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已經八十九年了,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中華大地遭受了悲慘的長達14年的淪陷歲月。
本期我們一起回顧那段悲慘的歷史,也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中華民族所遭受了多少困苦才有美好的今天。
眾所周知,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發起的,以吞併東北為目的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端。但是這場戰爭卻不可思議的沒有經過日本天皇、日本軍部的同意和授權,完全是由幾個中層軍官搞起來的。
這看似不可思意的背後又藏著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九一八事變」是關東軍中層軍官板垣徵四郎、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為首的「關東軍三羽烏」策劃的。
當時板垣徵四郎是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是中佐,土肥原賢二是搞情報的,按理說他們是無法有那麼大的權力調動關東軍。
但是日本當時的情況壓根無法用常理來判斷。
圖註:板垣徵四郎
日本少壯派軍官在明治維新之後組建了大量的法西斯社團,他們認為阻礙日本強大的原因是政客、財閥的腐敗和無能,要使得日本強大必須走對外擴張之路。
當時代裕仁天皇對此呈默許態度,並且支持了一夕會、櫻會等一大批少壯派法西斯軍官。因為天皇的這種態度,可以說間接刺激了對外擴張法西斯主義點進一步擴散。
但是天皇作為日本最高領袖,他是不肯背上發動戰爭的惡名的。
而日本政務高官,軍部高官也是一樣,他們同樣不願意背上發動戰爭的惡名,但是對於天皇贊同擴張的意思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們對於這些中層軍官的搞法是默許態度。
圖註:土肥原賢二
所以我們今天看來,日本當時呈現出一種非常奇葩的現象,那就是從上至下所有人都知道馬上要入侵中國東北,但見不到任何指示批覆或成文的命令。
日軍關東軍當時只有2萬餘人,但是東北軍數量就超過20萬,日本為何敢發起戰爭?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日軍關東軍無論數量還是軍械都不是東北軍對手。甚至日本關東軍此時連重武器都缺乏。
1931年7月,陸軍省軍事課課長永田鐵山秘密從日本撥兩門240毫米的巨炮給關東軍用來準備對付關東軍。
這兩門大炮先由東京兵工廠用火車運到神戶,再由神戶通過客輪運到關東軍總部旅順,再由關東軍總部秘密運往瀋陽。
圖註:日軍炮轟北大營
為了保密,日軍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日軍先是把炮身、炮架拆開,把炮身裝進棺材,偽裝成棺材;把炮架偽裝成澡盆,和其他雜物一起運入瀋陽,秘密放置在關東軍獨立守備隊兵營內,這一消息對日本領事館也保密。
在瀋陽安裝這兩門大炮日軍也是費盡心思。為了避免洩密,安裝都是在夜間進行,對外佯稱是在建造遊泳池。
大炮的安裝由松本炮兵大尉為首的幾位日軍炮兵專家負責,他們在安裝時一律脫掉日軍軍服,全部換上中式馬褂長衫,就是為了保密。
這兩門炮從安裝時就有了自己的固定目標:一門大炮對準的是東北軍的北大營,另一門大炮對準的是東北軍交通樞紐奉天飛機場。
關東軍關於吞併東北這片富饒之地早就開始暗中搜集各種情報,日軍屢次派遣間諜偵查地形。
圖註:東北少帥張學良
1931年6月,日本關東軍中村震太郎大尉冒充「農業技師」,前往興安嶺、索倫山一帶收集當地地形等情報,結果被東北軍關玉衡所部發覺,隨後關玉衡以間諜罪處決了中村。
此事傳到關東軍後,當時板垣徵四郎等人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藉口,就想直接以此事發起武裝奪取東北的計劃。
但是日本關東軍和高層都認為此時時機不符,板垣徵四郎只能決定延期三月。
板垣徵四郎等人於是把「製造事件,攻擊東北軍,然後掀起全面戰爭」這一計劃的日期定在了9月28日。
圖註:裕仁天皇
但是在9月15日,陸軍軍部召開會議,軍部認為國內外形式尚不成熟,要求關東軍再隱忍一年,並派作戰部部長建川美次少將前往關東軍通知此次會議決議。
但是日軍軍部內部贊同板垣徵四郎的人也不少,這次會議的決議迅速被洩密,很快關東軍收到三份秘密電報。
第一份電報是特使建川美次郎發給關東軍司令的,電文是:9月18日晚7點5分乘火車到達奉天。
第二份電報是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發給板垣徵四郎的,這份電報主要是給板垣徵四郎透露建川美次朗此行的目的就是「阻止事變」。
第三封電報至關重要,是參謀本部俄國課課長、「櫻會」頭目橋本欣五郎發給石原莞爾助手的。
圖註:石原莞爾
電報上蓋著「絕密,私電」印記,電文寫到:「事機已露,請在建川到達前行動。」
正是有了這三份電報,板垣徵四郎等人拜會了關東軍高層,得到默許的態度後正式決定,提前在9月18日夜間藉口中國軍隊炸毀柳條湖鐵路,炮轟北大營,至此九一八事變正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