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讓他看到新的可能。
本地的地形氣候對大規模生產是劣勢,但對於發展特色農業是優勢,可以小規模種植多種「地標性農產品」。
「規模小,品種多,如果集中銷售,難以獲得價格優勢。但是以社區團購的方式,把多種多樣的生鮮直接送到家庭的餐桌,這就能行!」
更重要的是,農民不用發愁菜賣不出去了。白泥農場可以通過平臺數據去預估未來的銷量,然後去給農民下生產訂單,實現「以銷定產」。
對城區的用戶來說,社區團購還能保證「新鮮」。用戶下單的時候,菜還在地裡,雞鴨還在山上跑。這樣的品質,更有競爭力。
「白泥農場」現在運營還不滿4個月,可是它好像正在突破那層「城鄉結界」。
在小區的微信群裡,沒有打農藥的青口白菜、剛從魚塘捕撈的活魚、新鮮的羊肚菌、松茸......都成了熱門產品。還有人直接通過平臺,訂了農戶家的兩頭黃毛豬,過年醃臘肉用。
「其實『白泥農場』的價格,和超市也差不多,但我還是願意在它上面買。因為超市裡賣的豬肉不香,外地餵飼料的豬,哪能比得上農民自家餵養的。」
「以前,我如果想買本地產的松茸,需要花一下午的時間,坐車去鄉下,又累又費時間。現在,在白泥農場上買松茸,我只需要多給1塊錢的運費就可以了。」
在上海工作的李瀟,家在黔西縣城。有一次,家人從山裡採購了松茸,他給上海的同事也帶了點兒,同事們都讚不絕口,說沒吃過這麼鮮美的東西,想要李瀟幫忙再買一些。李瀟費勁周折,聯繫到了產松茸的農戶,但是對方沒有網售平臺,而且沒有長距離運輸的保鮮、包裝經驗,李瀟只能作罷。現在,他讓父母從「白泥農場」下單,新鮮的松茸從山裡運到家裡,再從家裡寄到上海。
趙天才說起創業的過程,「都是慢慢摸索,做錯了又重新來。剛開始很艱難,大家認可以後,已經在健康地盈利。」他說,並不打算用「超低價」模式。他認為價格並不是生意的核心,品質才是。
「我們現在採購蔬菜,會比市面價格稍微貴一些。因為我就生在農村,如果把菜價壓得太低,自己心裡會膈應。我想讓農戶多賺點錢,他們幹起活兒來積極性高,產品的質量也更好。對於城裡的消費者來說,每單多花一點錢就能吃到生態農產品,他們也願意。而且用社區團購這種方式,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我們平臺也能很好地運營下去。」
另外,「白泥農場」還開闢了生態農場,組織農戶進行生產的同時,傳授給他們科學的種植、養殖方法。「農場的作用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
「黔西縣每天從外地批發生鮮進來,一天的銷售額不會低於300萬,一年十來億。這些菜,除了反季節部分,如果都儘量組織本地老百姓生產,足以讓偏遠山區的農戶們改善生活。」
因為帶動了本地發展,「白泥農場」也被當地政府認定為「消費扶貧項目」。
「白泥農場」還想去打破更大的「結界」。希望能挖掘出一些受歡迎的特色農產品,把它們銷往省外,發展成貧困農村的支柱產業。
......
「主流世界往往把視角聚焦在跑得飛快的一線城市,農村和農村的人被忘在腦後。」2016年的一篇刷屏文章《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體的中國農村》中提到。
在審視社區團購時,主流視野認為的底層,是凌晨3點在整理菜店的小販。然而沒看到是,在更底層的地方,有人連當菜販都做不到。
弔詭的是,在主流視野中,社區團購是讓巨頭們奪走菜販生計的罪魁禍首。在邊緣世界裡,社區團購卻開闢了新的可能性,讓貧困的菜農有通道進入市場,有機會參與市場競爭。
那麼,社區團購是善是惡?它能帶來什麼?又會擠走什麼?
