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筆法,廣義上講應該是包含「執筆」和「用筆」,「用筆」也叫「運筆」。
如何正確「執筆」大家可以參考本人之前的文章(軟筆書法的第一步:我們應該怎樣執筆?)。「用筆」就是在學會正確執筆後如何用毛筆寫字。那麼這裡面包括幾點:書寫姿勢、起筆和落筆、提按和結字等。本文主要給大家介紹書寫姿勢、起筆和落筆的基本方法。
書寫姿勢
這裡說的「書寫姿勢」不是指如何執筆,而是指手腕和肘部的姿勢。
元朝有個書法家叫陳繹曾,他寫了一部有關書法的短篇著作:《翰林要訣》。在第一章「論執筆」裡,列出了三種「書寫姿勢」:枕腕、提腕和懸腕。
「枕腕」是指:以左手枕右手腕。
「提腕」是指:肘著案而虛提手腕。
「懸腕」顧名思義就是手腕和肘部均不著案。
以上三種姿勢中,「提腕」和「懸腕」這兩種姿勢在現代都比較常見,「枕腕」這種姿勢也曾在網絡中見過,但屬個例。「枕腕」也有使用臂擱(多以竹、木製)等物代替左手墊於右腕下的,多用於書寫小字,而且是運用指頭的力量去寫字,並不能充分發揮手腕的作用。
明朝書法家徐渭曾寫過一篇文章《論執管法》,其中說到:」把腕來平平挺起,凡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耳。大小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掌帖卓上(桌上),則指便粘著於紙,終無氣力。輕重便當失準。揮運終欠圓健。蓋腕能挺起,則覺其豎。腕豎,則鋒必正。鋒正,則四面勢全也。近來又以左手搭卓上,右手執筆按在左手背上,則來往也覺通利,腕亦自覺能懸。此則今日之懸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楷及中品字、小草猶可,大真、大草必須高懸手書。如人立志要爭衡古人,大小皆須懸腕,以求古人秘法,似又不宜從俗矣。」
徐渭這段話說的比較透徹,想要「立志爭衡古人」,則需要採用「懸腕」的書寫姿勢,因其可書大小,且可「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元代書法家鮮于樞就善懸腕,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寫:「懸在空中最有力,今代唯鮮于郎中善懸腕書。」這段話說明,陳繹曾也推薦「懸腕」這種書寫姿勢。
對於初學書法者來說,懸起手臂則無所依靠,筆在空中會發顫,寫出的字會特別醜,如蚯蚓在爬,且時間長了手臂會發酸,這是因為膀子無力,需要長時間練習。但是對於有志於書法的朋友來講,這個過程是必須要經歷的,堅持下去,手臂上的筋和肉逐漸增長了力氣,習慣了這種動作後,筆畫也就逐漸端正有力,方圓皆可控。
起筆和落筆
有關於「起筆」和「落筆」的講解,個人覺得潘伯鷹《中國書法常識》中講的非常有道理,部分摘錄如下,供大家參學習。
「用筆」包括起筆和落筆(即是下筆和收筆)。若是將筆筆連起來,則是每一起筆皆是從前一筆的落筆而來;每一落筆又是次一筆的起筆所從出。所以講用筆要從下筆講起。下筆(起筆)的方法也極簡單,只有兩句話:豎畫橫下;橫畫豎下。
若是拿筆尖的行走方向,放大了來說,有如下圖所示。
這個簡圖所表示的方法,就是古人所謂的「有往必收」(橫)和「無垂不縮」(豎)。由這橫直兩種方法(實際上只是一種,只是變化方向)可以推而用之於其他的筆畫,如斜行畫、點等。
這是最根本扼要的方法,任何體格皆可應用。為什麼豎畫要橫下?為什麼橫畫要豎下?因為寫字必須將筆毫鋪開,每一根毫才能盡其力,點畫才有變化,採才有精神風採。而必須如此起筆落筆,筆毫才能鋪開。
以上為起筆和落筆的基本方法,其次是書法中的「提按」。有關書法中的「提按」可以參考本人之前的文章(書法:什麼是「永字八法」?什麼是「提按」?什麼是「臨摹」?),在本文中不再贅述。
結束語
想要寫出好看的字,除了掌握以上兩點外,還需要掌握「結字」。趙子昂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結字」也就是「間架」,也叫「結構」,其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可以參考本人之前有關「間架結構」的文章。
PS: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