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分化背後難以接近的清北:到底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

2020-12-06 EBKU書評會

本文所採用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最新數據,請觀眾老爺們放心訂閱。

總共三篇博士論文的材料。

原創作品,記得好評。

寒門難入清北,或者說清華、北大的入學門檻已經隨著中國階級分化的進度而日趨上升,已經是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的可怕事實了,清華北大所代表的精英教育與普通高校所代表的大眾教育背後早已經不光是高考分數的差距了,中國日益固化的階級鴻溝才是清北與普通高校之間的日益明顯的差距的真正由來。

又或者說,清北各類自主招生項目中所看重的各類已經超越了簡單分數所能計量的文化資本所代表的階級差距,已經成為了北大、清華乃至於各個精英高校招生門檻中的巨大隱形鴻溝了,今天的中國,個人努力已經難以彌補文化資本與智力天賦帶來的巨大優勢了,而後者在如今卻已經成為了精英教育的入學門檻了。

自從1977年再次恢復高考以後,中國大學如雨後春筍一般成立,各個省市的高等級院校已經普遍到不值一提的程度了,但是高等教育面向大眾的普及化卻也同樣意味著昔日大學精英教育年代的逝去,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作為精英的標誌了。

數以百萬計的人擁有了高等學位,學士、碩士、博士也已經屢見不鮮了,但能夠有機會進入北大、清華這樣中國最高等院校進修的機會卻日益珍貴,或者說身世一般、家庭普通、治理中等、又缺乏意志力的普通人已經被北大、清華所代表的精英教育永遠的拒之門外了。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來自於父母家庭的文化資本、物質資源、孩子的先天或經歷後天鍛鍊的智力水平以及學生個人意志力這四樣東西成為了遏制寒門衝向北大的最高障礙,家庭條件的先天不足以及對於孩子個人缺乏引導的低下教育水準,使得絕大部分人不僅缺乏物資以及文化資本來完成階級躍升,更有可能,絕大數人一輩子都沒有想明白過清華、北大這樣最高等學府對於自己意味著什麼。

據西交大朱曉文教授的研究:青少年的教育期望以及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的各類資本(經濟、文化、社會)都存在顯著的階層差異;各類資本投入對教育期望均有顯著的積極影響,精英階層子女從文化資本投入中受益更多;家庭資本投入是青少年教育期望形成分層的重要中介機制,其中文化資本投入的中介作用最強。

筆者翻譯一下就是:青少年時期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值將會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的上限,而想要塑造青少年對於自己的高期望值就需要通過家庭、學校以及各類社會活動來提升青少年整體的文化資本(修養)。

畢竟,文化資本也就俗稱的家庭教養與個人素質的總和,也就是需要通過家庭、學校和教育機構三個場域的協同發力才能實現了文化資本的「三重再生產」,家庭、學校、學校外教育機構的共同引導與激勵還有培養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這樣的發展。

首先在家庭教育這個領域中,當前中國家長的教養方式以專制型和忽視型為主,權威型和寬容型教養方式的比例較低;其次,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傾向於選擇權威型和寬容型教養方式,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傾向於選擇專制型或忽視型教養方式;最後,教養方式對非認知能力的發展有顯著影響。總體而言,權威型教養方式最有利於培養子女的非認知能力,忽視型教養方式最不利於培養子女的非認知能力。

權威與專制這兩個看起來幾乎相一致的名詞,卻有著本質的卻別,如果用國家類比的話,專制就相當於蘇聯和納粹,通過扼殺人民自由選擇的可能來獲得絕對的領導權,而權威就類似於羅斯福治下的美國,雖然也有著足以領導人民的權力,卻讓人民有著自由選擇的權力和犯錯的可能。

權威型家長既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又會堅持以既定的標準要求和管教孩子。這類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心理發展、學業成就等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現。

大家有多少家長是既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又會堅持既定的標準和要求來管教的孩子的?

有多好熊孩子是因為家長的放養而最終成為一方禍害的?

所以寒門的第一大失敗就是家庭教育與引導的缺失,筆者很負責告訴大家,在今天幾乎每個人智力相差有限的情況下,來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引導才是導致幾乎所有人窮盡一生都沒有可能與機會甚至沒有興趣妄想北大這種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花費高昂、得不償失的學校。

「別做夢了?就你?北大(清華)?」

如果各位讀者如果對這句話很熟悉的話,那麼毋庸置疑,你親愛的父母、家人以及各位貌似尊敬的老人、老師在你童年的時候就已經將你進修北大、清華的機會扼殺了。

這也是寒門難出清北的第一步,夢想與期望在開始的開始就已經遭到了扼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清北的希望呢?

畢竟當所有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告訴你,清北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會有多少人敢去做?

