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來看,「行業輪動」多和基本面及基本面預期的相對變化有關;當前,宏觀環境仍有利於權益類資產,多關注盈利修復確定性較強的板塊個券。
經濟預期修復背景下,轉債隨正股上行、行業出現輪動跡象
估值「主動+被動」壓縮後,轉債股性增強,市場核心矛盾回到正股
純債市場大幅調整等因素影響下,5月份轉股溢價率持續「主動」壓縮。年初以來,在較強的權益市場預期帶動下,轉債市場的轉股溢價率持續維持高位。5月份,輝豐事件發酵、純債市場快速調整,導致轉債隨轉股溢價率的「主動」壓縮而大幅下跌。期間,轉債平價從97.72元小幅降至97.67元,轉股溢價率從39.19%大幅降至31.55%,使得轉債市場價從130.26元跌至122.41元。
6月以來,伴隨權益市場的上行,轉股溢價率大幅「被動」壓縮。由於6月初的轉股溢價率仍處於歷史高位,轉債的跟漲能力較差。6月以來,權益市場雖大幅上行,但是轉債的漲幅弱於正股,這導致轉股溢價率持續「被動」壓縮。期間,轉債平價從100.34元升至目前的113.80元,但轉債市場價僅從124.43元升至130.47元,轉股溢價則率從30.05%壓縮至19.80%。
估值「主動+被動」壓縮之後,轉債市場的整體溢價率大幅下降,股性大幅增強。轉股溢價率經歷5月份的「主動」壓縮和6月的「被動」壓縮之後,其對轉債市場的制約大幅減弱。目前市場整體的轉股溢價率、主流平價區間的轉股溢價率已經降至中位數水平。截至2020年7月24日,全市場的轉股溢價率約為19.80%,約處於歷史24.20%分位數水平;100到110元、110到120元平價區間的個券轉股溢價率均值分別約為15.04%、11.06%,約處於歷史63%、68%分位數水平。
伴隨「雙底」夯實,轉債隨正股上行,行業表現出現「輪動」跡象
近期股市和轉債市場的大幅上漲,背後的宏觀邏輯是經濟底、政策底夯實的背景下,伴隨著信用環境、經濟行為逐漸修復,資金風險偏好的持續改善。伴隨疫情平復、經濟活動恢復,4月以來經濟進入漸進修復通道。與此同時,3月27日和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穩增長」,5月兩會等重要會議陸續召開,「政策底」逐步夯實。伴隨「經濟底」、「政策底」的確認,信用環境、經濟行為逐步恢復,資金的風險偏好持續改善,帶動股市和轉債市場大幅上漲。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北上資金等增量資金加速流入進一步帶動了市場情緒。2020年年初以來,新成立的偏股型基金的規模佔比持續抬升,4月份的佔比已經接近50%。與此同時,北上資金持續流入;4月以來,北上資金累計流入超1500億元,日均流入金額約22億元。槓桿資金的規模亦大幅抬升,截至2020年7月24日,兩融餘額已經接近1.4萬億元,融資買入額佔A股總成交額的比例大幅提升。
期間,行業表現出現「輪動」跡象,周期、金融行業階段性大幅上漲、強於消費和成長板塊,引發市場對「行業輪動」的討論。2020年4月初到6月底,消費和成長行業的漲幅持續居前,漲幅分別接近24%、20%;而周期和金融行業表現相對較差,期間漲幅均不到10%。6月30日以來,周期、金融行業強勢上行,漲幅曾一度超過成長和消費行業,引發市場對「行業輪動」的討論。
經驗顯示,權益市場的「行業輪動」多和基本面及預期變化等有關
歷史上,「行業輪動」較為明顯的時間段主要有2009-2010、2013-2015及2016-2017年等。具體來看,1)2009年8月前後,市場表現領先的板塊從周期轉向消費、成長。2)2012年年底開始,成長板塊開始持續跑贏市場;2014年年中,前期表現較差的周期、金融行業快速上行;2015年年初,市場普漲,成長板塊漲幅小幅領先。3)2016年,周期股再次領跑市場;2017年,消費的表現逐漸強於周期。
總結幾個階段的經驗來看,「行業輪動」主要和基本面及其預期的相對變化有關,也會階段性受到估值水平的影響。從2009到2010年、2013到2015年、2016到2017年的「行業輪動」規律來看,市場風格的變化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1)基本面;2)基本面預期;3)估值的極端分化。例如,2009到2010年、2016到2017年的「行業輪動」都跟板塊盈利的相對變化方向較為一致;2014年的市場行業輪動或與基本面預期的變化、估值的極端分化等因素有關。
