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八·八艦隊」
【每點新防務(1048期)·3月18日】:如果提起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八·八艦隊」,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畢竟自冷戰後到10年前的幾十年中,日本海上自衛隊「八·八艦隊」的先進程度與龐大的規模,一直對我國海軍造成了極大壓力。而且這支近在咫尺的強大海上力量還牢牢封鎖著一條長長的「島鏈」,使得我國海軍以當時薄弱的家底,還無法自由自在的進出太平洋。那麼大家知道日本這支由4個護衛隊群組成的「八·八艦隊」,其名稱竟是沿用自舊日本帝國海軍的稱呼嗎?
其實所謂的「八·八艦隊」早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期間就出現了,只不過當時是以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所組成,並且是從「日俄戰爭」前的「六·六艦隊」計劃上發展而來的。到了1916-1923年時,日本因為財政狀況不佳,縮減規模但同時提升質量,以新艦作為主力開始組建新的「八·四艦隊」,也就是以8艘船齡不滿8年的戰列艦,加上新建造的4艘戰列巡洋艦組成。雖然之後又衍生出「八·六艦隊」的編制,但也都是在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的搭配數量上進行著調整,沒有新的艦型和戰術加入其中。
但到了1920年,日本海軍又一次將主力艦隊湊成了「八·八艦隊」的規模,其中有幾艘戰巡後來在二戰中還被改裝成了航空母艦。但後來隨著二戰的進行,日本海軍中後期已經難以維繫「八·八艦隊」的固定編制規模了。戰後的日本因為美國控制,一直沒能重建新的海軍艦隊,但隨著韓戰的爆發和冷戰期間對蘇聯的鉗制需求,美國對日本進行了重新武裝,以「自衛隊」的名字幫助日本快速的重建了陸、海、空三軍,並提供了大量二戰剩餘武器裝備和物資,使得日本的軍事實力在一夜之間排到了亞洲前列——這其中也包括日本海上自衛隊。
02二戰後至冷戰結束時期的「八·八艦隊」
但這時期的日本軍事力量因為被美國嚴格限制為不能擁有「進攻力量」,所以日本海自的軍艦噸位都不大,直到1953年才超過了10萬噸大關,最大的艦艇只是3000噸的「天津風」飛彈護衛艦。可是日本海自滿腦子都是日本帝國海軍的往日輝煌,不斷地在美國控制下尋找著突破口。在冷戰巔峰的60、70年代,日本海自正式建立起了護衛隊群,艦隊規模開始逐漸顯現。到了日本海自擁有2艘「榛名」級直升機護衛艦和2艘「白根」級直升機護衛艦後,日本海自就開始以這4艘為旗艦,著手打造新的「八·八艦隊」!
並且日本海上自衛隊根據由近海走向遠洋的戰略規劃,設定了1000海裡的遠洋防衛範圍,這就需要大型水面艦艇作為支撐。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美日框架下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封鎖日本周邊海峽,確保1000海裏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在1983年的《防衛白皮書》中指出,日本海上自衛隊需要在遠洋奪取制海和制空權。而4艘可搭載反潛直升機的護衛艦在加入後,海自就已經在第一、第二護衛隊群中實現了基本的「8艦6機」反潛系統。但這顯然還不足以應對蘇聯已經大規模部署的反艦飛彈和蘇聯海軍航空兵多方向攻擊的轟炸機編隊。
於是海自調整了護衛隊群的艦艇搭配,從原來的主力反潛轉向了強化防空反導,構成了防衛能力更均衡的新作戰群。這就是1998年版的「八·八艦隊」:每個護衛隊群包括1艘「楱名」級或「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搭載3架HSS-2B反潛直升機,擔任編隊指揮艦並負責反潛;1艘「金剛」級防空驅逐艦,載1架SH-60J反潛直升機,主要擔負防空、反潛作戰;1-2艘「旗風"級或「太刀風」級飛彈驅逐艦,主要擔負編隊的防空任務;4-5艘「村雨」級、「朝霧」級或「初雪」級多用途驅逐艦,可各搭載1架HSS-2B反潛直升機,用於反潛、反艦作戰。
03構建均衡能力的「八·八艦隊」
在這一版的「八·八艦隊」艦艇組合搭配上,展現了日本海自摸索幾十年的戰術研究成果。可以說在20世紀末的世界上,除了美國海軍以外,日本海上自衛隊成為了在反潛、反艦、反導能力上首屈一指的存在,而這種均衡的作戰實力,也對我國處於現代化起步階段的海軍發展提供了一個範本。這一版的「八·八艦隊」是日本在無法擁有航母的前提下,所能建立的最強協同作戰艦艇編隊,通過不斷研製、建造高質量新型艦艇進行快速迭代,是日本打造出了一支令美國海軍都讚譽有加的海上勁旅。
1、反潛作戰。反潛偵察是「八八艦隊」的特長,艦隊所有驅逐艦上都裝有1部艦殼聲納。此外,在「白根」級指揮艦上還裝有從美國最新引進的新型SQR-18A型拖曳式線列陣聲吶系統和SQS-35J型變深聲吶系統,保證了艦隊中、近距離反潛偵察能力。另外,8架HSS-2B艦載直升機作為艦隊機動偵察力量,是「八·八艦隊」偵潛的中堅力量,主要用於搜索各艦載系統作用距離以外的潛艇。