接著便是物質資源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了,寒門有多少家長能夠支撐的了一個孩子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花費,就以簡單的運動來說吧,到底有多少家長能讓自己的孩子養成一個準時運動的健康習慣,根據學者多年的追蹤調查,絕大部分孩子都沒有在自己家長的培養下養成一個運動的習慣,如果連讓自己的孩子跑步都做不到,那就更不要說什麼清北了。

教育資源的日益分化導致了寒門難以崛起的悲哀事實,但到底有多少孩子是被自己無知、無畏、無所追求的父母所摧毀的?如果因為經濟窘迫而難以為他(她)提供良好的學校或是學業資源,身為人父母,請最起碼做到不扼殺自己的孩子。

難、沒文化,永遠不是藉口!

教育資源的日益分化,正在促成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史無前例的階級分化,或者說寒門難出貴子這一現象本身就是因為階級分化導致教育資源的日趨分化而逐步顯現的一個惡果。

致讀者:

學史並不能有助於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更好的待遇,因為我們知曉的一切不過是人類安然逝去的過去而已,現我們並不能知曉如何獲得現世的安穩以及未來無限的可能。

只有當我們知曉過去曾經犯下的錯誤,我們才能在茫茫無垠的時間與世界中找到我們的道路,學史之目的不在於創造未來,而是避免過去。

這也是我準備為大家帶來的,一群歷史的觀察者對於那些人類歷史中最偉大、最黑暗時刻的觀察理解,我會為您帶來時代最前沿的新觀點,歡迎訂閱、轉發,愛你們。

兩日更,敬請期待

——EBKU書評會

相關焦點

  •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人們普遍宣揚,家裡父母是高知分子的子女,容易在學業上獲得成就,更容易考上清北等名牌大學。而寒門得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清北的,還要考慮能不能負擔得起學費的問題,所以說難出貴子成為當下時代人們不想努力的理由。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呢?
  • 寒門難出貴子的真正原因
    在信息如此發達、文化的獲取如此便捷的今日,為什麼寒門或普通人家反而難出貴子呢?有人說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限制的,教育的格局限制了公民格局,公民的格局則限定了家庭的格局,而家長及老師的格局又限制了孩子與學生的格局。也就是說,父母的格局框定孩子的視野;這就又應驗了那句話,龍生龍鳳生鳳。
  • 從古代科舉看:寒門出貴子的現象
    隋唐以後,寒門一直在出貴子,其實從歷史上看寒門出的也不是很多,只是現在越來越難了,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我們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1、何為寒門?以前和現在的寒門一樣嗎?2、何為貴子?古今的貴子有什麼不同?3、現在不出貴子了,那麼,以前和現在如何界定?何為寒門,古代窮苦人家為寒門,現在指的是城市和農村的低收入家庭。什麼是貴子?古代高中舉人、進士應視為貴子,現代我想應該是考入重點大學的孩子們了。
  • 寒門果真難出貴子?
    網友1:果然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網友2:家庭教育強過學校教育。網友3:父母才藝雙全,孩子在這種薰陶下肯定不會差。等等等等的評論,這種彩虹評論千篇一律,直到有一條評論吸引了我。網友說:家庭好,孩子就好,那意思就是寒門難出貴子了?那我也捫心一問:寒門果真難出貴子嗎?
  • 這個普通貧困縣高中,42人考上清華北大,寒門出貴子,憑什麼?
    出色的成績2019年的時候這個平平無奇的鄲城中學創造出一個神話,一共有42個學生考上清華和北大。60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有幾百人,在河南省的高中排名中,鄲城縣高中排到了第一位。為什麼在一個經濟落後的貧困縣能夠創造出這樣的高考神話。
  • 掐指算來,「寒門出貴子」真的越來越難?或許,不是這樣
    寒門出貴子,因為「寒」「貴」轉換的巨大落差,總是讓人無限期待。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有人感慨當下這個社會已固化。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在這裡,不妨當一回算命先生,掐指一算,拆一拆「寒門出貴子」這個五字,或許就有一個相當相當有趣的答案。
  • 誰說寒門再難出貴子?
    01 清華農村生源重新超兩成 寒門出貴子更容易了嗎? 時隔多年,清華大學本科新生農村生源重新回到兩成以上。
  • 寒門難出貴子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真假推斷——命運由自己決定
    寒門難出貴子是最近經常被大家討論的話題之一。你認同這個觀點麼?「貴子」到底應該如何界定?怎麼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親子教育、學業教育上容易出現哪些誤區?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如果已經陷入誤區,補救的辦法有哪些?我的觀點是:寒門能否出貴子,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 為什麼「寒門貴子少了,寒門出敗子多了?」老師直言不諱指出問題
    有人說」現在寒門出貴子少了,很多寒門出敗家子」你怎麼看?為什麼?不是寒門出敗家子多了,而是寒門富養,所以出敗家子多了,這種敗家子,如果在富人家大家都覺著正常,因為老話就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但是如果出現在寒門,就讓人不解了。
  • 《寒門還能出貴子》嗎?
    《寒門還能出貴子嗎》?我給出的答案是能!這個問題曾在幾年前《超級演說家》中,我們猶新的記得一位叫劉媛媛的選手,她曾慷慨激昂的論述了一番。這一期我反覆的看過幾遍,在中不斷咀嚼回味。但是,凡是寒門都能出貴子嗎?那麼,答案顯然是不 !貴子的定義是什麼?