2010&2017輪動與盈利變化有關,2015或主因預期調整、估值分化
具體來看,伴隨政策收緊、新醫改全面實施、智慧型手機興起等,2010年部分消費、成長相對周期行業的盈利大幅改善,帶動相關板塊持續跑贏市場。降準降息、「四萬億」投資計劃等影響下,2009年中國經濟快速走出低谷,GDP增速從一季度的6.4%快速回升至最高12.2%。期間,以有色、鋼鐵、煤炭為代表的周期行業盈利大幅回升,帶動相關行業的表現遙遙領先。2009年年底,為抑制經濟過熱、通脹高企,貨幣政策、地產政策紛紛收緊,同時,新醫改開始全面實施、智慧型手機逐漸興起,帶動消費和成長行業2010年的盈利大幅改善。期間,以醫藥、食品飲料為代表的消費板塊和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成長板塊明顯跑贏市場。
類似的,2017年權益市場的領漲板塊由周期轉向消費,亦伴隨著消費相對周期行業的盈利改善。2016年,棚改貨幣化、供給側改革等影響下,傳統經濟迎來「量價齊升」,周期板塊ROE大幅提升,帶動有色、煤炭等周期行業領漲。2017年,全球貿易復甦下出口增速維持高位、棚改「去庫存」帶動地產銷售和相關產業鏈逐漸回暖,支撐經濟延續回暖。期間,以家電、食品飲料為代表的消費後周期板塊相對周期行業的盈利持續改善,帶動部分消費行業迎來長達一年的結構性行情。
2014年下半年,強勢板塊從成長轉向周期,或主要緣於估值極端分化下,市場對部分周期行業的基本面預期有所改善。2014年,經濟延續2012、2013年的下行趨勢,政策開始「微刺激」;2014年4月定向降準,下半年連續降準降息、930政策放鬆地產。同時,「一帶一路」、「經濟金融改革」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使得建築、交運、非銀等行業的盈利預期有所改善。同時,周期、金融行業的絕對估值、相對成長行業的估值均處於較低位置。基本面預期變化及估值極端分化下,2014年下半年,以建築、交運、非銀等為代表的周期、金融板塊持續強於成長、消費。
廣義財政支出加快等,帶動信用環境修復,市場風險偏好或延續
下半年廣義財政支出加快,或將帶動經濟行為和信用環境進一步加速修復。2020年財政積極發力,安排廣義財政「赤字率」超過10%。上半年,僅使用廣義「赤字」的30.3%,尚留有較大財政空間;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將保持較強延續性。隨著廣義財政支出加快,財政存款投放、基建投資等對需求的拉動,或加快信用派生行為,下半年M2增速將繼續抬升。此外,經濟行為與信用修復相互加強,也有利於信用環境進一步加速修復。(詳細分析參見前期報告《信用修復,遠未結束》)
與財政政策配合,貨幣政策推動信用修復的大方向沒有變,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等融資支持,同時打擊資金空轉等。4月下旬以來的貨幣市場利率抬升,及央行強調「總量政策適度」、「要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等,更多體現政策在「抗疫」與「維穩」的再平衡,並非轉向,中短期轉向可能性也較低。歷史經驗顯示,在應對內部外衝擊時,央行往往率先啟動;衝擊影響減弱後,在沒有完全確認經濟企穩前,央行通常不會轉向全面收緊。(詳細分析參見前期報告《流動性轉向了嗎?》)
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環境和政策組合仍有利於權益類資產,關注盈利修復確定性較強的板塊:1)對政策敏感的部分周期性較強的板塊;2)代表未來的成長方向。伴隨信用修復、經濟修復,對政策敏感的部分周期性較強的行業盈利修復彈性或相對更大;例如,受益於財政支出加快,部分基建鏈公司的業績有望持續改善。中長期來看,「轉型」是近年最重要宏觀邏輯;2015年以來,加速「新經濟」培育的政策密集出臺,助力經濟在降速通道中提質增效。未來一段時間,以5G、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為代表的新興行業景氣度或繼續維持。
