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有的孩子剛上小學,就被家裡人領著去上各種各樣的班;每天除了要完成課堂上的內容之外,還要完成額外的課程和作業,一整天下來腦子似乎只有在吃飯和睡覺的時候才能夠得到休息。
有些孩子則更甚,放假的時候比上課的時候還要累。一個7歲的小孩,在暑假的時候一共做了376張卷子,讓人直呼「真學霸」,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徐敬愷的媽媽說起自家孩子,臉上洋溢的是自豪的表情。
她說,自家一年級的7歲孩子,在暑假的時候一共做了270張考卷、7本大題、50頁自答卷,加起來一共有376張試卷!
徐媽媽認為小朋友沒有快樂的童年,他需要的是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對於兒子徐敬愷來說,她的要求會更高。
徐媽媽說:兒子要是偷懶的話,加一張試卷;錯三道題目,也加一張試卷;孩子做題粗心不仔細,也加一張試卷,做到仔細為止。
所以,這376張試卷,是一張加一張累計的結果。當別的孩子在玩了的時候,才7歲的小敬凱只能坐在課桌前完成試卷;飯桌上吃完飯後,下意識地就要回到房間繼續完成作業,不然又要多加幾張試卷了。
徐媽媽認為自己對孩子小學階段的把握是對的,並且覺得很自豪,並認為自己的兒子敬凱很喜歡做作業。
對此,教導主任葉老師特地問了徐敬愷三個問題:
你還不害怕寫作業?那你喜歡寫作業嗎?你寫作業快不快?
出人意料的是,徐敬愷「都不知道」,嘉賓也直言道:這就是一問三不知!
從常理來看,能夠做這麼多作業的孩子,應該是一個典型的學霸,但徐敬愷似乎很不一樣。
他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直接說自己沒名字;在才藝表演這一塊,他選擇逃避;試卷上的答案其實是對的,但是他卻擦掉了,理由是寫得不好看。
這些種種現象都在說明,這個孩子基本上處在一個「喪失自我」的邊緣,他內心深處否定自己,極度自卑;即使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但為了不讓媽媽不開心,他也不會說出來。
所以,他不是不害怕寫作業,也不是喜歡寫作業,他只是不能說出來,因為媽媽會不高興。
美國《兒童發展》曾發現:孩子總是「沉默、溫順、不喜歡和人互動、缺乏好奇心」等,大多與父母對學齡前孩子的掌控過度有關。
從徐敬愷的表現和媽媽的教育方式來看,這個結論至今仍然不過時,並且適用於大多數家庭。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過度掌控孩子的人生,反而會讓孩子過得很辛苦。
克裡斯多福在《親密關係》中提到:孩提時代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有時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讓我們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好像會死掉,或受到重大的傷害。
而這兩者,在7歲的徐敬愷身上似乎並沒有看到任何一樣,所以他的表情一直都在表現他的內心情緒,他的世界裡只有媽媽開不開心,總是很沉悶,已經是一種「討好型人格」的表現。
所以,家長在孩子的小學階段,應該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
小學階段是孩子打基礎的時期,家長只有給孩子充分的陪伴,孩子才能夠感受到歸屬感;只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就講述了家長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也給家長陪伴孩子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這本書裡最實用的地方在於:它包含了孩子1-6年級的不同發展情況,分階段敘述。
每一章都講述了孩子在不同年級的身心發展,也列出了孩子在不同年級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並且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家長不需要思考太多,只需要照搬就行。
比如說一年級是孩子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成就感;
二年級是孩子興趣的發掘期,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三年級要讓孩子靈活掌握知識,防止偏科的「壞毛病」等;
四年級要多關注孩子的性格發展;五年級要注意孩子的叛逆問題;六年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等等;
對於孩子的假期安排,這本書也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方案,家長照搬就行。
小學階段的孩子,不應該在題海中度過,特別是才剛上一二年級,家長就給孩子太多的壓力,這會讓孩子覺得人生太辛苦。
家長應該根據孩子在不同的年級和階段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本書就很有實用性,有需要的家長,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