冬日暖陽下的張橋村綠意盎然,景色宜人。
12月11日,時值仲冬。少華山腳下,華州區柳枝鎮張橋村迎來難得的暖陽天。午飯過後,78歲的陳實娃抱著孫子坐在村口的石階上,享受著冬日暖陽,他身後的小山坡上,密實的樹林環繞著一座木亭,一棵迎客松挺立山頭,儼然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
綠樹成蔭、碧水環繞的張橋村,是渭南市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一個縮影。「鄉村綠化美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渭南市林業局總工程師盧益民介紹道,近年來,渭南圍繞「增綠」目標,依託「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等項目,全面開展庭院綠化、村莊綠化、路渠綠化和環村林帶、村周片林建設,打造村內綠樹成蔭、村外林帶環繞的美麗鄉村,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目前渭南市共有332個村莊被評為「綠色家園示範村」,2019年67個村莊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舊貌換新顏 村民笑顏開
渭河沿岸,穿過大片棗樹林,記者來到臨渭區孝義鎮北周村。寬闊平整的進村路兩側,栽植的國槐和冬青扮綠了村道,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口。進村路北側,新建的村民廣場排列著幾圈新樹苗,廣場邊緣是村裡的一條排水渠。
「以前村口這片地就是村裡的排水溝,雜草叢生,汙水橫流,一到夏天蚊蟲亂飛,還有一股臭味,外人來了連村子都不想進。」北周村黨支部書記張喜臣說,「為了給村民營造一個美觀舒適的村莊,2018年村裡開始進行綠化美化,村道旁種植了冬青,各家門口栽上了柿子樹。村口排水溝佔據的大片荒地我們也利用起來,清除雜草後今年建起了這座廣場,栽植了200多棵櫻花樹和100多棵翠柳,廣場中央還安裝了籃球架。村子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運動、休閒都有了好去處。」
來到一戶村民家門口,院門外兩棵柿子樹上還掛著幾個火紅的柿子,門前幾株開過的秋菊垂在樹下。「這兩年村裡變化很大,以前出門就是土路,下雨天踩得滿腳泥。現在路修好了,路旁還有綠化帶,門前都種上了花草綠樹,在這樣的環境裡人的心情自然也好多了。」庭院的女主人喬麗笑著說,每天傍晚,村裡人跳廣場舞也有了好去處,老人還能在廣場附近鍛鍊、散步。
張喜臣告訴記者,近年來,北周村「三化一片林」森林鄉村建設綠化村道2.4公裡,美化庭院512戶,結合傳統產業還建起200多畝棗樹林。去年幾戶村民種植了40多畝陽光玫瑰葡萄,一斤能賣十幾元。嘗到了綠色經濟的「甜果實」後,不少村民都燃起種植陽光玫瑰葡萄的熱情,預計明年葡萄種植會突破100畝。
讓村莊綠色常駐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也是長期的系統化工程。為了開展好鄉村綠化工作,渭南市林業局成立了「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領導小組,精心組織實施,指導督促各地的鄉村綠化工作。
「在編制村莊綠化設計時,市林業局充分考慮了各村原有綠化成果,在原來的基礎上優先選用鄉土喬木樹種、景觀樹種和林果樹種,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確定了綠化用材型、庭院林果型、生態屏障型、自然風景型等6種村莊綠化模式。」渭南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說,「在施工建設方面,各地採用公開招投標、專業隊造林的方式實施村莊綠化提升。施工過程中,林業技術人員全程跟蹤,確保造林綠化質量。」
經過合理規劃和科學施工,短短幾年內,華陰市羅敷鎮託西村在村內4條巷道栽植了雪松、大葉女貞等樹木7700株,綠化路渠4條約3300米,栽植複葉槭、柳樹5400株,營造了200畝柳樹片林。如今,在深冬時節走進託西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高聳挺拔的雪松,蒼翠的綠色扮靚了整個村莊。去年12月,託西村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的「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三分造林,七分管護。「為了確保綠化成效,我們村選聘了兩名森林鄉村護林專崗工作人員,由他們負責村莊日常的綠化管護,配合村裡制定的鄉規民約,真正把管護責任落到實處,把綠色留在鄉村。」託西村黨支部書記姜興民說。
華陰市林業局工作人員孫元向記者介紹,選聘森林鄉村護林專崗是華陰市林業局的一項創新舉措。今年,華陰市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10個獲評「國家森林鄉村」稱號的村子裡,選聘了33名森林鄉村護林專崗工作人員,每人每年可獲得3600元報酬。通過這項舉措,既鞏固了森林鄉村建設成果,又解決了貧困戶就業難問題。
美麗村莊催生「美麗經濟」
「5年前,張橋村還是個省級貧困村,村口這條路是一條羊腸小道,村民出行不便,收入不高,也沒有修整院落、美化村莊的心思。」張橋村黨支部書記何福善說。
2016年我省開展生態扶貧工作,渭南市在村莊綠化和「三化一片林」建設項目上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借著這股東風和原來山林植被的底子,張橋村美麗鄉村建設進展迅速。2017年,張橋村被確定為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2018年美麗鄉村建設竣工,張橋 村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
借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張橋村黨支部敏銳地抓住鄉村旅遊的機遇,挖掘本村歷史文化,開發自然人文景觀,建成了「一牆、一路、兩館、五區」的鄉村旅遊格局。2018年,華州國際皮影文化園落戶張橋村,每周都會有「華州老腔」「華州皮影」等文藝演出,每逢周末遊客便絡繹不絕,僅2018年張橋村就接待了6萬多名遊客。
「綠色宜居的環境助推張橋村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旅遊事業發展起來後,村民的收入更加多元化,目前張橋村的人均收入超過1.1萬元,村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也明顯提升。」何福善說。
在與華州區相鄰的華陰市,也有不少依託美麗鄉村建設吃上鄉村旅遊「生態飯」的村莊,華陰市華山鎮仙峪口村便是其中之一。
仙峪口村是華陰市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經過全面基礎設施改造提升與村莊美化綠化,該村走出一條「黨支部+農家樂+鄉村旅遊」的鄉村振興之路。
「目前,全村開辦了60餘家各具特色的農家樂,與2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關係,日均接待遊客1000餘人,旅遊服務業已成為全村群眾發展紅利最高的支柱產業。」仙峪口村黨支部書記劉月興說。
如今,秦東大地綠潮湧動,一個個鄉村煥發新顏,一處處美景秀麗如畫,一座座休閒村莊喜迎遊客……伴著冬日暖陽,一幅鄉村振興的圖景正在渭南大地鋪展開來。
作者/來源:渭南日報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