貴州的白泥農場只是全國上萬個區域性社區團購中的一個。如果你認為它太特殊,那我們再來看看別的地方。
低價補貼,非必要條件
在重慶,11月的夜晚,一輛大貨車停在路邊,旁邊停著一溜兒小汽車。貨車上裝著剛剛從新疆拉過來的蘋果,開小汽車的都是團長,他們正把蘋果往自己車裡搬,第二天一早就配送到用戶手中。
這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團隊只有5個人,目前發展了幾十位團長,一個月的流水能做到100多萬,平臺每個月都在盈利。他們沒有倉庫,平時就在路邊分揀,一天只賣三個品類,只做高端品類,沒有低價補貼。
鏈路成本 在沒有價格補貼的情況下,社區團購能不能健康地運轉、健康地盈利?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對比社區團購和線下水果店的供應鏈,你能很快發現其中的優勢。」寶大溼告訴混沌大師兄。 以重慶這家小型社區團購為例,它的鏈路是: 第一步:消費者從團長處下單,平臺收集訂單,訂單匯總給供應商,並付款。 第二步:貨品發出,像是新疆的蘋果,路上大概需要兩天。 第三步:貨品到平臺處,團長來提貨,用戶到團長處再提貨。 而線下水果店商超的鏈路是: 第一步:供應商給商超供貨。這時候,因為水果還沒有售出,店主還沒收到錢,很多店主往往要和供應商談一個帳期。如果帳期越長,供應商的加價就越多。 第二步:貨品發出,像是新疆的蘋果,路上大概需要兩天。 第三步:水果運到店裡,不可能馬上賣完。如果店主的預估出現偏差,賣不出去的水果會蔫掉,從而產生損耗。 所以,水果店比社區團購多出來的成本有:帳期導致的供應商加價,對銷量預估不準帶來的損耗,此外,還有店面租金、貨架費用、店員工資。 社區團購免除了這些費用,新增的成本只有:團長提成,倉儲,配送,市場,運營。 不過,重慶這家社區團購平臺只是「社區團購原始版」的。現在,大多數社區團購平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倉庫,以保證產品流轉。另外,還要把產品由「大包裝」改成「小包裝」。中間需要分揀的人工費用。但是算下來仍小於商超的總體成本。 就算與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較為成熟的生鮮電商相比,社區團購依然能大幅降低成本,可以省去:前置倉費用、「最後一公裡」物流費用。更重要的是,它同樣可以大大減少生鮮損耗。 生鮮電商為了能快速送達,一般會在社區周邊建前置倉。 「但前置倉是『暗倉』,它沒有線下售賣的檔口。前置倉的要配多少貨?這也得根據這個區域的以往售賣數據來估計。在實際操作中,這個估算很容易出現偏差。生鮮商品,特別綠葉菜,能保存的時間非常短,因此造成的損耗量很大。」前天天果園副總裁陳嘉傑在接受混沌大師兄採訪時表示。 對線上、線下的生鮮生意而言,損耗率都是一大瓶頸。社區團購「以採定銷」,可以大大降低損耗問題。同時,從供給端到需求端的路徑也變得更加簡單直接,免去了前置倉、門店等固定成本。它是一種相對較「輕」生意模式。 三方共贏 因為省去了大量成本,平臺方在實現盈利的基礎上,可以給到團長15%-20%的提成。據透露,這家平臺定位做中高端產品,團效很高,幾十個團長支撐了每月100萬的流水,有些團長每月的提成非常可觀。 消費者最在意的是品質和價格。同樣因為省掉了成本,平臺方在保證盈利的基礎上,可將零售價格在合理範圍內降低。品質方面,因為蘋果從供應商到消費者,中間只需要三天時間,不用囤積在店裡,新鮮度更好。另外,水果採摘時的成熟度會影響口感,因為「以銷定採」,不用擔心賣不出去,所以平臺在進貨時,可以選擇那些成熟較高的水果。 對供應商而言,他們最在意的是帳期,社區團購平臺可以讓供應商更快地拿到貨款,降低信用風險,何樂而不為。 這樣,團長在賺錢,供應商開心,消費者也滿意。 「這可能是社區團購平臺最原始的樣子,三年前,很多社區團購平臺都是這麼做的。先做團長,發現小區裡有需求,然後去給產地下訂單,簡單快速。在運營過程中,也需要和團長建立很深的聯繫。」寶大溼說。 社區團購依託於私域流量,在這個模式中,團長處在最關鍵的位置。 巨頭讓社區團購變形 社區團購始於一個個活生生的團長。