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中
誰是中國最璀璨的巨星?
誰是中國最頂級的天團?
6月23日9時43分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
北鬥第55顆
也是組網的最後一顆衛星
發射成功!
55顆北鬥衛星環繞瓊宇
正式宣告中國第一「 巨星天團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鬥衛星太陽能翼成功打開的瞬間 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顆北鬥「出道」的背後,還有一個中國當之無愧的「天團」級別的隊伍!他們的隊伍龐大,人數竟有30萬人之多。在過去26年的時間裡,他們把一顆顆北鬥衛星打上天。
「北鬥」這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平均年齡才只有31歲,比國外相關團隊年輕了十幾歲!
整整奮鬥了26年,今天,當我們驕傲地指向天際,大聲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北鬥星辰!」時;當我們享受著北鬥導航系統,為我們打網約車、點外賣、開車導航、借還共享單車提供眾多便利時;當我們在享受和平,享受著北鬥為我們的國防帶來的安全時,我們必須向他們說一聲:
謝 謝!
現在,讓我們回首26年北鬥來時路,認識下「北鬥天團」裡,曾經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
中國人自己的GPS
三個20多歲小夥子在10平米的倉庫解決了「北鬥」核心難題!
時間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國的GPS系統第8顆衛星發射升空的當天,「海灣戰爭」爆發。儘管還未「發育」成熟,但美國軍方果斷地提前將GPS投入使用。令人驚訝的是,並不成熟的GPS顯示出強大的威力,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精確打擊伊拉克,伊拉克軍隊甚至找不到對手在哪裡!
GPS一出手就震驚世界!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等於把國防拱手送給別人。中國也愈發認識到這個系統如果使用別人的,無異於高樓大廈建在了別人的地基上。
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迫在眉睫!1994年,中國制定「九五」規劃時,定位導航系統「北鬥」進入國家視野,可當時總共有三個衛星項目需要立項,另外兩個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到了北鬥這裡,國家實在拿不出錢了。相比於美國耗資300億美元打造的GPS,北鬥項目最初的辦公室設立在總參測繪局招待所三樓的一間不足20平米的房間內。
1995年,北鬥導航工程立項啟動不久,一個不速之客——信號「快捕精跟」問題跳了出來,嚴嚴實實地堵住了北鬥一號的工程進展。能否實現對信號的「快捕精跟」將成為決定北鬥一號整體性能甚至左右整個工程進展的關鍵。就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三位博士還未畢業的20多歲小夥子——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竟拿出了一套「全數位化」方案!
這三個小夥子從北京抱回一臺比較先進的計算機,拿了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他們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人借,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他們的仿真試驗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於他們採用的技術路線堪稱世界首創,立項表決時很多專家都持保留態度。難以決斷之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陳芳允鄭重表示支持這些年輕人!
「快捕精跟」關鍵技術立項後,王飛雪和同伴們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左右。他們餓了就泡包方便麵,累得眼皮子都撐不開時就泡上一杯濃咖啡提提神,直到實在堅持不住時才打開行軍床……
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們終於迎來苦盡甘來的日子,測試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數據,效果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陳芳允聽到報告後拍手稱讚:「效果這麼好,太令人興奮了!」
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2000年,兩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被送上太空。2003年,第三顆衛星送入太空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建立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鬥心臟中國造
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如果說進行「雙星」定位的北鬥一號是中國對定位導航衛星系統的探索,那麼北鬥二號的研發就是中國逐步打破美國GPS和俄羅斯GLONASS系統壟斷地位的利器!
2003年歐盟邀請中國共同研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然而,中國支付了2.3億歐元的「加盟費」卻根本無法接觸」伽利略」的核心技術。而一分錢都沒花的日本和印度話語權居然比中國還大!
最令人氣憤的是歐洲人傲慢地認為,中國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這也讓我們愈發清醒地認識到,「北鬥」導航系統是國之重器,必須靠自己,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北鬥二號系統的開發比北鬥一號更難。2005年,當時正在建設的北鬥二號系統的「原子鐘」突遇問題。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如果原子鐘有1秒誤差,就意味著衛星定位會偏離30萬公裡!沒有原子鐘不行,精度差了更不行!
