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31歲,玩命26年!北鬥: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2020-12-22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在你心中

誰是中國最璀璨的巨星?

誰是中國最頂級的天團?

6月23日9時43分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

北鬥第55顆

也是組網的最後一顆衛星

發射成功!

55顆北鬥衛星環繞瓊宇

正式宣告中國第一「 巨星天團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鬥衛星太陽能翼成功打開的瞬間 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顆北鬥「出道」的背後,還有一個中國當之無愧的「天團」級別的隊伍!他們的隊伍龐大,人數竟有30萬人之多。在過去26年的時間裡,他們把一顆顆北鬥衛星打上天。

「北鬥」這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平均年齡才只有31歲,比國外相關團隊年輕了十幾歲!

整整奮鬥了26年,今天,當我們驕傲地指向天際,大聲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北鬥星辰!」時;當我們享受著北鬥導航系統,為我們打網約車、點外賣、開車導航、借還共享單車提供眾多便利時;當我們在享受和平,享受著北鬥為我們的國防帶來的安全時,我們必須向他們說一聲:

謝 謝!

現在,讓我們回首26年北鬥來時路,認識下「北鬥天團」裡,曾經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

中國人自己的GPS

三個20多歲小夥子在10平米的倉庫解決了「北鬥」核心難題!

時間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國的GPS系統第8顆衛星發射升空的當天,「海灣戰爭」爆發。儘管還未「發育」成熟,但美國軍方果斷地提前將GPS投入使用。令人驚訝的是,並不成熟的GPS顯示出強大的威力,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精確打擊伊拉克,伊拉克軍隊甚至找不到對手在哪裡!

GPS一出手就震驚世界!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等於把國防拱手送給別人。中國也愈發認識到這個系統如果使用別人的,無異於高樓大廈建在了別人的地基上。

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迫在眉睫!1994年,中國制定「九五」規劃時,定位導航系統「北鬥」進入國家視野,可當時總共有三個衛星項目需要立項,另外兩個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到了北鬥這裡,國家實在拿不出錢了。相比於美國耗資300億美元打造的GPS,北鬥項目最初的辦公室設立在總參測繪局招待所三樓的一間不足20平米的房間內。

1995年,北鬥導航工程立項啟動不久,一個不速之客——信號「快捕精跟」問題跳了出來,嚴嚴實實地堵住了北鬥一號的工程進展。能否實現對信號的「快捕精跟」將成為決定北鬥一號整體性能甚至左右整個工程進展的關鍵。就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三位博士還未畢業的20多歲小夥子——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竟拿出了一套「全數位化」方案!

這三個小夥子從北京抱回一臺比較先進的計算機,拿了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他們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人借,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他們的仿真試驗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於他們採用的技術路線堪稱世界首創,立項表決時很多專家都持保留態度。難以決斷之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陳芳允鄭重表示支持這些年輕人!

「快捕精跟」關鍵技術立項後,王飛雪和同伴們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左右。他們餓了就泡包方便麵,累得眼皮子都撐不開時就泡上一杯濃咖啡提提神,直到實在堅持不住時才打開行軍床……

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們終於迎來苦盡甘來的日子,測試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數據,效果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陳芳允聽到報告後拍手稱讚:「效果這麼好,太令人興奮了!」

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2000年,兩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被送上太空。2003年,第三顆衛星送入太空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建立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鬥心臟中國造

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如果說進行「雙星」定位的北鬥一號是中國對定位導航衛星系統的探索,那麼北鬥二號的研發就是中國逐步打破美國GPS和俄羅斯GLONASS系統壟斷地位的利器!

2003年歐盟邀請中國共同研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然而,中國支付了2.3億歐元的「加盟費」卻根本無法接觸」伽利略」的核心技術。而一分錢都沒花的日本和印度話語權居然比中國還大!

最令人氣憤的是歐洲人傲慢地認為,中國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這也讓我們愈發清醒地認識到,「北鬥」導航系統是國之重器,必須靠自己,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北鬥二號系統的開發比北鬥一號更難。2005年,當時正在建設的北鬥二號系統的「原子鐘」突遇問題。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如果原子鐘有1秒誤差,就意味著衛星定位會偏離30萬公裡!沒有原子鐘不行,精度差了更不行!