他們能幫用戶把商品送到家,知道小區裡的每個人,知道你住哪兒,甚至知道你的小孩多大。用戶購買產品時,更多是出於對團長的信任,而不是對平臺的信任,這是一個非常人情社會的事情。 但是,巨頭們在爭奪的是流量。在這套邏輯裡,團長必須「自提點化」,因為巨頭追求的是足夠多的C端用戶,而不是B端用戶,巨頭們急於把團長的用戶變成自己的用戶,於是,社團團購「變形」了。原本賦能小B的生意,變成了擠壓小B。 兩幅面孔 「巨頭現在做的,其實不應該叫『社區團購』,叫『社區電商』更合適。社區團購原本是以一個個的團長為中心,他們是社區的意見領袖,通過社交做信任,推薦產品。而社區電商是沒有邊界的,通過目前家庭用品切入,滲透其它場景,玩的是流量邏輯,團長只起提貨點的作用,最終要把流量沉在自己的APP。」寶大溼表示。 在擴張期,巨頭們會大幅地發展團長,但打到最後只剩幾家時,平臺方可能會裁撤掉一部分團長,剩下的團長也得在門口掛出巨頭的Logo,變得「自提點化」。看起來,這更像是一場網際網路巨頭對私域流量的收割之戰。 巨頭的這波操作,已經讓社團團購「變形」。現在的社區團購應該分為兩種:巨頭的社區團購、區域性的社區團購。前者依靠資本,後者依靠團長的私域流量。 「區域團購平臺和巨頭團購平臺,它們最核心的差異在於在團長端。區域團購平臺的邏輯是強賦能小B用戶。平臺方給夫妻店、驛站、便利店、菜店等小B商家提供產品和服務,教他們更豐富的社群玩法,把B端打造成小區裡的意見領袖,通過他們去賣貨。」 小B用戶,也就是團長,選什麼品類由自己說了算。他們甚至可以選擇多個平臺上的商品。這些選品可以避免和自己店裡的品類重合,同時讓門店變得更豐富。另外,團長還可以利用團購群和用戶建立良好的互動,為門店引流。 「應該這麼理解,團長是個家庭顧問,平臺算是個性價比高的優質爆品買手。」 更重要的是,社區團購有還有一個關鍵點:社交。 談到這一點時,寶大溼認為,「很多區域社區團購平臺是剛剛做起來的,它就有一個小程序,幾個微信群,連品牌名字都沒有。用戶為什麼要買它的東西?是因為用戶相信團長。這裡面存在一個『半熟人社交』,早期的團長要麼是寶媽,要麼是小區旁邊的店,其實大家都是生活在一塊的。」 「很多區域化的團長,是非常講究的。比如一批水果,團長會把看起來品相不好的挑出來,留給自己,把好的給鄰居,也就是他的用戶,這就是社交屬性。因為團長想做的是長期生意,信任對他來說至關重要。」 在這樣的模式中,社區團購一定是注重商品品質的:團長選擇質量好的平臺,平臺選擇質量好的供應商。根據前文的對比分析,在不使用補貼的情況下,社區團購的成本比線下水果店更低。所以,社區團購的產品應該是品質有保證,價格相對較低的。 而在巨頭的社區團購平臺,這一切都變了。 首先是團長。社區團購原本是「強社交」屬性的事情,但是,所有巨頭都在「去社交」,團長只能逐漸「自提點化」。劉軍(化名)是山東某市的一位團長,他非常無奈:「確實擔心流量被平臺收割走,自從小區開團以後,門店的生意越來越差了,但是開團這個事仍然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如果我不做,其他人也會做,與其被別人幹掉,不如自己把自己幹掉。」 第二是產品質量。「羊毛出在豬身上,熊來買單」是網際網路的慣用邏輯。巨頭們並不指望賣菜能賺多少錢,生鮮的利潤率不高,但巨頭看中的是「買菜」這件事的高頻。靠高頻的商品去獲取流量,然後用低頻、高利潤的商品賺錢。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巨頭的打法,最終的目的是打造出一個「超級APP」,各種商品都賣,「賣一份菜只能賺幾毛錢,但一床蠶絲被的利潤率可以達到50%。」 既然菜只是「引流」,目標用戶在下沉市場,那質量就不是巨頭們的首要考慮,價格才是,於是出現了0.1元的豆腐、0.9元的青菜...... 據報導,許多用戶反映,社區團購的產品質量堪憂。家住深圳的嶽女士表示,「好幾次買的水果蔬菜都不新鮮,比如香蕉太熟、橙子太酸等,而且這幾乎是所有大型平臺都存在的問題,後來我就很少買了。」 最後,價格戰引起的竄貨也讓供貨商不滿。據深燃報導,多個廠家公開反對社區團購,因為不合理的低價打亂了經銷商體系。 是禍是福? 