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張狂的資本,印度核武器發展綜述

2021-01-07 航天兔

起源

印度的核技術研究工作起源非常之早,早在印度獨立之前,印度就已經開始了核技術的研發工作;

1945年12月, 根據印度著名核物理學家霍米.巴巴博士的建議,在印度塔塔信託基金會的協助下,印度孟買政府成立了用於核子物理研究的塔塔基礎研究所(TIFR),而這個研究所日後成為了「印度核工業的搖籃」。

▲霍米.巴巴(印度語:Homi Jehangir Bhabha)印度核物理學家、印度原子能之父,他在印度的地位很像我國的核武元勳鄧稼先,只不過他在印度核武器研發過程中主要負責的是理論研究工作,並沒有參與到實際的設計製造與試驗中來,主因是他在印度1967年正式批准研發核裝置之前,就在1966年11月24日因為空難事故逝世了。

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很快在原子能研究問題上與TIFR達成了一致,1948年,印度成立了由時任總理尼赫魯直接領導的印度原子能委員會(IAEC),巴巴博士任該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

▲印度政府對核物理研究的重視,主要是認為核物理技術將有利於印度的加速發展。巴巴博士就曾公開宣稱:「原子能是印度極具競爭力的領域」(圖片為1948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到訪TIFR時的場景,旁邊的巴巴博士正在向尼赫魯介紹TIFR的建築模型)

發展

1954年8月,印度原子能部成立,正式著手準備印度的核技術研發工作,而IAEC也於當年開始興建特倫貝原子能研究所( Trombay)

▲印度核武器研發的重要機構特倫貝原子能研究所,它在印度核武器研發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類似於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該機構於1954年1月興建、1957年落成,1967年時任印度總理的英迪拉甘地,為紀念逝世的巴巴博士將其改名為「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BARC)」並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7月,印度第一座能生產「武器級鈽」的核反應堆在特倫貝原子能研究中心試運行。

▲這座名為希羅斯( CIRUS)的反應堆,是印度原子能部與加拿大政府在1954年籤署協議建造的,該堆以加拿大粉筆河國家研究X perimental(NRX)反應堆為模型放大而來,不過重水則有美國提供(1960年美國艾森豪政府依據「原子能和平計劃」為該堆提供21噸重水)

儘管CIRUS採用的重水在美印「和平應用」協議的框架下只能應用於和平目的,但是在缺少實際國際監督的情況下,CIRUS生產的武器級鈽最終還是被印度用來發展核武項目(1974年5月印度首次核試驗所使用的鈽就是由它提供的)

後來在1977年,印度以西羅斯反應堆為基礎,自行設計和建造了100MWe(兆瓦功率)的德魯瓦反應堆,而該在1985年運行後,為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印度提供了主要的鈽材料。

首次核試驗

1960年8月10日,尼赫魯在印度議會的一次講話中談到:「印度決定不從事核彈製造以及類似的活動,但印度同樣也決定不在技術上甘為人後」——這等於表示印度即將開發核武技術。

1961年1月,巴巴博士在塔塔基礎研究所秘密地成立了一個高壓物理組,組織研究內爆式核武器所必須的理論計算工作。

1964年5月,尼赫魯逝世後繼任的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裡(Lal Bahadur Shastri)反對研發核武器,他曾明確告訴巴巴博士:「我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目前的政策不是製造原子彈,而是正確的政策」,因此印度核武器項目陷入了停滯。

但是隨著1964年10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夏斯特裡對印度核武器項目的態度有所鬆動,1965年在國大黨內部強大的壓力下,他勉強同意了巴巴博士以「和平研究」為目的「地下核爆實驗項目」的研究。

▲現在看來1964年10月26日,在中國羅布泊的那一聲驚雷,對世界的震撼遠要比外界猜測的更加巨大。

1967年,在巴巴博士逝世後,貝倫特研究中心改名為巴巴研究中心,開始全面承接印度核武器項目的研究工作,主要負責人便是後來的印度核武器之父「拉賈.拉曼納」(Raja Ramanna)博士。

▲拉曼納博士是巴巴博士在貝倫特研究中心的助手,在巴巴博士逝世後,他擔任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的主任,直接負責印度的核武器開發計劃,後來在1974年印度首次核試驗後,他又歷任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和印度國防部長。

