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人類,無論哪個年齡階段,從身體到心靈,都是滋養和呵護。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2400年以前曾講,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我們進行適量的運動,一點都不難。運動場所不限,室內戶外,廣場空地,綠蔭下,清水畔,哪裡方便,哪裡進行;運動人數不限,獨自一個兒,或三五成群,全憑自願;運動技能強弱不苛求,運動強度和密度大或小,一切可憑意願,一切都隨興致。
運動,兒童的天浴
運動於兒童,乃遊戲和天性,沒有哪一個兒童不好動。運動中的孩童,如魚兒戲水、雀兒展翅,沒有一絲一毫的痛苦。從兒童的身體發展的特點看,兒童身體器官、系統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其組織比較柔嫩,在這生長發育旺盛的時期,適度的體育活動能更好地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而且體育運動能促進兒童的認知、情感、態度、能力、個性的和諧發展,塑造兒童活潑、開朗、樂觀、忍耐的性格,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激發愉悅的情緒。
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樂園,體育遊戲是幼兒園主要運動內容,這種體育運動絕不是簡單隨便的蹦蹦跳跳,跑跑投投。兒童的興趣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和轉移,對玩了一段時間的活動會產生厭煩感,對新鮮的運動內容會感到特別的興奮,很想投身參與。最關鍵的是,幼兒教師要通過寓教於樂,不斷轉換運動內容和練習方法,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讓兒童在運動中掌握基本的跑、跳、攀、爬、鑽等動作的正確方法。
當下的兒童,在幼兒園裡進行有組織、有指導的運動還很不夠。筆者居住的樓房對面就是三所社會公立幼兒園,多年間不停的改建擴建,戶外運動場地越來越少,運動面積越來越小,校舍由平房變成樓房,運動場地由地面換到樓頂,就是這樣,也很少看見孩子們在戶外運動,究其原因,無非是入園兒童數逐年增加,園方為「安全」起見,寧願讓孩子呆在教室裡,也不願讓他們到戶外冒險運動。運動場地狹窄與入園幼兒數增多,家長苛求孩子平安與園方不願冒險間的矛盾,困擾影響了孩子們正常的運動。
運動,青少年的素質教育
步入中小學的青少年,本應在適合的運動項目、適量的運動當中,繼續體驗,享受運動的快樂。可是,家庭的期許和過重的學業負擔,孩子們在成長發育的黃金時期,不得不放下對運動的喜好,埋首書本,輾轉於各種名目的課外興趣班,時間被佔用,精力被消耗,對運動的喜愛,甚至自身運動天賦,在不知不覺中被一點一滴葬送掉。
運動與青少年,可謂必須的素質養成教育。運動對青少年的身體發育、集體意識、心理適應、禮儀品行、行為規範、終生運動習慣等,都是極好的養成和培育。此時的運動有別於幼兒園的體育活動。對其中一些青少年來說,他們對運動項目有自己明顯的傾向,逐步體驗到運動過程中的痛與樂。有的孩子面對繁重的學業,依舊捨不得運動,覺得運動是一份快樂,幾天不運動,渾身不自在;但確有一些孩子,覺得運動是一種說不出滋味的痛苦,身體還沒有真正「動」起來,就感覺胸口憋悶,心跳加快,上氣不接下氣。更有甚者,拒絕運動,將自己隔絕在運動大門之外,令人痛心。
在青少年運動過程中,教師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職責。2020年,教育部對9省份14532人的調研顯示,與2019年底相比,半年來學生近視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學生近視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視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視率增加了3.8%。作為體育教師,面對一些反映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指標下降的嚴峻現實,呼籲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時,應擔負起更重大的責任。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要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堅持八個「相統一」,讓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為我們學校體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從小讓兒童和青少年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養成運動的習慣,掌握一定的運動方法,形成活潑、向上的性格,擁有健康的身體,這能更好地促進各領域的學習,提高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質量。
運動,痛苦與快樂交織