北鬥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央視的節目中層回憶說:「因為原子鐘技術難度太高,當時我們想從歐洲引進,本來已經談差不多了,但人家突然就不賣給你了。」
技術的突然封鎖,給北鬥團隊當頭一棒!核心關鍵技術必須要突破,不能受制於人。當時北鬥人有這樣一句話:「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彈,我們北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鐘」。
為了加快原子鐘的研製進度,北鬥一下成立了三支隊伍同時開展研發。當時,只有20多歲的李春景,成為原子鐘研發團隊的骨幹。
李春景帶領著年輕的團隊,通過大量的分析和計算,無數的試驗分析和驗證,終於在2007年4月,讓這一顆"中國心"原子鐘,伴隨我國首顆北鬥二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上天!
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就攻克了這項世界難題,而同時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卻因原子鐘故障,不得不補發衛星!
外國人驚嘆中國科研的神奇速度,但北鬥人心裡最清楚,這種能力是被逼出來的,是靠著不服輸的骨氣、玩命幹的勇氣拼下來的。
現在,用在北鬥三號上的原子鐘,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萬年才會出現1秒誤差。
中國人不僅自己有了原子鐘,隨著北鬥在全球布局,中國人正在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100%中國造
每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北鬥二代衛星穩固了我們的太空疆域,也讓整個北鬥團隊開始放眼全球。2009年,北鬥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加快北鬥系統儘早服務全球,造福全人類。
可問題來了,歐美等西方國家並不希望中國有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中國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難建立!
這時,北鬥團隊年輕的80後們站了出來,不讓我們在境外建?我們還就真不在境外建了!我們有更大膽的想法:星間鏈路!
星間鏈路就是讓衛星與衛星之間建立起穩定的連結,將遍布全球的衛星編織成一張網,只要有一顆衛星在中國的領空,所有衛星便能通過它聯繫到國內地面站!
星間鏈路技術對北鬥能否成功全球組網至關重要,在方案確立的關鍵階段,當時只有29歲的康成斌大膽提出了某關鍵技術的驗證方案。
然而,要在太空七萬公裡之間兩顆衛星實現建鏈、通信功能、測距精度達到釐米量級,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只有29歲的康成斌,提出了一個要求:做一顆模擬的衛星去進行測試驗證。
令他非常驚喜的是,領導不僅同意建造了這顆模擬衛星,更給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讓這支青年科研團隊放手去幹,歷時五年攻關,北鬥衛星全球組網的關鍵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最終,星間鏈路技術讓北鬥三號「太空兄弟手拉手」,不僅解決了沒有地面站的問題,還將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萬公裡測距精度達到釐米級!相當於能看清幾十公裡外的一根頭髮絲!測量精度甚至高於GPS!
年輕的北鬥團隊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驚令國人滿意的答卷!
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搭載第17顆北鬥衛星
2015年,是北鬥系統裡程碑的一年。隨著搭載著星間鏈路技術的第17顆北鬥衛星升空,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開始向全球運行拓展。
運行星間鏈路的衛星CPU,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創造的「龍芯」!這宣告我們把外國人的晶片當成自己衛星「大腦」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從這顆衛星開始,我們北鬥衛星的所有核心部件,全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創造」!
2018年5月,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康成斌非常驕傲地說:「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已經實現了核心元器件以及所有單機部件100%國產化!」
康成斌,以及所有的北鬥人,目標都非常明確:在2020年,中國北鬥要超過美國GPS,為全球提供一流的導航服務。
30萬人,接力奮鬥26年,今天,他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55顆北鬥星耀全球!
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從工農業生產、日常出行,到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北鬥早已經服務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航空航天、跨洋航行到飛彈制導、部隊邊防巡邏,北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時刻刻保衛我們的家園。
當我們的汽車、飛機、精細農業等關係到命脈產業和民生產業在北鬥的指引下有序運轉的時候。
當在連GPS都到不了的蠻荒之地,依然可以接收北鬥系統的衛星信號的時候。
當我們的飛彈靠著精確的導航,穿過萬裡雲山依然能夠將目標誤差縮小到釐米級的時候……
回首北鬥26年來時路,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這些年輕的北鬥人,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從幾十人的項目小組,到如今30萬人的團隊;從最初北鬥一號的兩顆、三顆、四顆衛星,到北鬥三號覆蓋全球計劃;從當年被歐美技術封鎖,到今天100%實現國產化!「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26年過去,曾經的年輕人——60後、70後們,已經漸生華髮,今天,80後、90後們已經挑起了大梁。
這些年輕的北鬥人說:「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但是中國的北鬥事業永遠年輕,我們把青春獻給北鬥,這一生都做北鬥人!」
今天,5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已經超越31顆衛星的美國GPS,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當我們每個人在手機裡看到北鬥、聽到北鬥、用到北鬥的時候,請大家記住這支年輕的「北鬥天團」。
他們,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你心中
誰是中國最璀璨的巨星?