1972年初,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對印度第一個核裝置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同年9月7日,時任總理英迪拉·甘地在訪問巴巴原子能中心的時,口頭批准了該裝置的設計製造及試驗計劃。

1974年5月18日,印度第一個核爆裝置在臨近巴基斯坦的波卡蘭塔爾沙漠裡爆炸成功;

▲這次代號為「和平核爆」的實驗由於保密的原因,始終沒有對外公開,在印度軍方中也只有西部司令部司令和陸軍總參謀長等少數軍方高層了解,一直到1997年主持實驗的拉曼納博士才在一次採訪中對外承認:「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

而這枚被稱為「微笑佛陀」(Smil-ing Buddha)的核裝置,至今也沒有公開的影像資料,根據印度媒體的報導稱:該裝置呈六邊形、直徑1.25米、重約1400公斤,爆炸當量約為12-15千噸TNT(不過這個數據目前外界都持懷疑態度)

印度在1974年首次核試驗後,核武器的開發工作就幾乎陷入了停滯,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後的幾任總理都對核武項目持反對態度。

矛盾的核政策

在整個九十年代之前,印度國大黨都對印度的核武器開發都持有一份謹慎的「選擇性」,即使是支持印度核武技術開發的尼赫魯,對核武器本身也是持堅決反對態度,在尼赫魯執政期間曾多次發起核裁軍與核軍控倡議,在1960年初,巴巴博士在著手準備研製核武器時,尼赫魯還曾明確告誡巴巴博士:「沒有我的命令不準研製核武器」。

▲尼赫魯作為不結盟運動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力主反對核武器,1954年甚至首先在聯合國提議締結國際的禁止國際核試驗協議。

而後續繼任的國大黨領導人更是如此,夏斯特裡在中國首顆原子彈試爆後不久,還曾公開表態:「印度政府不會贊同模仿中國發展和實驗核彈的例子」,並且堅持認為:「印度政府不會改變現行的核政策,印度人民不會對和平與和平的方法失去信心」。如果不是來自於國大黨內部的壓力,可能印度的核武器開發計劃都要永遠停留在紙上。

至於1974年印度核試驗後的英迪拉.甘地,則因受到了國際主流社會的批評,逐漸放棄了對印度核武器研究工作的支持,在她第二個任期內甚至否決了印度後續的核武器開發計劃。

▲1974年印度核試驗後,到波卡蘭試驗場視察的英吉拉.甘地。

而英迪拉.甘地的兒子拉吉夫.甘地的反對態度更為堅定,在1988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甚至還提交了一份有史以來最為全面、廣泛的核裁軍計劃書——著名的《拉吉夫.甘地行動計劃》,在這份計劃裡拉吉夫.甘地倡議世界各國在2010年前分階段全面銷毀核武器、禁止生產核武器以及武器級裂變材料,並且籤訂一項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而對這一時期的印度核武政策,印度國防戰略之父、印度國防研究分析研究所所長「K.蘇布拉曼尼亞姆」(K. Subrahmany)認為:「保留的核選擇政策」——允許擁有核武器技術,但是禁止開發核武器。

也就是在這種矛盾又謹慎的核政策下,讓印度的核武器實用化進程,被拖慢了整整20年。

核政策的轉變

這種現象一直到1989年才開始有所轉變,因為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幾件與印度息息相關的大事;

首先,是1987年6月中國在新疆舉行了核武器小型化實驗,直接導致在1987年初藏南地區邊境對峙的印度被迫撤軍。

其次,是印度得知巴基斯坦正在進行核武器開發計劃,所以在《拉吉.夫甘地行動計劃》被否決後不久,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做出了一個重大的秘密決定——即改變印度的選擇性核政策。

1989年3月18日,拉吉夫.甘地正式下令,由國防部長納裡希·錢德拉( Naresh Chandra)直接負責、領導印度終端彈道研究實驗室(TBRL)和軍備研究與發展機構 (ARDE),在特定時間內製造出最低限度數量隨時可以裝備的核彈。

1993年,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的核武專家拉賈戈帕拉.奇達姆巴拉姆( Rajagopala Chidambaram)博士,出任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隨即便開始推動印度的熱核武器研發項目——氫彈的研製。

