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鈴木伸二(長野縣小布施盯)
作業前正面。樹高86cm,左右36cm
此真柏舍利幹與吸水幹纏繞捻轉的豐富的變化,有趣的造型是其看點,可以說是富有幹藝術魅力的素材。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移植。與變化多端的上部相比,根腳顯得過於單調,稍微有些違和感。
鈴木氏從樹幹藝術的有趣度來考慮,決定將此位置作為正面。之後就是為了改善單調的根腳,如何調整移植的角度了。先來看看鈴木氏考慮的以下兩種樹形構想吧。
由幹模樣聯想的樹形構想2個方案:
1、向右傾斜樹木的半懸崖構想
樹形構想A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上部彎曲的樹幹藝術,向右傾斜,將彎曲部分朝向正上方的構想。這種做法雖然突出了樹幹藝術,但是充分考慮到整體的均衡感就需要歸攏葉子使其變小,較為缺乏安定感。
2、向左傾斜的模樣木構想
樹形構想B
為了發揮包括上部彎曲幹部分在內的樹幹整體的模樣和樹的走勢,產生了向左傾斜樹木的構想。這種做法給右下方留出了一定的空間,與樹形構想A相比,葉子也可以整理得較為開闊
選擇樹形構想B 利用落枝
在兩個方案中,鈴木氏選的是後者「向左傾斜樹木的模樣木構想」。鈴木氏注重的是這個方案中右邊落枝的存在。如果向左傾斜樹木,就給右下方留出了巨大的空間,使右下的枝能夠作為落枝伸展。充分發揮這個落枝來調和彎曲的幹模樣的個性,就能創作出具有真柏動感的樹姿了。
1.在構想B的移植中,除掉了不需要的枝,分成了包括樹冠在內的上部和落枝兩個部分。
2.去除不需要的枝的鈴木氏。大約一半以上的枝被修剪掉了。
3.正在確認右下枝的小枝的鈴木氏。該枝的利用方法是整姿的重點。
落枝的剪定和整姿
4.鬆散墜落的右下枝被抬升到了樹幹底部附近的位置
5.將枝前端作為個枝棚來整理顯得太過沉重,因此分成上下兩段來修整。
6.整理後方能看到的枝條後,與落枝之間產生了空間。仔細地調整枝元,突出枝棚輪廓,能讓人感到樹的躍動。
樹冠部作業前
剪定、粗整後
決定樹芯,分開樹冠右側的枝,縮小了樹冠部
整姿後
為了與幹模糊調和,分成了細小的枝棚,此外還將樹冠部的輪廓變小了
通過剪定、整姿產生的變化
整姿的時候,鈴木氏不厭其煩的對落枝的高度、配置進行了微調整。太高,會降低落枝的存在感;太低,就會擠在右下的空間,減少了躍動感。另外,對於枝形也做了許多調整,為了調和與富有變化的幹模樣的搭配,著實花了一番功夫。
清掃舍利幹,吸水幹之後。回到了吸水幹本來的顏色,舍利幹、吸水幹的區別更加分明了。
抬高右邊的落枝後。把落枝往根腳方向拉近再抬高,因此也就不用在意根腳的間隔了。
作業前 右面
右側的落枝被抬高之後
整姿後
整姿後
為了此樹鈴木氏準備了兩種盆。分別是橢圓盆和狹窄的圓盆。作為模樣木為了體現安定感首選該是橢圓盆。但是考慮到現在的葉量、枝棚的枝表現、幹與舍利幹的均衡感,縱深狡窄的盆更為合適,因此選擇了外緣圓盆。當然今後小枝充實,枝表現也會發生變化,再依據那時的狀態,也可以變更為橢圓或者長方型的盆。
與圓盆合成的例子
雖然與上部的舍利幹藝術相比顯得較為嬌小,但是這樣不僅突出了樹幹藝術,更留出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與橢圓盆合成的例子
考慮到樹的大小、幹的力量,與橢圓盆搭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樣就限定了和落枝的空間,損壞了個性。
移植後 樹高72cm左右74cm
改作作業前,鈴木氏一邊看著樹的彎曲部,一邊說道「真是奇怪的樹啊」。接著又補充道「所謂的自然的險峻,光看此樹的這個部分就能知道了吧。但是整體來看,這不可思議的彎曲不也正是它的魅力嗎?這只是我對於此樹的一些個人看法。」
關於改作,鈴木氏執著的是右邊的落枝的存在。如何才能讓彎曲的幹、舍利幹看起來不具有違和感,以「自然的嚴峻為主題」,如何才能調和樹木的整體感覺呢?這是改作的最大焦點,為了實現這個主題,右邊落枝的改作是必不可缺的。
不進行一切需要高超技術的幹曲、粗技操作等作業,只需要研究樹形構想和移植角度。所謂的改作作業,並不一定需要大動幹戈。最大限度地挖翻素材隱藏的魅力、追求枝條的配置也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確實,沒有鈴木伸二氏那樣卓越的樹形感覺就無法從事這份工作。
改作後裝飾在房間裡的真柏。與盆景石簡單的搭配,不僅映襯了舍利幹,而且完美再現了自生於斷壁懸崖的真柏的樹姿。
改做之後經過了數十年
改作15年之後,第88屆國風盆栽展出品時的樹姿。樹高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