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次Soundtrack
04:39來自零矩陣
我愛電影。
不僅是為了消遣,還有從裡面獲取某些力量和共情。也從中吸取「三觀」,完善自己的幻想。
01
「 當人絕望時 」
生而為人,誰還沒有個焦慮的時刻,對生活感到悲觀不也是經常的事?
於是心情絕望時,我常拿出諾蘭的《敦刻爾克》看看,看完後便覺得自己那些「痛苦」,純屬無病呻吟。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
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德軍步步逼近的絕境,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影片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三條故事線,不同時間長度,卻有意平行剪輯,造成假象。
諾蘭常被詬病不夠「奧斯卡」,只會龐雜敘事,不夠細膩人性。而《敦刻爾克》之後,諾蘭重新刷新了觀眾對他的認知。
作為戰爭片,諾蘭劍走偏鋒,比起宏大的戰爭場面,他更注重人性本身:
「個人在戰場上,生存比殺敵重要。即便生存殘酷,依然湧動人性光輝。」
《敦刻爾克》沒有太多的敘事花樣也沒有什麼視效奇觀,期待看戰爭敘事人性情懷的觀眾大概要失望了,影片重點更在重現撤退的慘痛與殘酷。
全片沒有任何衝鋒陷陣,甚至沒出現一名敵人的臉。但從頭到尾都是不安與絕望,很好的還原了恐怖氣氛,營造當時的絕望與緊張感。
這裡有英雄也有被嚇破膽的普通小兵。
我最喜歡「On the sea, One Day」這條線。英國政府號召大量民用船隻出航參與救援活動。英國漁船「月光石」號等不及政府徵用,自行出航參與救援活動。
船上有三人:老船長,船長小兒子,船長小幫手。
受驚的逃兵失手將同船少年打昏,冷靜下來後小心詢問船長兒子:「他還好嗎?」船長兒子對此十分憤慨,「不,他非常不好」。
而船長一行人在拯救下燃油裡的一群士兵後,小幫手已無氣息。逃兵再次詢問時,船長兒子忍著內心劇痛故作平靜地說:「會的,他會好的。」
這般克制、悲憫、關懷,觀眾的心會嘆口氣。
而全片保持沉著冷靜的平民老船長,唯一一次激動著急,是駕船趕去救剛墜機大海的皇家空軍飛行員。
兒子反覆勸說裡面的人沒有開降落傘,很可能死了,而現在過去有飛機引擎爆炸的風險。
船長堅定固執的回頭,眼含淚水爆了出口;「來得及!一定來得及!」
到了片尾觀眾才獲知,原來船長的大兒子也是飛行員,參戰第三周後犧牲。
兒子死在戰場上,卻還義無反顧地開船駛向敵區,營救更多素昧平生的陌生戰士們。
這是什麼大無畏的勇氣和精神呢?
類似這樣的感人片段遍布影片。比如影片最後,逃生回來的主人公在面對接應歸來士兵的老人「well done」的鼓勵時。
內疚低頭:「我們不過是逃生而已。」老人頭也不抬:「足夠了」。
回到英國,他們沒有被汙名化,只有歡呼雀躍的真誠。因為,沒有什麼比在戰爭中活下來更重要。
在《敦刻爾克》裡,我能感受到的是在這場戰爭,每個個體的情緒與命運。
一想到這些,我便拋卻了那些悲觀的情緒。畢竟,好好活著就是極大的勝利,都會好的總會有的。
02
「 自由的獨身主義」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越來越崇尚獨身主義,也不是非要獨身,而是在經歷過一些坎坷之後,心就灰了。
於是對任何想走進自己的人都伸直胳膊、手心繃緊,「不要靠近了。」聽起來很酷,對誰都永遠保持一臂距離,永遠孤獨自由。
所以,這樣的我們該如何應對生活呢?
《在雲端》給出了答案。
喬治克魯尼飾演的這個老男人,把獨身主義演繹得十分灑脫。
他是以公司解僱員工為生的人力資源專家,一年中有300多天都輾轉於各城市機場,享受積累飛行英裡點數,享受精神肉體毫無累贅的生活。
他遵循著一套「背包理論」:假設生活就是你肩上的背包,內心關心的在意的人和事物越多,背包就越重。背著不斷增加重量的沉重背包走在路上,感覺累吧?
所以,他總是將背包騰空上路。孑然一身有何不可?
然而人生的喜悅與哀嘆不期而至,命運的玩笑總是讓你措手不及,電影用極小的格局揭開了人現實中最深的傷疤。
「錢能買到溫暖,付供暖費,買條毛毯,但是永遠沒有在愛人懷抱裡那樣溫暖。」
「Life's better with company. Everyone needs a co-pilot.」
···
無論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自己快活就好,就算偶有苦難,受著就好。
這是電影帶來的感悟。
所以我愛電影,有時候電影與現實差異巨大,但它是我們內心希望的樣子。
不管是《鐵達尼號》中的愛,還是《復仇者聯盟》中的英雄小隊,我們都需要這種幻想,代入無聊普通的生活,以此期待能過點有趣的日子。
這是 命運矩陣分享的第 293 個秘密
配圖 / 來自網絡
音樂/ 給自己的歌 - 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