▲拉賈戈帕拉.奇達姆巴拉姆博士。

1994年5月,印度終端彈道研究機構(TBRL)用改進型幻影2000飛機,在巴拉索爾地區成功進行了內爆式核武器的模擬投擲試驗,並在隨後進行了除彈芯外的全狀態投擲實驗,從此印度有了一種可靠的運載投送系統。

由於印度在1974年就已經發展出核裝置,距離真正的核武器實際只有一線之隔,所以在印度政府同意印度軍方發展核武器後,印度核武項目進展非常迅速,到1995年時,印度核武器的唯一問題就是在何時、通過何種方式進行真正的核試驗。

98年南亞核危機

1995年12月美國《紐約時報》對外界透露,時任印度總理的納拉辛哈·拉奧,曾於年初指示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奇達姆巴拉姆準備進行核試驗,但是在波卡蘭實驗場準備工作的情況被美國衛星所發現,所以在美國的強壓下拉奧政府被迫終止了核試驗計劃。

到了1998年3月,印度人民黨上臺後迅速決定在5月11日和13日,在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波克蘭地區,進行代號為「沙克蒂」核試驗。

▲1998年6月11日和13日的48小時內,印度在波卡蘭進行了兩輪、5次地下核試驗,根據事後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奇達巴拉姆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表示;這5次試驗採用了聚變和二次裂變兩種引爆方式,氫彈(熱核裝置)採用了改進的裂變方式引爆,所有裂變和其他材料全部由印度國產化。

98年核試驗結束後,印度時任總理瓦傑帕伊面對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表態十分強硬,不僅宣稱:「印度已經成為擁核國家」,而且表示:「印度決不會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上簽字,並且在必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動用核武器」

這隨即引發了巴基斯坦的強烈反對,兩個星期後巴基斯坦在臨近印度波克蘭核試驗場的俾路支省,進行了六次核試驗予以還擊,引發了南亞次大陸的98年核危機。

印度核武器類型及水平分析

迄今為止,印度先後進行了六次核試驗,這六次核試驗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製圖:航天兔 數據來源:美國科學家聯合會

對於印度官方宣稱的試驗成果與數據,外界並不完全認同,印度可能有的核武器設計類型及其相應水平可能如下;

1,印度在1974年5月18日首次核試驗裝置微笑佛陀和1998年5月11日試驗的核裝置沙克蒂II,採取的都是同樣的內爆型純裂變鈽彈的設計。

通過前後兩個裝置的比較,會發現印度實現了核武器發展進程中的武器化、增量化的主要目標,印度這類武器的設計水平,相對七十年代肯定有所提高。

2,1998年5月11日試驗的沙克蒂I,其初級採用的是聚變助爆的裂變鈽彈設計。

而這種設計可以大大增強裂變裝置的效率與爆炸威力,是實施核武器小型化的關鍵技術。

3,由於印度武器級鈽及鈾235的儲量有限,印度在1998年5月11日沙克蒂III核裝置試驗中採用了反應堆級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反應堆鈽製造核彈在印度的技術可行性,以備在急需時用來擴大核武庫。

4,1998年5月13日試爆的沙克蒂V和IV均為亞千噸裝置,印度官方宣稱的威力分別為0.5千噸TNT當量和0.3千噸TNT當量。

但由於沒有檢測到任何地震信號,因此外界對這兩次試驗是否為真實核爆表示懷疑。

1998年5月17日,印度原子能部和防務研究與發展局的聯合聲明稱:「這兩次核試驗是為了改進計算機模擬設計能力而提供相關數據,為將來在必要的情況下進行次臨界試驗做準備。」

所以,亞千噸級裝置不太可能會是印度核武庫中的一種低威力戰術核武器,它僅是一種試驗裝置而已。

通過對以上六次核試驗的分析,基本可以斷定印度核武庫中實際擁有的核武器,由武器級鈽製造的內爆型純裂變鈽彈構成。

除此之外,印度將來通過其他途徑來擴充核武庫的可能性有如下兩個方面 ;

一 熱核武器

印度的熱核武器計劃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持該計劃的是前文提到的奇達姆巴拉姆。

在1998年5月的系列核試驗中,印度聲稱沙克蒂I核裝置為二級熱核裝置,官方宣布的當量為43-60千噸TNT當量,外界測評為12-25千噸TNT當量,並認為初級助推部分試驗成功,但次級局部失敗。

