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成功的武俠小說都無法逃脫愛恨情仇的江湖框架,我們熟知的金庸老先生,就是一個非常擅長講感情故事的武俠大師。
縱觀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基本都逃不出因愛生恨,因愛救贖的感情框架。
在《倚天屠龍記》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成昆與謝遜的恩怨。
可以說,光是靠這兩個工具人,就撐起了整個故事的框架,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金庸真的不愧是大師。
反觀金庸老前輩的所有作品,成昆算是比較成功的反派了。
他的人物性格很複雜,前期為了心愛的人復仇,後期野心升級,意圖稱霸整個武林,這與謝遜前期殺人無數,為了引成昆出洞,後期手刃敵人,留他一條性命,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
這讓故事變得生動,又十分有趣。
可以說,金庸老前輩就是在升級這些人物的過程中,道出了所謂的江湖。
愛恨情仇,埋下了惡的種子
書中謝遜與成昆的恩怨寫得很明白。
成昆對謝遜的恩情是:
我在十歲那一年,因意外機緣,拜在一個武功極高之人的門下學藝。我師父見我資質不差,對我青眼有加,將他的絕藝傾囊以授。
成昆對謝遜的仇怨是:
我父母妻兒,弟妹僕役,全家一十三口,盡數斃於他的拳下。
昔日的恩師殺死了自己的妻兒,這樣的設定幾乎是讓人眼前一亮。
整個故事看起來非常荒誕,但卻恰好能把讀者們吊足了胃口。
為了讓邏輯自洽,金庸老前輩便為成昆安排了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情史。
這個事兒,就要追溯到上一輩的之間的感情線了。
成昆這個人在故事中的設定是「武學奇才」、「有勇有謀」,他年少時拜師學藝,早早就名震江湖,外號是混元霹靂手。
其實這樣來看,他這個配置,算是個強勁輸出。
倘若成昆加入六大派中的任何一派,怎麼著都能混成二把手的位置。
但巧就巧在,成昆還沒來得及發展事業,感情上就出了問題。
成昆與他的師妹柳芯茹青梅竹馬,雙向奔赴,這個事兒放到現在來看,那就是典型的「羅曼蒂克」,浪漫得不行。
如果成昆如願娶到心愛的女子,再潛心搞搞事業,那就跟反派沒什麼關係了。
成昆這個人雖然城府極深,度量狹小,但是他在意的東西並不多。
可以說他的前半生,都在計劃完成「如何娶到柳芯茹」這個kpi上了。
但老天不長眼,柳芯茹的爸媽是一個勢利眼,看不上成昆,看上了明教教主陽頂天。
柳芯茹迫於父母的壓力,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
成昆因此神傷,但無法對自己心愛的女人做什麼,更無法對她的家人做什麼。
因此故事到後面,反而變成了柳芯茹和成昆發展了婚外戀。
婚外戀這個事兒,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是要被浸豬籠的。
成昆願意做「小三」,一來當然是因為愛情,他對柳芯茹的的感情無可厚非;二來在這裡也看出了成昆的反叛性格,也就是說,他根本不在乎什麼道德倫理,為人處世的底線非常低,多少有種「快意生活」的味道。
這樣的人非常自我,他們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如果不進行正向引導,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反社會人格」。
金庸老前輩在這裡就為成昆的「反派發展」埋下了伏筆。
道高一丈,結局早已註定
柳芯茹的死,可以說是成昆叛變的一個重要節點。
之前我們分析過,成昆性格固然扭曲,但他的需求並不多。
柳芯茹一死,幾乎可以說是壟斷了他的唯一渴求。
這也是為什麼成昆後面會無腦殺謝遜的原因,報復明教不過是為了平復他內心的空虛罷了。
我們反觀柳芯茹的死,其實這個事兒並不複雜。
作為陽頂天的妻子,她不僅沒有守住自己的忠誠,這本就是愧對自己的丈夫,在道德層面上,她和成昆本就就處於下風。
其次,陽頂天練功偶見二人幽會,走火入魔身亡,怎麼看都是陽頂天比較慘,成昆有什麼好委屈的。
至於柳芯茹為什麼會跟跟著陽頂天殉情,很大程度是因為她自己本身就被自己愧疚感擊倒了,外加之「人命刺激」,柳芯茹無法承擔自己的責任,所以選擇了一死了之。
這件事從始至終,陽頂天壓根就沒有對不起成昆,連柳芯茹都是為了成昆「盡力偷情」。
在這件事兒上,成昆算是只得了好處,沒什麼損失,畢竟他才是這場婚姻中的第三者,怎麼看都是陽頂天該報復報復成昆,因此他的報復心不過是為了填補「柳芯茹死亡」的那種失落與空虛。
他不怪柳芯茹,也不怪柳芯茹的父母,怪起了躺槍的陽頂天。
這事兒放到現在來看,也就是離譜兩個字才能解釋。
但就是這樣離譜的行事作風,放在成昆的身上才完全不違和。
他殺死了愛徒謝遜,讓明教成為武林大敵,投靠少林從中作梗,讓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這些種種不過是滿足自己的私慾罷了。
也就是說,成昆本身就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反派。
從報復明教,到稱霸武林,許多讀者們總是二丈摸不著頭腦,為什麼成昆的思想轉變如此迅猛,讓人猝不及防。
但是事實上,金庸老前輩已經為他的人物性格做好了鋪墊。
什麼愛恨情仇,不過是一個引子罷了。
反觀小說中其他角色,張無忌也帶著仇恨的種子,但是卻宅心仁厚,以德報怨。
宋青書愛而不得,最終走上欺師滅祖的邪路。
周芷若為情所困,處處與張無忌作對,不惜傷害無辜。
謝遜也因仇恨,濫殺無辜,但最終在佛經的影響下皈依佛門。
小說中的人物但凡可以放下不必要的仇恨,都會有一個好的結局,反之如果放不下,被仇恨蒙蔽雙眼,走向極端,最終多數悲慘收場。
而是否能放下仇恨,在人物的出場時,就註定好了結局。
成昆迷失了自己,一步一步越陷越深,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因為「痛失所愛」,而是「命中注定」。
沒有柳芯茹的死,他也是要出來作妖的。
這種以傷害別人為「快樂」的人生,真的能成功嗎?
這其中的道理想來不需要贅述,金庸老前輩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人生往往如此,因果循環,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這就是所謂的,江湖。
金庸老前輩在自己的作品中,總是逃不開「仁恕」這樣的牽引。
其實成昆這樣的反派,在故事中被殺死了也不足為奇。
但金庸偏偏不那樣寫,他寫了謝遜殺人數十載,最後能夠手刃成昆時,不過是弄瞎了他的雙眼,廢了他的武功,皈依了佛門。
這數十載的仇恨,仿佛在一瞬間就化為灰燼。
我們看到的是成昆踉踉蹌蹌逃跑,但金庸老前輩看到的是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回到了起點。
想來,這才是我們真正喜歡的,最好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