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邵可強實習生蘇蓬莉
東海艦隊某軍械技術保障大隊,有這樣一個鉚在深山28的老兵:他參與的某項飛彈課題研究獲得了軍隊科技成果三等獎,編寫的某型發射箱操作口令表為飛彈保障節省了近10分鐘,無差錯保障近百枚飛彈實射,先後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多次榮獲全軍、海軍士官優秀人才獎……
這位榮譽滿身的兵叫王長水,來自河南滎陽,目前已是一級軍士長,成為當之無愧的「兵王」。
【鐵漢】千錘百鍊成「飛彈通」,關鍵時刻頂得上
1999年,在部隊服役8年的王長水由岸炮某營分流到了維護保障飛彈某部。新單位遠離市區,地處山坳,條件艱苦,他沒有怨言,而是全身心投入到限新專業的學習中。
白天向骨幹學習,晚上加班加點進行訓練。半年時間,王長水記下3萬多字的專業學習筆記,熟練掌握了測試三個專業的十餘本操作規程,記得飛彈檢測中的上萬個測試數據,練就了精通飛彈檢測所有專業的「最強大腦」,成為單位有名的「飛彈通」。
在一次大型飛彈實射任務最後一次通電檢試時,飛彈助推器突然出現點火故障,距離發射時間只剩17分鐘,如果不能及時排除故障,此次演練將宣告失敗。王長水自告奮勇,保證10分鐘內完成任務。他一邊摸線路一邊查數據,不到7分鐘,就打破了讓人窒息般的沉寂。當飛彈順利點火騰飛時,全艦官兵掌聲如雷。
關鍵時刻敢於拍胸脯,源於他對於技術不懈的錘鍊,摸透了每一個飛彈的脾性。為了保障飛彈一飛沖天、一擊制敵,王長水用近乎苛刻的標準重複著檢測、調試、糾錯等工作。「如果打仗時艦艇裝上了『壞彈』,我們就是歷史的罪人。」入伍28年,他無差錯保障近百枚飛彈實射。
【柔情】28年初心不改,面對家人有虧欠
王長水的老家在滎陽,從小就非常嚮往大海。1991年12月,20歲的他穿上了夢寐以求的水兵服。讓他沒有預料到的是,這份初心,一堅守就是28年。
在談到家庭時,這位鋼鐵漢子禁不住潸然淚下。1993年,王長水父親去世,他因正在部隊參加演習,未能回到老家,只能讓妻子代他為父守孝。結婚後,妻子趙金玲在老家獨自帶孩子、照顧婆婆,後來,妻子和孩子隨軍,但因為部隊任務重,王長水十天半月回不了家也是家常便飯。妻子支持他的工作,從來不抱怨,兒子王正洋體貼懂事,現已讀大學。
光陰荏苒,彈道有痕。還有2年即將退休的王長水,前進的腳步依然不輸年輕戰友們。他是單位唯一的一級軍士長,身邊的戰友們都喜歡喊他「水哥」。這暱稱不只是因為他年齡大、技術精,更因為他是部隊的榜樣,他每天提前40分鐘起來跑步,有雷彈保障任務時都搶著上、帶頭幹。
「成就心中夢想,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但有一樣是不能缺的,那就是堅持努力!」這是王長水的切身感悟,這是他經常激勵年輕戰友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