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採用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最新數據,請觀眾老爺們放心訂閱。
總共三篇博士論文的材料。
原創作品,記得好評。
寒門難入清北,或者說清華、北大的入學門檻已經隨著中國階級分化的進度而日趨上升,已經是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的可怕事實了,清華北大所代表的精英教育與普通高校所代表的大眾教育背後早已經不光是高考分數的差距了,中國日益固化的階級鴻溝才是清北與普通高校之間的日益明顯的差距的真正由來。
又或者說,清北各類自主招生項目中所看重的各類已經超越了簡單分數所能計量的文化資本所代表的階級差距,已經成為了北大、清華乃至於各個精英高校招生門檻中的巨大隱形鴻溝了,今天的中國,個人努力已經難以彌補文化資本與智力天賦帶來的巨大優勢了,而後者在如今卻已經成為了精英教育的入學門檻了。
自從1977年再次恢復高考以後,中國大學如雨後春筍一般成立,各個省市的高等級院校已經普遍到不值一提的程度了,但是高等教育面向大眾的普及化卻也同樣意味著昔日大學精英教育年代的逝去,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作為精英的標誌了。
數以百萬計的人擁有了高等學位,學士、碩士、博士也已經屢見不鮮了,但能夠有機會進入北大、清華這樣中國最高等院校進修的機會卻日益珍貴,或者說身世一般、家庭普通、治理中等、又缺乏意志力的普通人已經被北大、清華所代表的精英教育永遠的拒之門外了。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來自於父母家庭的文化資本、物質資源、孩子的先天或經歷後天鍛鍊的智力水平以及學生個人意志力這四樣東西成為了遏制寒門衝向北大的最高障礙,家庭條件的先天不足以及對於孩子個人缺乏引導的低下教育水準,使得絕大部分人不僅缺乏物資以及文化資本來完成階級躍升,更有可能,絕大數人一輩子都沒有想明白過清華、北大這樣最高等學府對於自己意味著什麼。
據西交大朱曉文教授的研究:青少年的教育期望以及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的各類資本(經濟、文化、社會)都存在顯著的階層差異;各類資本投入對教育期望均有顯著的積極影響,精英階層子女從文化資本投入中受益更多;家庭資本投入是青少年教育期望形成分層的重要中介機制,其中文化資本投入的中介作用最強。
筆者翻譯一下就是:青少年時期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值將會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的上限,而想要塑造青少年對於自己的高期望值就需要通過家庭、學校以及各類社會活動來提升青少年整體的文化資本(修養)。
畢竟,文化資本也就俗稱的家庭教養與個人素質的總和,也就是需要通過家庭、學校和教育機構三個場域的協同發力才能實現了文化資本的「三重再生產」,家庭、學校、學校外教育機構的共同引導與激勵還有培養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這樣的發展。
首先在家庭教育這個領域中,當前中國家長的教養方式以專制型和忽視型為主,權威型和寬容型教養方式的比例較低;其次,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傾向於選擇權威型和寬容型教養方式,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傾向於選擇專制型或忽視型教養方式;最後,教養方式對非認知能力的發展有顯著影響。總體而言,權威型教養方式最有利於培養子女的非認知能力,忽視型教養方式最不利於培養子女的非認知能力。
權威與專制這兩個看起來幾乎相一致的名詞,卻有著本質的卻別,如果用國家類比的話,專制就相當於蘇聯和納粹,通過扼殺人民自由選擇的可能來獲得絕對的領導權,而權威就類似於羅斯福治下的美國,雖然也有著足以領導人民的權力,卻讓人民有著自由選擇的權力和犯錯的可能。
權威型家長既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又會堅持以既定的標準要求和管教孩子。這類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心理發展、學業成就等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現。
大家有多少家長是既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又會堅持既定的標準和要求來管教的孩子的?
有多好熊孩子是因為家長的放養而最終成為一方禍害的?
所以寒門的第一大失敗就是家庭教育與引導的缺失,筆者很負責告訴大家,在今天幾乎每個人智力相差有限的情況下,來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引導才是導致幾乎所有人窮盡一生都沒有可能與機會甚至沒有興趣妄想北大這種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花費高昂、得不償失的學校。
「別做夢了?就你?北大(清華)?」
如果各位讀者如果對這句話很熟悉的話,那麼毋庸置疑,你親愛的父母、家人以及各位貌似尊敬的老人、老師在你童年的時候就已經將你進修北大、清華的機會扼殺了。
這也是寒門難出清北的第一步,夢想與期望在開始的開始就已經遭到了扼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清北的希望呢?
畢竟當所有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告訴你,清北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會有多少人敢去做?
接著便是物質資源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了,寒門有多少家長能夠支撐的了一個孩子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花費,就以簡單的運動來說吧,到底有多少家長能讓自己的孩子養成一個準時運動的健康習慣,根據學者多年的追蹤調查,絕大部分孩子都沒有在自己家長的培養下養成一個運動的習慣,如果連讓自己的孩子跑步都做不到,那就更不要說什麼清北了。
教育資源的日益分化導致了寒門難以崛起的悲哀事實,但到底有多少孩子是被自己無知、無畏、無所追求的父母所摧毀的?如果因為經濟窘迫而難以為他(她)提供良好的學校或是學業資源,身為人父母,請最起碼做到不扼殺自己的孩子。
難、沒文化,永遠不是藉口!
教育資源的日益分化,正在促成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史無前例的階級分化,或者說寒門難出貴子這一現象本身就是因為階級分化導致教育資源的日趨分化而逐步顯現的一個惡果。
致讀者:
學史並不能有助於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更好的待遇,因為我們知曉的一切不過是人類安然逝去的過去而已,現我們並不能知曉如何獲得現世的安穩以及未來無限的可能。
只有當我們知曉過去曾經犯下的錯誤,我們才能在茫茫無垠的時間與世界中找到我們的道路,學史之目的不在於創造未來,而是避免過去。
這也是我準備為大家帶來的,一群歷史的觀察者對於那些人類歷史中最偉大、最黑暗時刻的觀察理解,我會為您帶來時代最前沿的新觀點,歡迎訂閱、轉發,愛你們。
兩日更,敬請期待
——EBKU書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