誰是中國最頂級的天團?
6月23日9時43分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
北鬥第55顆
也是組網的最後一顆衛星
發射成功!
55顆北鬥衛星環繞瓊宇
正式宣告中國第一「 巨星天團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鬥衛星太陽能翼成功打開的瞬間 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顆北鬥「出道」的背後,還有一個中國當之無愧的「天團」級別的隊伍!他們的隊伍龐大,人數竟有30萬人之多。在過去26年的時間裡,他們把一顆顆北鬥衛星打上天。
「北鬥」這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平均年齡才只有31歲,比國外相關團隊年輕了十幾歲!
整整奮鬥了26年,今天,當我們驕傲地指向天際,大聲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北鬥星辰!」時;當我們享受著北鬥導航系統,為我們打網約車、點外賣、開車導航、借還共享單車提供眾多便利時;當我們在享受和平,享受著北鬥為我們的國防帶來的安全時,我們必須向他們說一聲:
謝 謝!
現在,讓我們回首26年北鬥來時路,認識下「北鬥天團」裡,曾經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
中國人自己的GPS
三個20多歲小夥子在10平米的倉庫解決了「北鬥」核心難題!
時間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國的GPS系統第8顆衛星發射升空的當天,「海灣戰爭」爆發。儘管還未「發育」成熟,但美國軍方果斷地提前將GPS投入使用。令人驚訝的是,並不成熟的GPS顯示出強大的威力,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精確打擊伊拉克,伊拉克軍隊甚至找不到對手在哪裡!
GPS一出手就震驚世界!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等於把國防拱手送給別人。中國也愈發認識到這個系統如果使用別人的,無異於高樓大廈建在了別人的地基上。
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迫在眉睫!1994年,中國制定「九五」規劃時,定位導航系統「北鬥」進入國家視野,可當時總共有三個衛星項目需要立項,另外兩個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到了北鬥這裡,國家實在拿不出錢了。相比於美國耗資300億美元打造的GPS,北鬥項目最初的辦公室設立在總參測繪局招待所三樓的一間不足20平米的房間內。
1995年,北鬥導航工程立項啟動不久,一個不速之客——信號「快捕精跟」問題跳了出來,嚴嚴實實地堵住了北鬥一號的工程進展。能否實現對信號的「快捕精跟」將成為決定北鬥一號整體性能甚至左右整個工程進展的關鍵。就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三位博士還未畢業的20多歲小夥子——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竟拿出了一套「全數位化」方案!
這三個小夥子從北京抱回一臺比較先進的計算機,拿了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他們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人借,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他們的仿真試驗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於他們採用的技術路線堪稱世界首創,立項表決時很多專家都持保留態度。難以決斷之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陳芳允鄭重表示支持這些年輕人!
「快捕精跟」關鍵技術立項後,王飛雪和同伴們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左右。他們餓了就泡包方便麵,累得眼皮子都撐不開時就泡上一杯濃咖啡提提神,直到實在堅持不住時才打開行軍床……
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們終於迎來苦盡甘來的日子,測試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數據,效果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陳芳允聽到報告後拍手稱讚:「效果這麼好,太令人興奮了!」
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2000年,兩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被送上太空。2003年,第三顆衛星送入太空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建立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鬥心臟中國造
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如果說進行「雙星」定位的北鬥一號是中國對定位導航衛星系統的探索,那麼北鬥二號的研發就是中國逐步打破美國GPS和俄羅斯GLONASS系統壟斷地位的利器!
2003年歐盟邀請中國共同研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然而,中國支付了2.3億歐元的「加盟費」卻根本無法接觸」伽利略」的核心技術。而一分錢都沒花的日本和印度話語權居然比中國還大!
最令人氣憤的是歐洲人傲慢地認為,中國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這也讓我們愈發清醒地認識到,「北鬥」導航系統是國之重器,必須靠自己,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北鬥二號系統的開發比北鬥一號更難。2005年,當時正在建設的北鬥二號系統的「原子鐘」突遇問題。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如果原子鐘有1秒誤差,就意味著衛星定位會偏離30萬公裡!沒有原子鐘不行,精度差了更不行!