北鬥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央視的節目中層回憶說:「因為原子鐘技術難度太高,當時我們想從歐洲引進,本來已經談差不多了,但人家突然就不賣給你了。」

技術的突然封鎖,給北鬥團隊當頭一棒!核心關鍵技術必須要突破,不能受制於人。當時北鬥人有這樣一句話:「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彈,我們北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鐘」。

為了加快原子鐘的研製進度,北鬥一下成立了三支隊伍同時開展研發。當時,只有20多歲的李春景,成為原子鐘研發團隊的骨幹。

李春景帶領著年輕的團隊,通過大量的分析和計算,無數的試驗分析和驗證,終於在2007年4月,讓這一顆"中國心"原子鐘,伴隨我國首顆北鬥二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上天!

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就攻克了這項世界難題,而同時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卻因原子鐘故障,不得不補發衛星!

外國人驚嘆中國科研的神奇速度,但北鬥人心裡最清楚,這種能力是被逼出來的,是靠著不服輸的骨氣、玩命幹的勇氣拼下來的。

現在,用在北鬥三號上的原子鐘,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萬年才會出現1秒誤差。

中國人不僅自己有了原子鐘,隨著北鬥在全球布局,中國人正在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100%中國造

每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北鬥二代衛星穩固了我們的太空疆域,也讓整個北鬥團隊開始放眼全球。2009年,北鬥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加快北鬥系統儘早服務全球,造福全人類。

可問題來了,歐美等西方國家並不希望中國有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中國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難建立!

這時,北鬥團隊年輕的80後們站了出來,不讓我們在境外建?我們還就真不在境外建了!我們有更大膽的想法:星間鏈路!

星間鏈路就是讓衛星與衛星之間建立起穩定的連結,將遍布全球的衛星編織成一張網,只要有一顆衛星在中國的領空,所有衛星便能通過它聯繫到國內地面站!

星間鏈路技術對北鬥能否成功全球組網至關重要,在方案確立的關鍵階段,當時只有29歲的康成斌大膽提出了某關鍵技術的驗證方案。

然而,要在太空七萬公裡之間兩顆衛星實現建鏈、通信功能、測距精度達到釐米量級,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只有29歲的康成斌,提出了一個要求:做一顆模擬的衛星去進行測試驗證。

令他非常驚喜的是,領導不僅同意建造了這顆模擬衛星,更給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讓這支青年科研團隊放手去幹,歷時五年攻關,北鬥衛星全球組網的關鍵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最終,星間鏈路技術讓北鬥三號「太空兄弟手拉手」,不僅解決了沒有地面站的問題,還將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萬公裡測距精度達到釐米級!相當於能看清幾十公裡外的一根頭髮絲!測量精度甚至高於GPS!

年輕的北鬥團隊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驚令國人滿意的答卷!

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搭載第17顆北鬥衛星

2015年,是北鬥系統裡程碑的一年。隨著搭載著星間鏈路技術的第17顆北鬥衛星升空,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開始向全球運行拓展。

運行星間鏈路的衛星CPU,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創造的「龍芯」!這宣告我們把外國人的晶片當成自己衛星「大腦」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從這顆衛星開始,我們北鬥衛星的所有核心部件,全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創造」

2018年5月,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康成斌非常驕傲地說:「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已經實現了核心元器件以及所有單機部件100%國產化!」

康成斌,以及所有的北鬥人,目標都非常明確:在2020年,中國北鬥要超過美國GPS,為全球提供一流的導航服務。 

30萬人,接力奮鬥26年,今天,他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55顆北鬥星耀全球!

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從工農業生產、日常出行,到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北鬥早已經服務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航空航天、跨洋航行到飛彈制導、部隊邊防巡邏,北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時刻刻保衛我們的家園。

當我們的汽車、飛機、精細農業等關係到命脈產業和民生產業在北鬥的指引下有序運轉的時候。

當在連GPS都到不了的蠻荒之地,依然可以接收北鬥系統的衛星信號的時候。

當我們的飛彈靠著精確的導航,穿過萬裡雲山依然能夠將目標誤差縮小到釐米級的時候……

回首北鬥26年來時路,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這些年輕的北鬥人,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從幾十人的項目小組,到如今30萬人的團隊;從最初北鬥一號的兩顆、三顆、四顆衛星,到北鬥三號覆蓋全球計劃;從當年被歐美技術封鎖,到今天100%實現國產化!「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26年過去,曾經的年輕人——60後、70後們,已經漸生華髮,今天,80後、90後們已經挑起了大梁。

這些年輕的北鬥人說:「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但是中國的北鬥事業永遠年輕,我們把青春獻給北鬥,這一生都做北鬥人!」

今天,5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已經超越31顆衛星的美國GPS,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當我們每個人在手機裡看到北鬥、聽到北鬥、用到北鬥的時候,請大家記住這支年輕的「北鬥天團」。

他們,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你心中

誰是中國最璀璨的巨星?

