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旺三代」,很多成功人物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從孟母三遷到嶽飛刻字,無疑不是受母親的薰陶和教育。由此可見,母親對孩子啟蒙時期的一言一行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近代最深刻的三位總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蔣某人了。
很多人只聽說過他的名字,但對他的身世可能並不了解。他的母親是晚清時的一位尼姑,一生經歷了諸多的坎坷,在還俗之後嫁給了一個大自己22歲的男人,才有了後來的蔣某人。他曾常說:「每逢母親忌日,必不食葷」,母親偉大並不可否認,但這位母親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讓蔣某人如此緬懷。
他的母親叫王採玉,出生於同治時期。最早時期生活還是挺滋潤,王採玉的父親是當地一位商人,從事販賣土特產行業。但一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在自己19歲時父親離開,讓王家開始走向衰敗。他自己還有一個名叫王賢裕的弟弟,這個患有精神病,另一個弟弟嗜賭成性,沒有任何上進心。
身為姐姐當然要起到所謂的表率,開始做一些縫補裁縫活以補貼家用。這些錢對於落難中的家庭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能解決溫飽可能就算是不錯了。就在這個過程中她認識了一個姓竺的男子,剛開始二人的關係還是挺和睦。但這個人在時間久了之後,便開始對王採玉進行打罵,還好在第二年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姓竺的男人才對她如往常一樣。
誰知好景不長,兒子得了急症根本來不及救治就夭折了。禍不單行,很快接下來又發生了一場問題,姓竺的男子也沒能倖免於難,喪父喪子簡直讓王採玉痛不欲生。當時民間百姓說她克夫克子,各種閒言碎語的打擊下,讓王採玉放棄了孤家守寡的念頭。在自己的再三考慮下,選擇了出家,想要回歸平常的生活。
當時村裡的一個老尼姑去世,王採玉和她的母親過去幫忙料理後事,碰到了這個尼姑家的掌門人。掌門人聽說了他的身世之後,最終同意了她的請求。但她的母親也有一個請求,就是不能將王採玉頭髮剃去。後來王採玉碰到了一個算命先生,告訴她額頭飽滿、地閣方圓為什麼要選擇修行?建議她還俗還是有大的作為。
最終王採玉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在她的堂兄牽線下,自己嫁給了45歲的蔣肇聰。其實這段婚姻並不是出於她的本意,她是想自己嫁過去然後可以有錢陪襯娘家。兩個人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在第二年就生下來一個兒子,這個人正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蔣某人。但沒過多久,瘟疫又爆發,蔣肇聰又離世。
王採玉的人生遭受到了第二次打擊,但這次他還有一個兒子陪在她的身邊。她做出了一個決定,要把這個兒子撫養成才。但這個孩子非常皮,在學校有著一定的名氣,老師同學都不敢招惹他。最後王採玉決定把孩子帶到隔壁的縣城來學習,蔣某人受環境的影響也開始好好學習,專心讀書。
當時清政府連年戰敗,他們決定從當地的富豪中,分攤那一些無主滯納的田賦,以此來增加一下朝廷財政的收入。當然蔣某人家境是非常可以的,所以自然也逃不過這次的「交錢」。但因為自己父親已經離去,剩下母子二人,他們也成了那些當官欺負的對象。但王採玉並沒有做什麼不理智的事情,將這件事講給自己的兒子聽並作為激勵他的事兒。
蔣某人心懷大志,想要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不料遭到了母親的反對。母親認為一個有志氣的男人必須出去闖一闖,將兒子送到了日本留學。在學成歸來之後,蔣某人加入了反清隊伍。隨著政治地位逐步提高,最終也成為了我們所熟知的「蔣某人」。
一生坎坷的王採玉人生也走到了盡頭,享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