  • 原來「寒門難出貴子」還有個簡單粗暴的解釋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艦為什麼叫「山東艦」?——本來不叫的,被頂替了。 ——胡說的吧,第一艘遼寧艦,下面也應該是天津啊 ——真的,以前叫皮皮蝦號,頂替2次的事又不是沒發生過……我想大家都知道段子所指何事了。在歷朝歷代,不管啥樣子的人坐那把龍椅,再傻再囂張,科舉也不敢大意。
  • 今年考入清北的雙胞胎家庭背景曝光: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寒門思維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當不成寒門貴子,也別當寒門混子,最近湖南的一對學霸雙胞胎火了,2020年高考放榜,湖南慈利縣雙胞胎兄弟趙稞和趙棣,分別以687、685的高分被清華「雙胞胎學霸」、「寒門學子」這些關鍵詞,讓兩兄弟的熱度久居不下。網友紛紛表示:「父母做夢都要笑醒了。」「難怪我沒考上清華北大,原來是沒有一個雙胞胎兄弟。」調侃歸調侃,今年的高考,出現了好幾個考出極佳成績的寒門學子。
  • 公務員面試題怎麼解:請談談你對寒門難出貴子的看法?
    不可否認,從一些知名高校的統計數據來看,拋去貧困地區專項計劃,目前確實存在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教育資源的差距。總之,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也會逐步迎刃而解。
  • 寒門難出貴子?不能一概而論,應該看這三個因素
    寒門出貴子,良好家風帶給孩子的積極影響 興許我們常聽到父母說的一句話,「看看你哥,看看你姐,再看看你」,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兄弟姐妹,那就逃離不開親人間的對比,走出家門,就有了更多對比,對比他人的優點,糾結自己的缺點,那麼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真的越來越墮落麼
  • 什麼樣的寒門還能出貴子:人民日報點名表揚吉林寒門學子李東明
    都說現在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因為教育的發展越來越與家庭條件開始掛鈎,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就只能去報各種輔導班。可是,每年仍然有很多寒門子弟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在10月18日的時候,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了出生在吉林的寒門學子李東明,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窮不怕,只怕不爭氣。我們的古語常說:不爭饅頭爭口氣,李東明就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他的家庭真的是很「糟糕」,父親腿上有嚴重殘疾,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從小李東明就是非常懂事聽話,高考的時候他考上了揚州大學。從大一的時候他就在學習之餘做兼職、打工,而且打得還不止一份工。
  • 高考狀元言論震驚家長:「寒門再難出貴子,努力還有用嗎?」
    高考狀元言論震驚家長:寒門再難出貴子,努力還有用嗎?最近,2021年的高考開始報名,又將有一批年輕的考生奔赴考場,在未來200多天裡日以繼夜的努力奮鬥著,期待著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人生。的確,高考給了所有人機會,但是這場號稱公平的比賽背後,真的公平嗎?自己與農村地區孩子相比,能得到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如今狀元大多都是家裡又好自己也努力的那種,這已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
  • 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而是這4種打雞血方式,會讓貧窮代代相傳
    但隨著時代發展,階級固化的現象日益嚴重,於是有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但不可否認,儘管競爭如此激烈,仍然有不少寒門出身的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孩子跳出了階層限制,成就了孩子精彩的人生。01劉媛媛:從貧苦差生到女企業家,她的父母為底層家庭教育樹立了榜樣網上一直有一個很火的視頻,就是北大法學院的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總決賽上的演講《寒門貴子》,據說已經有了上億的點擊量,直到今天,熱度仍然不減。
  • 為何「寒門出貴子」而富家子弟卻不同呢?其實一開始就拉開了差距
    有些人說了,那為什麼我們總是看到在報導這些學生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物以稀為貴,還有就是激勵我們哪些農村的孩子,努力的去考985、211等高校,說到這裡有些網友會覺得小編是在歧視農村學生,其實我們更要去相信數據,和正視我們自己所面臨的這些問題,你不能說你身邊有誰誰誰考上了重點大學,考上了985、211那都是一些個例,如果這麼說的話,就比較片面了。
  • 超級演說家劉媛媛《寒門貴子》經典案例(視頻+文稿+內容分析)
    寒門貴子在這個演講開始之前,我先問問現場的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當中有誰覺得自己是家境普通,甚至出身貧寒,將來想要出人頭地只能靠自己?你們當中又有誰覺得自己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兒,起碼在奮鬥的時候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一點助力?
  • 寒門貴子,階層固化不能只指望高考改變
    寒門貴子,階層固化不能只指望高考改變撰文丨墨黑紙白寒門難出貴子,是現代一個較為統一的認識,但需要區分的是,這個貴字究竟貴在哪裡?是分數的貴?還是上的學校的貴?還是畢業後對社會貢獻的貴?抑或說人前的貴?還是裡子裡的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