誰是中國最頂級的天團?

6月23日9時43分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噴薄著烈焰拔地而起!

北鬥第55顆

也是組網的最後一顆衛星

發射成功!

55顆北鬥衛星環繞瓊宇

正式宣告中國第一「 巨星天團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鬥衛星太陽能翼成功打開的瞬間 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顆北鬥「出道」的背後,還有一個中國當之無愧的「天團」級別的隊伍!他們的隊伍龐大,人數竟有30萬人之多。在過去26年的時間裡,他們把一顆顆北鬥衛星打上天。

「北鬥」這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團隊,平均年齡才只有31歲,比國外相關團隊年輕了十幾歲!

整整奮鬥了26年,今天,當我們驕傲地指向天際,大聲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北鬥星辰!」時;當我們享受著北鬥導航系統,為我們打網約車、點外賣、開車導航、借還共享單車提供眾多便利時;當我們在享受和平,享受著北鬥為我們的國防帶來的安全時,我們必須向他們說一聲:

謝 謝!

現在,讓我們回首26年北鬥來時路,認識下「北鬥天團」裡,曾經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

中國人自己的GPS

三個20多歲小夥子在10平米的倉庫解決了「北鬥」核心難題!

時間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國的GPS系統第8顆衛星發射升空的當天,「海灣戰爭」爆發。儘管還未「發育」成熟,但美國軍方果斷地提前將GPS投入使用。令人驚訝的是,並不成熟的GPS顯示出強大的威力,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精確打擊伊拉克,伊拉克軍隊甚至找不到對手在哪裡!

GPS一出手就震驚世界!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等於把國防拱手送給別人。中國也愈發認識到這個系統如果使用別人的,無異於高樓大廈建在了別人的地基上。

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迫在眉睫!1994年,中國制定「九五」規劃時,定位導航系統「北鬥」進入國家視野,可當時總共有三個衛星項目需要立項,另外兩個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到了北鬥這裡,國家實在拿不出錢了。相比於美國耗資300億美元打造的GPS,北鬥項目最初的辦公室設立在總參測繪局招待所三樓的一間不足20平米的房間內。

1995年,北鬥導航工程立項啟動不久,一個不速之客——信號「快捕精跟」問題跳了出來,嚴嚴實實地堵住了北鬥一號的工程進展。能否實現對信號的「快捕精跟」將成為決定北鬥一號整體性能甚至左右整個工程進展的關鍵。就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三位博士還未畢業的20多歲小夥子——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竟拿出了一套「全數位化」方案!

這三個小夥子從北京抱回一臺比較先進的計算機,拿了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他們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人借,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他們的仿真試驗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於他們採用的技術路線堪稱世界首創,立項表決時很多專家都持保留態度。難以決斷之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陳芳允鄭重表示支持這些年輕人!

「快捕精跟」關鍵技術立項後,王飛雪和同伴們每天工作二十個小時左右。他們餓了就泡包方便麵,累得眼皮子都撐不開時就泡上一杯濃咖啡提提神,直到實在堅持不住時才打開行軍床……

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們終於迎來苦盡甘來的日子,測試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數據,效果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陳芳允聽到報告後拍手稱讚:「效果這麼好,太令人興奮了!」

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2000年,兩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被送上太空。2003年,第三顆衛星送入太空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建立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鬥心臟中國造

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如果說進行「雙星」定位的北鬥一號是中國對定位導航衛星系統的探索,那麼北鬥二號的研發就是中國逐步打破美國GPS和俄羅斯GLONASS系統壟斷地位的利器!

2003年歐盟邀請中國共同研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然而,中國支付了2.3億歐元的「加盟費」卻根本無法接觸」伽利略」的核心技術。而一分錢都沒花的日本和印度話語權居然比中國還大!

最令人氣憤的是歐洲人傲慢地認為,中國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這也讓我們愈發清醒地認識到,「北鬥」導航系統是國之重器,必須靠自己,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北鬥二號系統的開發比北鬥一號更難。2005年,當時正在建設的北鬥二號系統的「原子鐘」突遇問題。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如果原子鐘有1秒誤差,就意味著衛星定位會偏離30萬公裡!沒有原子鐘不行,精度差了更不行!