人情味消失了,團長從"意見領袖"變成了"工具人",產品質量變差了。原本可以「三贏」的社區團購,在巨頭手中變成「人人喊打」。 多年從事生鮮供應鏈工作的趙雲(化名)表示,「巨頭現在玩這個模式,沒有什麼創新的,早就玩過了,換湯不換藥。」 「很多年前,阿里巴巴做泰國的榴槤,打個比方,一級批發市場的價格是100元一斤,天貓超市為了要燒流量,直接就賣到99元2個。拼多多最開始的時候也玩水果。在農貿市場周圍建了一個倉。地推人員在小區裡拉了個群,每天在群裡發優惠券,價格比外面便宜,快速獲得流量。」 這些電商的模式,現在披上了社區團購的外衣。巨頭們做的,更像是借私域流量把舊模式再來一遍,攫取在上一輪競賽中沒有獲得的流量。 巨頭的闖入,同樣讓區域團購平臺感到壓力。 「據了解,巨頭進入後,區域平臺基本上業績都出現了10%至30%的下滑。不過有的平臺數據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這非常值得琢磨。」寶大溼介紹。 九佰街就是業績上升的平臺之一。這家深耕於黑龍江省大慶市的社區團購平臺,成立於2019年4月,覆蓋了當地300多個小區。不久前,美團優選進入了大慶。 為什麼業績反而上升了? 一位接近九佰街的人士透露:「因為九佰街在大慶已經非常深耕了,團長粘性非常非常高。這些團長有很多來自小區周圍的小夫妻店、驛站,做得好的一個月能掙兩三萬,大多數也能掙四五千,很多人做團長超過了主業的收入。」 對那些活了兩三年的區域性平臺而言,巨頭打不死它們,只要核心團長不叛變,就能賺錢。「巨頭雖然造成了衝擊,但反過來看,也把這個市場的體量打得更大了。現在,有更多用戶了解到社區團購這種消費模式,也有更多的團長被開發出來。最近,大多數區域性平臺都過得非常艱難,但挺過這段時間,社區團購回歸到健康的發展模式,區域性平臺的業績會反彈。」寶大溼表示。 不應急於全盤否定「社區團購」 12月11日,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發表文章評社區團購,表示其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更多的期待。「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就在輿論更傾向於「絞殺社區團購」之時,12月14日,《人民日報》02版要聞發布《壯大新業態 就業路更寬》政策解讀文章,文章稱,「近年來,伴隨著新業態的發展,眾多新職業應運而生,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這些新職業中,有的已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如網約配送員、網際網路營銷師等;有的已具備一定規模,如數位化運營師、網際網路在線教育培訓師等。同時,社區團購團長、版權購買師等新職業仍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文章還寫道,新職業隨新業態而生,孕育了眾多就業崗位。 或許,我們不應該急於將「社區團購」全盤否定,而是要冷靜思考,如何才能讓它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 買菜的變革 在中國,買菜這件事一直在變化。 如今,我們對菜市場有著別樣的情愫,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菜市場剛出現時,大家對它惡評如潮。 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的菜市場誕生於1864年的上海,僅僅三個月,它被罵得倒閉了。因為在那之前,在有幾千年農耕社會文化背景的中國,菜農跟城市市民之間以鄉鄰、情感為聯繫紐帶。 菜農給市民送菜上門,並不是純粹的買賣交易,還含有情感交流的成分——他們是互相認識的,彼此信任。有時甚至送菜的人只要把菜放在被送者的門口,用菜者起床後自己會開門取,不用任何言語,交易就完成了。