因此,這次核試驗並不能說明印度已經成功研製出了熱核武器,在印度現有的核武庫中還未可能擁有氫彈。

但是,基於沙克蒂Ⅰ試驗所取得的試驗測試數據,再進一步完成熱核武器的設計是有可能的,但仍需再次進行氫彈試驗。

由於印度政府在核試驗後在已經公開聲明中明確表示印度將不會再次進行核試驗,同時印度缺乏能模擬熱核爆炸的高性能超算,所以通過發展熱核武器來擴充印度核武庫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二 反應釜核裂變彈

沙克蒂Ⅲ核裝置試驗中採用的是反應堆級鈽,印度因此有可能掌握利用反應堆級鈽製造裂變核彈的技術。

▲根據美國在1962年低豐度核試驗來看,反應堆級的低豐度鈽可以用來製造核武器。

目前,世界上有核武器國家的核武庫中的裂變鈽彈都是由武器級鈽製造的,印度也是如此。但由於印度的鈽和鈾235儲量有限,而印度的民用核電反應堆又積累了大量反應堆級鈽,因此不難理解印度為何比其他國家更熱衷於反應堆級鈽的裂變彈的設計研究,所以在評估印度可能達到的核武庫規模時,反應堆級鈽的裂變彈應考慮進去。

印度現行核政策

1998年的核試驗,等於直接宣告了自尼赫魯時代開始的印度有限選擇核政策的徹底終結,既然老的核政策已經消亡,那新的政策就會出現,印度政府隨後就出臺了新的核武政策;

▲印度政府在核試驗結束後不久,就組建了印度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該委員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制定印度的核原則。

1999年8月,由該委員會草擬的印度核原則草案公開發表;

在以西方擁核國家戰略核理論與基礎為前提草擬的草案中,印度聲稱將實行一種「可信的、最低限度的威懾」。

而為了達到「可信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能力,印度需要足夠的、可生存的和隨時準備作戰的核力量、健全的指揮和控制系統、有效的情報和早期預警能力、核作戰的計劃和訓練、使用核武器的意志等。

該草案還建議印度在運載工具上部署核武器,並實現飛機、機動式陸基飛彈和海基飛彈等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能力。

2003年1月,印度政府在1999年核原則草案的基礎上,發表了一份簡明的正式的指導文件,對印度核戰略發展指明了方向;

1印度核威懾戰略的目標;

建立和維持「可信的、最低限度的威懾」。

2,印度核力量的使用原則;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一但遭到核打擊,印度將以懲罰性報復行動相回應。

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

如果印度受到化學和生物武器的攻擊,印度將保留運用核武器進行報復的選擇權。

3,核力量的指揮與控制

負責核力量指揮與控制的機構包括一個政治委員會和一個執行委員會。

政治委員會由總理掌管,它是印度國內唯一有權批准使用核武器的機構。

執行委會由國家安全顧問掌管,它為核力量指揮與控制機構提供方案,並負責執行政治事務委員的命令。

總結

在歷經50餘年的發展後,印度的核武器已經從實用化到戰略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具備了核武大國所需的基本要素,即:實用化的核武器、可靠的戰略投送工具和完善的核戰略,作為中國最不安分的鄰居,印度的核武發展始終值得我們警惕和研究。