北鬥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央視的節目中層回憶說:「因為原子鐘技術難度太高,當時我們想從歐洲引進,本來已經談差不多了,但人家突然就不賣給你了。」
技術的突然封鎖,給北鬥團隊當頭一棒!核心關鍵技術必須要突破,不能受制於人。當時北鬥人有這樣一句話:「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彈,我們北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鐘」。
為了加快原子鐘的研製進度,北鬥一下成立了三支隊伍同時開展研發。當時,只有20多歲的李春景,成為原子鐘研發團隊的骨幹。
李春景帶領著年輕的團隊,通過大量的分析和計算,無數的試驗分析和驗證,終於在2007年4月,讓這一顆"中國心"原子鐘,伴隨我國首顆北鬥二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上天!
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就攻克了這項世界難題,而同時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卻因原子鐘故障,不得不補發衛星!
外國人驚嘆中國科研的神奇速度,但北鬥人心裡最清楚,這種能力是被逼出來的,是靠著不服輸的骨氣、玩命幹的勇氣拼下來的。
現在,用在北鬥三號上的原子鐘,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萬年才會出現1秒誤差。
中國人不僅自己有了原子鐘,隨著北鬥在全球布局,中國人正在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100%中國造
每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北鬥二代衛星穩固了我們的太空疆域,也讓整個北鬥團隊開始放眼全球。2009年,北鬥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加快北鬥系統儘早服務全球,造福全人類。
可問題來了,歐美等西方國家並不希望中國有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中國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難建立!
這時,北鬥團隊年輕的80後們站了出來,不讓我們在境外建?我們還就真不在境外建了!我們有更大膽的想法:星間鏈路!
星間鏈路就是讓衛星與衛星之間建立起穩定的連結,將遍布全球的衛星編織成一張網,只要有一顆衛星在中國的領空,所有衛星便能通過它聯繫到國內地面站!
星間鏈路技術對北鬥能否成功全球組網至關重要,在方案確立的關鍵階段,當時只有29歲的康成斌大膽提出了某關鍵技術的驗證方案。
然而,要在太空七萬公裡之間兩顆衛星實現建鏈、通信功能、測距精度達到釐米量級,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只有29歲的康成斌,提出了一個要求:做一顆模擬的衛星去進行測試驗證。
令他非常驚喜的是,領導不僅同意建造了這顆模擬衛星,更給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讓這支青年科研團隊放手去幹,歷時五年攻關,北鬥衛星全球組網的關鍵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最終,星間鏈路技術讓北鬥三號「太空兄弟手拉手」,不僅解決了沒有地面站的問題,還將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萬公裡測距精度達到釐米級!相當於能看清幾十公裡外的一根頭髮絲!測量精度甚至高於GPS!
年輕的北鬥團隊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驚令國人滿意的答卷!
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搭載第17顆北鬥衛星
2015年,是北鬥系統裡程碑的一年。隨著搭載著星間鏈路技術的第17顆北鬥衛星升空,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開始向全球運行拓展。
運行星間鏈路的衛星CPU,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創造的「龍芯」!這宣告我們把外國人的晶片當成自己衛星「大腦」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從這顆衛星開始,我們北鬥衛星的所有核心部件,全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創造」!
2018年5月,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康成斌非常驕傲地說:「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已經實現了核心元器件以及所有單機部件100%國產化!」
康成斌,以及所有的北鬥人,目標都非常明確:在2020年,中國北鬥要超過美國GPS,為全球提供一流的導航服務。
30萬人,接力奮鬥26年,今天,他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55顆北鬥星耀全球!
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從工農業生產、日常出行,到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北鬥早已經服務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航空航天、跨洋航行到飛彈制導、部隊邊防巡邏,北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時刻刻保衛我們的家園。
當我們的汽車、飛機、精細農業等關係到命脈產業和民生產業在北鬥的指引下有序運轉的時候。
當在連GPS都到不了的蠻荒之地,依然可以接收北鬥系統的衛星信號的時候。
當我們的飛彈靠著精確的導航,穿過萬裡雲山依然能夠將目標誤差縮小到釐米級的時候……
回首北鬥26年來時路,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這些年輕的北鬥人,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從幾十人的項目小組,到如今30萬人的團隊;從最初北鬥一號的兩顆、三顆、四顆衛星,到北鬥三號覆蓋全球計劃;從當年被歐美技術封鎖,到今天100%實現國產化!「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26年過去,曾經的年輕人——60後、70後們,已經漸生華髮,今天,80後、90後們已經挑起了大梁。
這些年輕的北鬥人說:「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但是中國的北鬥事業永遠年輕,我們把青春獻給北鬥,這一生都做北鬥人!」
今天,5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已經超越31顆衛星的美國GPS,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當我們每個人在手機裡看到北鬥、聽到北鬥、用到北鬥的時候,請大家記住這支年輕的「北鬥天團」。
他們,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