毋容置疑,選擇運動鍛鍊,有痛苦有快樂,每個人在運動中的生理和情感體驗不盡相同。對大多數人來說,在最初進行運動時,都會有不適的感覺,最常見的就是肌肉酸痛,或者胸悶喘不過氣。肌肉酸痛主要原因是人體的廢物乳酸堆積導致的,在劇烈運動之後乳酸的含量會增加。而運動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是因為運動以後,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運動上,大腦得到了放鬆,感覺精神氣上來了。與此同時,大腦得到了氧氣的供應,緩解了緊張的神經系統,身體感到有一種快樂的舒服。更重要的是,運動還使大腦分泌一種內啡肽的物質,可以幫助我們合成體內的血清和多巴安。多巴胺,是一種可以讓身體感到快樂的化學物質。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可以產生內啡肽,內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門檻,它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維持一定的運動時間。一般情況下,中等偏上的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達到30分鐘以上,才能夠刺激內啡肽的分泌。所以,這種感覺往往存在於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人群中,他們會更多地體會到運動的快樂。比如,在跑步過程中,開始會感覺有點呼吸困難,慢慢會感覺精疲力盡,再往後會出現「極點」,當到達這個「極點」時,也是大多數人放棄的時候。但是,一旦超越這個「極點」,身體就會分泌更多的內啡肽,而且身體感覺異常神清氣爽和興奮,運動也變得更加輕鬆。
內啡肽也並不是只在運動的時候才出現,它還會出現在很多場景中。比如當我們在達到自己的一個目標時,如提前完成每天的工作、突然見到很久未見的好友,都可以讓我們的體內產生內啡肽,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覺。然而,相比運動而言,這些往往是難以掌控的,也就是說它是以一種被動的形式出現,而運動往往是主動地去追求這種快感。但也因為門檻太高,很多人要麼沒有體會到,要麼是嘗試過,但沒有得到這種體驗,感覺和想像中存在很大的偏差,所以就會放棄運動。
運動貴在堅持,貴在形成個人運動價值觀,這一點非常重要,一旦有明確的運動價值觀,人就會產生自覺運動行為和無窮運動動力。
運動,關乎生命、生長、生存和生活
運動與生命息息相關。熱愛運動,是人不斷認識、發現,調整和戰勝自我的過程。生命存在的意義絕不單單延長存在過程,還是創新存在方式和存在的價值。在生命歷程中,每一個平凡生命個體都無法迴避生理和情感上的各種傷、挫折、失意、坎坷等等。選擇運動,人完全處於自己面對自己、自己認識自己的狀態,這是一種自然地「自我對話」,對生命成長而言,在生命各個階段,這種「自我對話」十分需要。
「剛開始運動,感覺自己在進步,自信心增強了,再進一步,慢慢地從對手、同伴身上又發現自己還有不足和差距,新的目標又在前方召喚,就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過程中,運動推動著你去自我挖掘、自我搶救、自我塑造,使體質、和精神,由弱變強,一步一步走向強大。」我相信,只有體育運動才具有這樣的魅力!
作家史鐵生感到運動暗示給他人生中很多問題的答案。運動場上的風雲變幻、球員面臨的重重困境、優秀球星的慘敗……這一切都與人類面臨的境遇相同。人,不也就是為迎接這歷數不盡的困境而活著嗎?只要你關心的是目的而不是過程,你無論怎樣都將會陷入絕境。而人只具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個只想使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擊倒的,壞運也更利於你去創造這精彩的過程。於是困境便被擊潰,高尚的追求使你充實,距離成了歡樂,失敗和成功都是伴奏。當生命,以這麼美的形式來證明其價值的時候,幸福和痛苦都成為了享受……。
運動與生活緊密相連。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無法隔斷與社會的聯繫,與人之間的交往。熱愛運動的人,首要建立規則意識、行為規範、文明禮儀、合作意識,追求精神境界,而意識、規範和境界,是人與人相處的法則,也是人邁向文明的起點,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在世界圍棋運動員當中,喜歡李昌鎬的人不在少數,原因是在他身上最能體現出體育運動的精神力。李昌鎬作為入室弟子跟曹薰鉉學棋多年,因為聰明勤奮,日久天長,李昌鎬棋藝漸漸超過了老師,本來是屬於老師的頭銜一個接著一個被他奪走了。李昌鎬奪走老師最後一個冠軍的那天晚上,曹薰鉉獨自在外面徘徊了一夜,思前想後,翻江倒海。黎明時他走進家門,見李昌鎬的房間仍然亮著燈,進門看到李昌鎬又像往常那樣擺了一通宵的棋。曹薰鉉慨然:不僅是我技不如學生,而且……淡泊名利、寵辱不驚,這就是熱愛圍棋的人們看到的李昌鎬。圍棋界前輩藤澤秀行上個世紀90年代曾說過:「未來的世界圍棋李昌鎬第一、其他人爭第二。」秀行先生的遠見卓識在於他不僅看到了李昌鎬的天才和勤奮,還看到了這位選手與眾不同之處——志向高遠。這就是體育運動引領你最終走入的境界。
上蒼給予人類智慧,是讓用來思考體育的,科學的運動連結勃發的生命和五彩的生活。運動,是一部交織著痛苦與快樂的交響曲,主題永遠是喚醒生命,促進健康,唱響生活。
2020年9月2日
趙聶(中原工學院)林克明(鄭州大學)
來源:動吧
免責聲明:【生態體育】圖文來自於網絡,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生態體育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