相關焦點

  • 擁有核武器的印度將會「攤牌」
    ,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才會讓印度發出這樣的言論?其實,從二戰後,印度就試圖將自己發展為亞洲大國,由此,率先從西方和軍事大國俄羅斯引進航母,時至今日,印度還從美俄法等國採購了大批戰機等裝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擁有了世界前5軍事國家的實力。但是,印度這麼囂張的最大憑藉並非大國支持,而是手裡掌握著可改變戰爭走向的核武器,因此,一旦衝突爆發,極有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戰爭,將更多國家牽涉進來。
  • 擁有核武器的印度將會「攤牌」
    印度媒體能「吹」這一點也不假,但是最近的印度居然拿出了世界大戰來進行了吹噓,因為在印度媒體看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從亞洲爆發,而擁有核武器的印度已經有了自己的立場,同時印度也將會「攤牌」。從印度媒體的報導中,印度似乎可以靠著所謂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
  • 印度一手好牌被打爛,中國資本轉戰印尼,印度或成最大輸家
    文章表示,中國的投資方向已經從印度轉到了印尼。由於莫迪政府大規模地限制外來投資,導致中國作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對印尼的投資幅度正在大規模的增加。文章表示,中國的投資目光和方向已經成功轉向了印尼,導致印尼光是在2020年上半年,科技領域的投資就增長了55%。
  • 在擁有核武器的9個國家中,最窮的巴基斯坦是如何獲得核武器的?
    因為印度挑起戰爭之時,其國內的政治局勢並不怎麼穩定,經濟的發展也極度不平衡,而印度卻主動與他國發生戰爭,這是戰爭中最忌諱的一個軍事性問題。由此而知,印度剛一獨立就著急地向外擴張和試圖吞併巴基斯坦,從它單方面地宣布克什米爾屬於印度的那一刻開始,這種擴張的野心就極其明顯。面對著國土面積巨大、人員數量高達幾個億的印度,巴基斯坦在這兩個方面都沒有優勢。
  • 俄揭穿印度最大野心,核武庫規模持續擴大,足夠造2680枚核彈
    印度野心顯露無疑近年來,核武器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全世界的目光都過多的集中在核大國或身處核門檻的國家身上,目前全球共有五個合法擁核國家,即中美英法俄,但是除了這五個國家外,印度的核武器發展也值得重視。印度的野心人盡皆知,今年不僅與多個鄰居發生衝突,還將大量軍費用於擴充軍備,發展核武器等,足以看出其瘋狂行徑背後的深意,專家稱,印度已經不甘心做「地區霸主」,想要邁入「大國」的行列,成為強國之一。而俄羅斯不久前也戳破印度假面,揭露其最大的野心,表示印度是當前全球範圍內,發展核武最為迅速的國家,原料足夠製造2680枚核彈。
  • 印度限制中國資本流入,本地初創企業資金鍊被掐命運堪憂
    今年6月之後,印度政府加強了對來自中國投資的限制,無疑讓急需資金的印度初創企業更加難以「續命」。近10年來,中資企業對大量印度的獨角獸和初創企業進行了投資。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參與過投資印度初創企業的田先生(化名)表示,其所在公司雖然依舊看好之前的投資項目,但是當前因為風險無法控制,在印度政府政策明晰前,恐怕不會跟進投資。
  • 印度突然亮出核武庫,核彈頭數量曝光,這是嚇唬誰呢?
    印度自從1998年爆炸了第一枚核武器後就一直走在追求核大國的路上,除了不斷地製造核彈頭以外,其對"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和製造更多的核裝備可以說是非常用心。 海軍核力量方面,印度的"殲敵者"號已經下水,但並沒有因此形成什麼戰鬥力,對此印度自己也非常清楚。
  • 印度光伏市場四大質量問題綜述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印度光伏市場一直是低價的代名詞,似乎也是全球低價產品最集中的市場。而印度的氣候條件屬於全球極端氣候條件的兩種:乾熱和溼熱。數年前,印度本土組件製造產能很低,大多以來進口,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組件。中國供應商受制於印度採購人員持續的壓價,很多都是二三線廠家在出口組件,質量控制是很大的隱患。加上從中國到印度的長距離運輸,很可能產生大量的隱裂。
  • 敏感時刻印度亮出核武庫,核彈頭數量曝光,還差10枚就要反超鄰國
    核武器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但是真正能夠研發出的國家並不多。因為有相關條約的限制,除非是五常國家,不然想要研發核武器勢,必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制裁。伊朗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至今都被限制不能進口其他國家的武器裝備。目前,國際上實際擁核國家數量被控制在了一定的範圍之內,其中印度就是少數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也正是因為如此才經常有人表示不能夠小瞧印度。