未來一段時間,關注盈利修復更為確定的部分周期、成長板塊個券
權益市場預期、存量個券減少等影響下,部分優質的低估值個券可能「主動」提估值,優先關注溢價率較低的優質個券。伴隨估值的「主動+被動」壓縮,主流品種的轉股溢價率目前已經降至較低位置。同時,市場大幅上行使得部分高價轉債面臨贖回、轉股壓力,或導致存量個券減少,利於溢價率的抬升;截至7月24日,平價高於130元且距離轉股期不到30天的轉債規模接近300億元。
擇券方面,重點關註上述板塊中溢價率低於30%、市場價低於140元的優質個券;對於部分資質較優的個券,可以適當放鬆條件。具體來看,1)周期行業中,可優先關注基建鏈上的龍頭個券。例如,建築行業的全築、嶺南等,建材行業的博特、永高、萬青等,以及鋼鐵有色行業中的博威、明泰、楚江等。2)成長板塊,可關注5G、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相關板塊的個券。例如,消費電子行業的歌爾、聚飛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璞泰、先導等。
研究結論:
1)近期股市、轉債上漲,背後的宏觀邏輯是經濟底、政策底夯實背景下,資金風險偏好的持續改善。隨著疫情平復、經濟活動恢復,4月以來經濟進入漸進修復通道。3月和4月政治局會議定調「穩增長」,5月兩會等重要會議召開,「政策底」也逐步夯實。伴隨雙底確認,信用環境、經濟行為恢復,資金風險偏好持續改善。
2)期間,行業表現出現「輪動」跡象,周期、金融階段性大幅上漲、強於成長和消費,引發市場對「行業輪動」的討論。4月初到6月底,消費和成長板塊的漲幅持續居前,漲幅約分別接近24%、20%,而周期和金融行業表現較差,漲幅均不到10%。6月30日以來,周期、金融板塊強勢上行,漲幅一度超過成長、消費。
3)2009-2010、2016-2017年的行業輪動方向,均和板塊盈利的相對變化一致。2009年底,為抑制經濟過熱、通脹高企,貨幣政策、地產政策逐步收緊,同時新醫改實施、智慧型手機興起,帶動消費、成長相對周期行業的盈利大幅改善;期間,醫藥、食飲、電子等消費、成長行業持續跑贏。類似的,2017年全球貿易復甦帶動出口超預期、棚改「去庫存」使得地產產業鏈維持高景氣;期間,家電、食飲等消費行業相對周期的盈利持續改善,帶動消費板塊迎來長達一年的結構性行情。
4)2014年下半年,強勢板塊從成長轉向周期,或緣於估值極端分化下,市場對部分周期行業的基本面預期有所改善。2014年,經濟延續2012年、2013年的下行趨勢,下半年連續降準降息、放鬆地產。同時,「一帶一路」、「經濟金融改革」相關政策陸續出臺,部分周期、金融行業的盈利預期有所改善。彼時,周期、金融行業相對估值亦處於較低位置。基本面預期變化及估值極端分化下,以建築、交運、非銀等為代表的周期、金融板塊2014年下半年持續跑贏成長、消費。
5)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環境和政策組合仍利於權益類資產,資金風險偏好有望繼續維持。下半年廣義財政支出加快,或將帶動經濟行為和信用環境進一步加速修復。與財政政策配合,貨幣政策推動信用修復的大方向沒有變;4月下旬以來貨幣市場利率抬升,只是流動性環境回歸常態、並非轉向,中短期轉向的可能性也較低。
6)關注盈利修復較為確定的板塊:1)對政策敏感的周期性較強的板塊;2)代表未來的成長方向。伴隨信用修復,對政策敏感的周期性較強的行業盈利修復彈性更大;例如受益於財政支出加快,基建鏈公司業績或將改善。中長期看,「轉型」是近年最重要宏觀邏輯;以5G、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景氣度或繼續維持。
風險提示
新冠疫情失控,政策出現大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