此外,在攻潛作戰方面,「八·八艦隊」所有驅逐艦上都裝備有1座射程達11千米以上的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2座射程在20千米以上的68型三聯裝MK46-5型反潛魚雷發射管。此外,9架HSS-2B艦載反潛直升機均載有4枚MK46型反潛魚雷或MK9航空深水炸彈,用以攻擊所發現的目標。
2、防空作戰。在「八·八艦隊」中有6艘都具備防空作戰能力,裝備了射程為1-18千米的「海麻雀」近程艦空飛彈,對中、低空目標實施攔截;而各艦上的1-2座中口徑艦炮和2座「密集陣」近防炮主要用來對付低空來襲的飛彈和飛機。這些武器系統構成了編隊中的點防禦圈,而編隊的區域防空任務主要由3艘防空驅逐艦擔任。「金剛」級防空驅逐艦的裝備了美制改進型「宙斯盾」作戰系統,具有全方位偵察警戒能力,可自動識別、追蹤154個不同目標,並可同時攻擊12個不同性質、不同方位的目標。2座MK41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具有全方位攻擊能力,可多枚同時發射,發射速度快,載彈量達74枚(29+61),是中程防空的重要武器。
3、對海打擊。「八·八艦隊」中有7艘驅逐艦各裝有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這也是美國海軍及其盟國海軍廣泛採用的一種反艦飛彈,至今仍在不斷改進中。「魚叉」飛彈射程為11-130千米,主動雷達制導,單發命中概率高達95%,雖然驅逐艦對海警戒雷達的視距有限,但因HSS-2B直升機能為編隊擔負飛彈超視距攻擊的中繼制導任務,所以仍能使「魚叉"反艦飛彈發揮其全部作戰性能。各艦上的1-2座中口徑艦炮,可用來攻擊近距的海上目標,與「魚叉」反艦飛彈配合使用,可使「八八艦隊」具備攻擊遠、中、近距離水面任何目標的能力。
0421世紀的日本海自「八·八艦隊」
在進入21世紀後的頭20年裡,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裝備更新進入了新的高速發展階段,接連下水了多型高性能主力艦艇和航母,比如:高波級多用途驅逐艦、秋月級(二代)通用驅逐艦、朝日級(二代)通用驅逐艦、愛宕級「宙斯盾」防空驅逐艦、摩耶級「宙斯盾」防空驅逐艦、「日向」級和「出雲」級直升機航母等。這些明顯的「擴軍」行為,伴隨著2007年1月9日,日本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的「騷操作」,為今後插手世界其他地區事務掃除了障礙,日本從此正式擁有了「國防部」!
而且日本海自的「八·八艦隊」對於其如此膨脹的野心,也顯得有些不夠看了。目前,4個護衛群共32艘主力艦,已基本完成新老交替,現有出雲級、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各2艘,旗風級、愛宕級飛彈驅逐艦各2艘,金剛級飛彈驅逐艦4艘,通用驅逐艦分別為朝日級2艘、秋月級4艘、高波級5艘、村雨級9艘。並且新建造的2艘萬噸飛彈驅逐艦「摩耶」級,也將在2020年和2021年服役。屆時,這兩艘海自最大戰艦,將取代2艘旗風級飛彈驅逐艦旗風號和島風號,使日本海上自衛隊宙斯盾艦的總規模達到了8艘。
屆時,4個護衛群中的飛彈驅逐艦將全部實現宙斯盾化,可謂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非航母水面作戰力量,抵禦飽和打擊的能力僅次於航母戰鬥群。而且日本海自的這4個護衛群編隊,在艦艦、岸艦和艦機之間形成了成熟的作戰情報網,與航母編隊的作戰模式相似。可以說日本海上自衛隊多年來的努力,就是在按航母編隊的模式去打造護衛隊群的。
日後只要把航母納入這個體系中,原本專職「防禦」的「八·八艦隊」,就會搖身一變就成了極具攻擊實力的航母編隊——這也是日本護衛隊群整體作戰的目的之一。如果每個護衛隊群都配備1艘航母,那麼日本海上自衛隊能立即組建起4個航母編隊,其強大的戰鬥力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存在!
05海自萬噸巨艦依舊難破被美國鉗制
雖然日本海自的「摩耶級」飛彈驅逐艦有萬噸排水量和96單元飛彈垂髮系統和最新的9C型「宙斯盾」作戰系統,具有強大的作戰能力。但它的短板也極其明顯:缺乏遠程反艦和對陸打擊能力,可謂是典型的「守強攻弱」。即使美國提供了先進的宙斯盾作戰系統,但也閹割了諸多功能,如未提供AN/SPY-6數字陣列雷達、未出售可發射戰斧巡航飛彈的MK-41「戰術型」模塊等,致使該艦一旦脫離美軍作戰體系的庇護,其部分優勢將蕩然無存。
但日本這些年也在努力依靠自行開發來「破除」被美國封鎖的關鍵進攻能力,比如自行研製了多波段相控陣雷達、空基反艦飛彈、巡航飛彈等,以及將2艘2.7萬噸的「出雲」級直升機航母改造成可以搭載F-35B的輕型航母。這些動作都是為了突破「和平憲法」和美國的桎梏,日本不甘心被美國壓製成為一個二流國家。但這些年美國一方面又要日本具備相應的軍事實力來替他遏制中、俄;另一方面又要拿捏對日本瘋狂的軍事擴張能力的控制力度。也是比較苦惱的!
不管怎麼說,以日本的軍事實力,其建造真正的航母只存在時機是否成熟的問題;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而以海自現有的編隊構成,已經與我國相差無幾了——唯一的劣勢恐怕只在數量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