  • 資本的鐮刀會逼死印度農民嗎
    印度農業部長納倫德拉·辛格·託馬爾(Narendra Singh Tomar)表示,減少交易障礙能確保農作物的合理價格和利潤,還能促進投資和農業科技的進步;他還口頭承諾會保留最低支持價格。市場化聽上去很美好,但印度小農十分警惕壟斷巨頭的出現。
  • 印度到底有什麼資本和中國相提並論?
    不過就像農作物可能隨著時間推移長成歪瓜裂棗一樣,公蜘的吹捧不知不覺就跑偏了,典型如印度這樣的國家都被吹到了天上。而吹捧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比如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及我們的1/3,但耕地面積卻超過了我們,養育的人口更是即將反超我們,再加上看起來高大華麗的軟體外包和免費醫療,印度的形象一直都高山仰止。
  • 印學者稱美恢復核試驗是個機會 印度可以研製氫彈 補齊核武缺口
    1999年8月的核原則草案宣布,「對印度及其軍隊的任何核攻擊都將導致用核武器進行懲罰性報復,造成侵略者無法接受的損害。」印度的核政策是作為官方媒體聲明,2003年1月4日安全內閣委員會討論後說,印度將採取「不首先使用」的姿態,核武器將「只用於報覆核攻擊印度軍隊在印度領土或任何地方。此外,印度對「第一次打擊」的報復將是大規模的,旨在造成不可接受的破壞。
  • 印度亮出核武庫,核彈頭數量徹底曝光,規模即將反超鄰國
    外媒報導認為,以印度現在的發展勢頭,未來還將繼續增加核彈頭的數量。這無疑增加了國際局勢中的不穩定因素,給全球戰略安全帶來消極影響,針對核武器研製以及核能安全利用,在2010年以前,就先後有189個國家籤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目前世界上,有3個國家明確表示不籤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其中就有印度和巴基斯坦。
  • 年紀輕輕,財務獨立:融入全球資本的印度「打工人」
    印度德裡大型外包服務公司CEO拉曼這樣總結。所以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包公司能夠以低廉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成為了數百億的生意,也成為第三世界國家青年的財富來源和新生活的開始。本文摘自《資本之都》,作者拉納·達斯古普塔是一位英國的印度裔作家。書中記錄了他在世紀之交回到印度德裡的所見所感,在這個百萬富翁與貧民窟共存的城市,機會與腐敗交織呈現出的面貌。
  • 印度核武庫出現變化!國際機構給出準確數字:增加10枚核彈頭
    據《2020年SIPRI年鑑》報告,在核武器規模上印度長期落後於老對手巴基斯坦。而致力於研究衝突、軍備和軍備控制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年度報告稱,2020年印度核武器庫存量增加到150枚, 2019年核彈存量僅為130-140枚。
  • 印媒:印度軍費佔比更高,但中國總量太大
    印度方面的擴張野心世人皆知,印度方面似乎也把中國作為假想敵來對待,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軍事方面,印度都想全面超越中國;而且印度總理莫迪十分善於調動民粹情緒,目前印度民眾反華情緒高漲。近日《印度時報》報導,民族主義組織RSS領導人巴格瓦特表示,印度必須在各方面超越中國,來遏制中國野心。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在軍費上的支出逐年遞增,相比之下佔GDP的比例比中國更高,但是總體數據仍舊不如中國。
  • 巴鐵親密盟友打退堂鼓,拒絕提供全力援助,美:擔心惹惱印度
    近期,印度軍方集結大批精銳部隊,對非法佔據的克什米爾地區展開了大規模清剿行動,印軍得意洋洋地宣布,對克什米爾的圍剿「戰果輝煌」,今年為止已經打死了150名武裝分子,其中包括17
  • 雄心勃勃的印度航空母艦發展計劃
    通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雖然已經前後擁有的3艘航空母艦,在建1艘航空母艦,雖然還未實現同時擁有3個航母戰鬥群的目標,但是也為印度的航空母艦發展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藍天衛士號航空母艦建造的時候中國的航空母艦都還沒影,那時候的軍迷對印度發展航空母艦可是羨慕得不得了,本來計劃在2008年完成建造工作,卻一拖再拖,直到2020年都還沒有完成。現在中國航母都建成2艘,兩棲攻擊艦也已建成1艘,20年過去了印度的自主建造航空母艦還沒有建成。
  • 《文明6》手遊印度怎麼玩 玩法技巧分享
    導 讀 甘地是文明6手遊中印度的基礎領袖之一,善於在不進行戰鬥的情況下奪取宗教、科技亦或者文化勝利。
  • 印度這次向聯合國服軟,五常態度決定一切
    據印度《亞洲通訊社》報導,印度情報機構透露,為了加強和土耳其的軍事合作,以及報答土耳其在邊境問題上為巴基斯坦提供支持,巴基斯坦高層決定向土耳其分享關鍵的核武器和飛彈技術。對此,新德裡方面呼籲聯合國出面予以阻止,避免巴基斯坦進一步威脅世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