北鬥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央視的節目中層回憶說:「因為原子鐘技術難度太高,當時我們想從歐洲引進,本來已經談差不多了,但人家突然就不賣給你了。」

技術的突然封鎖,給北鬥團隊當頭一棒!核心關鍵技術必須要突破,不能受制於人。當時北鬥人有這樣一句話:「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彈,我們北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鐘」。

為了加快原子鐘的研製進度,北鬥一下成立了三支隊伍同時開展研發。當時,只有20多歲的李春景,成為原子鐘研發團隊的骨幹。

李春景帶領著年輕的團隊,通過大量的分析和計算,無數的試驗分析和驗證,終於在2007年4月,讓這一顆"中國心"原子鐘,伴隨我國首顆北鬥二號試驗衛星成功發射上天!

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就攻克了這項世界難題,而同時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卻因原子鐘故障,不得不補發衛星!

外國人驚嘆中國科研的神奇速度,但北鬥人心裡最清楚,這種能力是被逼出來的,是靠著不服輸的骨氣、玩命幹的勇氣拼下來的。

現在,用在北鬥三號上的原子鐘,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萬年才會出現1秒誤差。

中國人不僅自己有了原子鐘,隨著北鬥在全球布局,中國人正在用北京時間給世界定位!

100%中國造

每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北鬥二代衛星穩固了我們的太空疆域,也讓整個北鬥團隊開始放眼全球。2009年,北鬥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加快北鬥系統儘早服務全球,造福全人類。

可問題來了,歐美等西方國家並不希望中國有自己的定位導航系統,中國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難建立!

這時,北鬥團隊年輕的80後們站了出來,不讓我們在境外建?我們還就真不在境外建了!我們有更大膽的想法:星間鏈路!

星間鏈路就是讓衛星與衛星之間建立起穩定的連結,將遍布全球的衛星編織成一張網,只要有一顆衛星在中國的領空,所有衛星便能通過它聯繫到國內地面站!

星間鏈路技術對北鬥能否成功全球組網至關重要,在方案確立的關鍵階段,當時只有29歲的康成斌大膽提出了某關鍵技術的驗證方案。

然而,要在太空七萬公裡之間兩顆衛星實現建鏈、通信功能、測距精度達到釐米量級,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只有29歲的康成斌,提出了一個要求:做一顆模擬的衛星去進行測試驗證。

令他非常驚喜的是,領導不僅同意建造了這顆模擬衛星,更給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讓這支青年科研團隊放手去幹,歷時五年攻關,北鬥衛星全球組網的關鍵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最終,星間鏈路技術讓北鬥三號「太空兄弟手拉手」,不僅解決了沒有地面站的問題,還將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萬公裡測距精度達到釐米級!相當於能看清幾十公裡外的一根頭髮絲!測量精度甚至高於GPS!

年輕的北鬥團隊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驚令國人滿意的答卷!

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搭載第17顆北鬥衛星

2015年,是北鬥系統裡程碑的一年。隨著搭載著星間鏈路技術的第17顆北鬥衛星升空,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開始向全球運行拓展。

運行星間鏈路的衛星CPU,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創造的「龍芯」!這宣告我們把外國人的晶片當成自己衛星「大腦」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從這顆衛星開始,我們北鬥衛星的所有核心部件,全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創造」

2018年5月,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康成斌非常驕傲地說:「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已經實現了核心元器件以及所有單機部件100%國產化!」

康成斌,以及所有的北鬥人,目標都非常明確:在2020年,中國北鬥要超過美國GPS,為全球提供一流的導航服務。 

30萬人,接力奮鬥26年,今天,他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55顆北鬥星耀全球!

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從工農業生產、日常出行,到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北鬥早已經服務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航空航天、跨洋航行到飛彈制導、部隊邊防巡邏,北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時刻刻保衛我們的家園。

當我們的汽車、飛機、精細農業等關係到命脈產業和民生產業在北鬥的指引下有序運轉的時候。

當在連GPS都到不了的蠻荒之地,依然可以接收北鬥系統的衛星信號的時候。

當我們的飛彈靠著精確的導航,穿過萬裡雲山依然能夠將目標誤差縮小到釐米級的時候……

回首北鬥26年來時路,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這些年輕的北鬥人,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從幾十人的項目小組,到如今30萬人的團隊;從最初北鬥一號的兩顆、三顆、四顆衛星,到北鬥三號覆蓋全球計劃;從當年被歐美技術封鎖,到今天100%實現國產化!「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26年過去,曾經的年輕人——60後、70後們,已經漸生華髮,今天,80後、90後們已經挑起了大梁。

