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寶寶應該是很多90後的童年回憶,在我們小的時候給我們帶來歡樂。然而,你真的看懂海綿寶寶了嗎?當我們步入職場後,再回想《海綿寶寶》,你有沒有覺得裡面的主人公似曾相識?某些場景似乎在你的職場生活中上演過?今天,我將利用童年經典動漫《海綿寶寶》中的場景分析海爾人單合一的職場能動性。
首先讓我們先回憶一下《海綿寶寶》的故事情節,《海綿寶寶》的故事情節主要圍繞著主角海綿寶寶和他的好朋友派大星、鄰居章魚哥、上司蟹老闆等人展開,場景設定於太平洋海底,一座被稱為比奇堡的城市。海綿寶寶卡通的內容基本上與海洋知識無關,甚至誇大到完全不合乎科學與常識,例如海底生火、海底衝澡等。我們回頭想一下,整整186集的《海綿寶寶》看似是一個輕鬆詼諧的動畫片,其實是一部暗諷現實的荒誕動畫,在劇集內容中,也會時不時的嘲笑精緻藝術、勞工權益、家庭暴力等元素。
在蟹堡王這家餐館中,蟹老闆是企業老闆,一個典型的資本家,愛財如命,壓榨員工、經常剋扣員工工資。在正片中,海綿寶寶和章魚哥多次提到,蟹老闆不發工資。並且在與痞老闆的商業戰中,要求員工23小時上班,且沒有任何補貼。動畫片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社會中的確存在這樣的壓榨員工現象。2019年,職場996還上了熱搜,引起不少人的討論,通過網友的分享與討論,我們了解到低工資的996企業運行模式只多不少。員工在這種企業運行模式中,根本沒有主觀能動性,又何談職場積極性和幸福感?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人單合一是海爾首席張瑞敏於2005年9月提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管理模式。人單合一,全稱「人單合一雙贏模式」。「人」即為員工,「單」即是市場目標,並不僅是狹義的訂單,而是廣義的用戶需求。「人單合一」即讓員工與用戶融為一體。而「雙贏」則體現為員工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員工成為了自主創新的主體,由此形成了企業與員工之間關係的一個新格局。即由原來員工聽企業的,現在變成員工聽用戶的、企業聽員工的為用戶創新的方案。在這樣一個創新性的管理模式中,員工不再是企業螺絲釘,而是一個個小的機器,能夠自發自主的創造企業價值,掌握了職場的能動性。
2020年5月21日,四川省富順縣,一個5歲女童獨自在家翻出6樓窗外,隨時可能發生意外。海爾員工胡云川經過,從5樓徒手爬至6樓,救下女童。這事上了熱搜,引發社會極大關注。救人當晚,海爾集團官方微博宣布:授予胡云川「人單合一見義勇為獎」。胡云川這種行為,體現了海爾人單合一的精神。海爾強調,企業即人,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社會有需要時,希望每一位海爾人都能挺身而出!也正是在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下,才會有胡云川這樣的具有社會責任感、主觀能動性的海爾員工。
張瑞敏的「人單合一」競爭模式一經提出,便引起了企業界和管理界的一片震撼。企業界和管理界普遍認為,「人單合一」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起到顯而易見的戰略性作用,牽扯一發而動全身,解決了諸多企業解決不了的戰術問題、思想問題和策略問題。因此,他們都給予了高度評價,有的專家甚至把這種決勝全球市場的競爭模式看成是能與豐田的「精益生產模式」和戴爾的「直銷模式」並駕齊驅的管理模式——「海爾模式」。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2020年是海爾創業的第36年,海爾開啟了第六個戰略階段,也就是生態品牌戰略。海爾和它的生態品牌,正行駛在通往下一個商業時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