用費孝通先生的話來說,「他們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 菜市場剛出現時,市民們很困惑:明明知道張大媽家的豬肉好,李大哥家的白菜嫩,要我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買陌生人的東西,這有必要嗎? 直到1985年,菜市場才在中國站穩腳跟。這中間過了100多年。 作為「新事物」的菜市場,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黃金髮展期,到2005年,全國營業額在億元以上的農貿市場,就已經達到了上千家。不過,菜市場很快受到了另一個新事物的衝擊:超市。 超市同樣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開始,它主要賣日用百貨。到了2005年,第一家永輝超市推出了生鮮店。它直接對標菜市場,而且打出了一個非常「狠」的標語:環境比農貿市場更乾淨,價格比農貿市場更實惠。 一開始,人們不習慣去超市買菜,就像當初不習慣去農貿市場一樣。而且超市賣菜,分揀包裝比農貿市場更細緻,環境也比農貿市場乾淨,成本自然就上去了,很難做到價格便宜。在初期,超市裡的菜賣不出去,很多爛在櫃檯裡。 不過,超市也在快速調整,在物流和冷鏈逐漸完善的前提下,中國超市學習國外零售巨頭,從產地直接採購生鮮。這樣,不僅新鮮,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樣,價格和品質都上去了。 這樣的模式,讓人們有了幸福感。如果身在上海,想要吃紐西蘭的牛排,過去在菜市場買不到,但是在超市就可以。 在超市的衝擊下,菜市場也在「思變」:環境變乾淨了,種類變豐富了,有的還在賣菜之外加入其他業態,成為了網紅菜市場。 近幾年,生鮮電商也興起了,可以滿足人們更及時、更多樣的需求。 信息諮詢公司Euromonitor數據,近幾年,農貿市場的份額一直在下降,從2015年的61%下降到2018年的44%,同時超市和生鮮電商的市場份額略有增長。 善惡難定 生鮮的零售終端在不斷變遷,社區團購是在變遷中自然生長出來的模式。就總體市場而言,它還是一個稚嫩的模式,所以當資本的力量「大水漫灌」過來,它的面目有些模糊。 作為一種新模式,社區團購也帶來了新的通道,讓一些原本無法參與市場的人進來了,比如在本文開頭提到的邊遠山區的菜農。因為沒有條件去做更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不知道全國還有多少這樣的例子。 與此同時,新模式誕生,不可避免地會對舊模式造成擠壓。拋開巨頭們的低價補貼,健康運轉的社區團購模式中,可能比菜販受到衝擊更大的是:批發商、大型超市。 現在,有的社區團購平臺能做到產地直採,也有的是從一級批發市場採購。所以,批發商的利益會被社區團購切掉一部分,特別是二級批發商、三級批發商。 另外,社區團購平臺和商超存在需求重疊,都是在滿足人們的「短計劃需求」,因此,社區團購也會分割掉一部分超市的利益。 但正如當年超市的出現讓菜市場不斷進化,社區團購的出現對於舊模式來說,也未必是壞事。 多年來,商超等傳統零售業技術進步比較有限。未來,逐步應用新技術、新方式,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是必然趨勢。社區團購這樣的攪局者,可能會加速傳統零售的自我調整。 …… 社區團購應該被看成一把劍,劍有兩刃,是善是惡,要看怎麼用它。 在採訪中,我們看到,12月的貴州已經是凝凍天氣,工作人員把菜從地裡採出來打包的過程中,大白菜上已經結冰了。她得把菜上的冰塊敲碎,然後裝進袋子裡。 生鮮生意是一個瑣碎又費勁的活兒。趙天才說,剛開始做的時候很難,現在大家認可度漸漸高了,自己並沒有在做多大事情,能改變一戶農民就算一戶。 不過,在採訪中,他小心翼翼地問:「現在對社區團購罵聲是不是挺多的?」 我突然有些擔心,質疑聲已經傳到了這裡。強烈的抵制會不會讓他有些動搖,會不會讓那條正在慢慢建立的、從山區到城市的新通道消失?(來源:獵雲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