這些年輕的北鬥人說:「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但是中國的北鬥事業永遠年輕,我們把青春獻給北鬥,這一生都做北鬥人!」

今天,5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已經超越31顆衛星的美國GPS,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當我們每個人在手機裡看到北鬥、聽到北鬥、用到北鬥的時候,請大家記住這支年輕的「北鬥天團」。

他們,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相關焦點

  • 關注:這就是我們的北鬥星辰!
    >決心啟動研製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並以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位的星座——「北鬥」命名1994年北鬥正式立項>並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從那以後科技工作者們穩紮穩打、步步為營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鬥導航試驗衛星
  • 領先全球的豈止華為5G,中國耗時26年,最強系統終於就位
    在3G、4G時代,高通掌握著核心標準技術專利,只要是需要執行3G、4G網絡技術通信的智慧型手機廠商,都不得不向高通交稅,蘋果、華為都不例外。而如今,華為掌握著全球最多的5G核心專利,也就有了談判的籌碼。當然,我國領先全球的也不僅僅是華為5G技術。在導航系統上我國耗時26年,終於有了回報。
  • 「北鬥精神」託起小衛星: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故事
    ,一顆又一顆令人矚目的小衛星,從位於上海浦東一個科研團隊平均年齡僅34歲的單位橫空出世、一飛沖天。  與「北鬥」一起成長  剛走出校門能幹什麼?許多人也許還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索。但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就已經挑起了研製我國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大梁。2015年,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成功發射之際,研製團隊平均年齡僅31歲。他們在夜以繼日的拼搏奮鬥中,與我國北鬥全球系統的建設一起成長。
  • 做一顆在航天偉業裡發光的螺絲釘—新聞—科學網
    在「萬人一桿槍」的航天偉業中,他是一顆最平凡、最穩固的螺釘…… 他是任光輝,2008年6月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工程系,現就職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宜賓站,負責航天測控任務。 2020年6月23日,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至此,中國全面完成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開啟服務全球時代。
  • 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螺絲釘雖小,聯結的是關鍵節點、強固的是重要部位,作用不可估量。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代代中國航天人歷經風雨、自主創新,創造了北鬥系統從無到有,從服務中國到全球組網的中國奇蹟。20載追夢奮鬥,銀線電波織天網;20載成功勝戰,千裡之外保暢通。
  • 今天你的手機用北鬥衛星導航麼?20年前今天,第一顆北鬥發射成功
    晶片技術受阻,讓當下自主探索顯得更加重要,感謝20多年的北鬥人的奮鬥,否則我們今天也許連導航系統都要受到限制,快看一下你的手機是在用什麼導航系統吧20年前的今天,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今天2020年10月31日,就在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0年10月31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鬥導航試驗衛星
  • 蘭州晨報·地鐵周刊·地下鐵丨蘭州地鐵一顆「螺絲釘」
    蘭州晨報·地鐵周刊·地下鐵高工閆博 蘭州地鐵的一顆「螺絲釘」2013年5月31日,蘭州市首臺盾構機「金城一號」正式亮相;2014年3月28日,蘭州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全線開工;2014年11月1日,我國首條下穿黃河地鐵隧道工程——蘭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迎門灘至馬灘區間開始施工
  • 北鬥衛星發射成功率百分之百,靠的是什麼?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來平均每年只發射2-3顆衛星,北鬥工程啟動後,任務一下增多了兩倍,這對發射場所有工作系統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發射塔架是保障發射最基礎、最重要的設備,火箭不僅在塔架上完成吊裝合體,加注燃料,最後也是在塔架上一飛沖天。
  • 國家記憶丨北鬥衛星發射成功率百分之百,靠的是什麼?
    由於北鬥衛星所在的三種軌道都是中高軌道,而當時在中國只有西昌發射場具備發射中高軌衛星的能力,因此,西昌與北鬥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來平均每年只發射2-3顆衛星,北鬥系統工程啟動後,任務一下增多了兩倍,這對發射場所有工作系統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發射塔架是保障發射最基礎、最重要的設備,火箭不僅在塔架上完成吊裝合體,加注燃料,最後也是在塔架上一飛沖天。
  • 「聽」北鬥閃耀上海光 為國鑄就湛盧劍
    26年間,我國共組織44次北鬥發射任務,將59顆北鬥系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成功率100%!北鬥三號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共30顆衛星組成,2017年11月開啟發射。今年6月23日,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精準入軌,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 明明用中國北鬥,卻以為是美國GPS,這個錯誤是時候糾正了
    眾所周知,中國北鬥導航系統現在是全面建成了,接下來國內的所有導航設備、包括智慧型手機,全面支持是中北鬥導航,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但我想在導航設備的使用上,有一個錯誤,在北鬥全面建成之後,是時候進行糾正了,這個錯誤就是明明使用的是中國北鬥,很多人卻以為還是在用美國的GPS。以手機為例,按照北鬥的官方說法,目前入網的手機中,有70%的手機是支持北鬥的。同時在使用時,很多的手機會根據信號,自然切換為北鬥的。
  • 《半澤直樹》全系列登陸B站:一顆螺絲釘也有靈魂
    半澤的座右銘「就算是一顆螺絲釘也有靈魂」,在7年裡鼓舞了無數中日劇迷。《半澤直樹》曾在2013年播出時創下了28.7%的平均收視率,最後一集刷新了日本平成年代的單集收視紀錄。這次登陸B站的不僅包括前作,還有今年7月剛剛開播的續作。續作中,他將迎戰比之前更強的敵人,整個故事也從銀行內上升到銀行與政界的鏖戰,結構和主題都更為宏大。
  • 【眾投北鬥】「北鬥人」謝軍:我們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航天追夢人
    一個有7顆星,已在宇宙間存在億萬年之久,自古以來為人類指位定向;一個有30顆星,從無到有誕生發展不過26年,在浩渺太空卻能為人類提供精確到10米的定位。前者名為「北鬥七星」,是自然的饋贈;後者名為「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作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每談及此,謝軍總是有諸多感慨。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楊長風、冉承其兩位設計師做客「我是接班人...
    1994年,中國啟動了北鬥一號系統工程建設,2004年,北鬥二號系統啟動建設,2009年,北鬥三號系統啟動建設,2020年6月23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2020年7月31日,中國北鬥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 北鬥總設計師楊長風:北鬥系統讓中國時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微信公號 圖今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距離北鬥一號工程立項已經過去了26年。衛星導航系統是當今最重要的定位導航授時手段,是信息化社會的重要基礎,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是絕對不能受制於人的。」擺脫牽制2014年10月,56歲的楊長風從85歲的孫家棟院士手裡接過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的擔子。
  • 北鬥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組網成功,連美國都懼怕的科技成果
    人類第一顆衛星的發射為衛星導航提供了直到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才覺得擁有"千裡眼"的機會來了。鑑於巨大的國防需求和廣闊的民用市場前景,同時也為了避免導航定位技術受制於人,中國也決定自主研發構建屬於自己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1994年,中國啟動了北鬥導航定位系統的建設。2000年10月31,中國第一顆用於導航定位的衛星北鬥-1A在西昌航天中心發射成功,同年12月21日,第二顆導航定位衛星北鬥-1B發射升空。
  • 我國最「牛」建築,高達99.9米,建造時沒有使用一顆螺絲釘
    文/阿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出家門,去往世界各地,欣賞不同城市的異域風情,除了一些美麗的自然景點後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以外,最近幾年也出現了很多人工建造的景點,甚至有的景點還成為了代表性極強的地標建築,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到更多的外來遊客
  • 黨外「逆行者」風採|陳衛琴:甘做一顆抗疫前線螺絲釘
    黨外「逆行者」風採|陳衛琴:甘做一顆抗疫前線螺絲釘 2020-03-20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像傀儡人一樣作為一顆螺絲釘
    我們的現世世界如果存在,那麼我們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和2×2×2×2×2×2×31一直一樣多。試圖破開這個完全閉鎖的窒息盒子的人,真的可以算是真的勇士了。從標題貫穿全文的《荊軻刺秦》這部大戲可以算是一個充滿了諷喻的計時器。
  • 北鬥,引領我們向前進
    隨著最後一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我國也將徹底擺脫對GPS系統的依賴。大家一定還記著27年前的「銀河號」事件所遭受的恥辱吧。這一事件讓中國人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機,這僅僅是發生在一艘普通的貨輪上,就讓我們寸步難行,如果發生在軍事武器裝備上,那後果不堪設想,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為此,中國人下決心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於是,北鬥衛星系統正式投入研發。由於受當時經濟、技術、國力的影響,中國在發展導航系統的過程中,採取了三步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