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潤城 岸綠景美
——安次區推進全域水生態建設探訪
御龍河公園全貌。 通訊員劉向攝
流水清澈、蘆葦搖曳、魚翔淺底……炎炎夏日,綠意盎然的龍河岸邊吸引了不少垂釣愛好者,沿河建起的帶狀公園也成為廊坊南城百姓健身休閒的打卡地。
就在兩年前,龍河還曾因汙水下洩、淤積嚴重等問題,令市民頭疼不已。「以前河水渾濁,味道難聞,夏天蚊蟲很多,居民都不敢在岸邊小廣場鍛鍊。經過治理,河水清了,環境好了,我天天到這裡打太極,心情也舒暢了!」德榮帝景小區居民張棟親身經歷了汙水治理帶來的變化。
「堵心河」變成了「幸福河」!這樣的變化源於安次區堅持多年的全域水生態建設。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更事關民生幸福乃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安次區委書記張平介紹,近年來該區統籌推進汙水處理、飲水安全、景觀提升等八大工程,累計投入近16億元用於全域水生態建設,基本構建了「覆蓋城鄉、連通內外、循環利用」的大水網體系,初步實現「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的效果。
生態治理,解城市缺水困局
廊坊市沒有水庫,水資源短缺。穿城而過的龍河是永定河支流,由北京大興途經廊坊廣陽、安次兩區,進入天津界內。
「安次區基本沒有水源,龍河匯水主要為上遊城市尾水,過去就是一條排汙河道,治理起來難度不小。」安次區水利局局長李寶東說,龍河過去的水質為劣Ⅴ類,安次區曾因水質不達標而導致所有涉水建設項目被區域限批。
痛定思痛,破局解題。緊緊圍繞全市碧水保衛戰和「水十條」任務要求,安次區統籌推進城市、農村、園區及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汙染治理,全面改善轄區水環境質量。
「我們聯合市生態環境部門,聘請清華同方設計院的專家,自2018年起投資2.14億元,先後啟動新、老龍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共修復河道2.5公裡,清淤36.8公裡,建設『潛流+表流』溼地23萬平方米。」李寶東介紹。
7月21日上午,走進位於安次區落垡鎮的龍河人工溼地管理中心,仿佛走進一個濱水公園。鬱鬱蔥蔥的「潛流溼地」裡,蘆葦、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茂密。這並非景觀,而是處理汙水的核心單元。
「人工溼地是一種模擬大自然的生態處理方式,將石、砂土壤、煤渣等介質按一定比例構成基質,並有選擇性地植入植物,當汙水流過溼地時,通過植物根系和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等吸附,去除汙染物,從而使水得到淨化。」該中心負責人焦新瑩介紹,上遊的龍河水在這裡經過預處理單元、潛流溼地、表流溼地處理後,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以上標準,今年1至5月保持Ⅱ類標準。該工程成為全省水治理示範工程。
在每個處理單元,你都聞不到任何汙水的異味。在最後一個處理環節——表流溼地,大片的荷花盛開在溼地,荷葉隨風浮動,景色旖旎。河邊休閒亭裡擺著3個杯子,分別盛放著處理前、處理後與純淨水3種水樣,可看到處理後的出水水樣明顯透亮清澈,甚至接近純淨水。
上遊流瀉的汙水得到了處置,沿河百姓的生活汙水怎麼辦?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安次區推行集中式汙水處理站和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同時全覆蓋實施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全方位解決農村生活汙水亂排亂放、隨地潑灑等問題。
在仇莊鄉東永豐村張志海家中,筆者見到了「藏」在花池裡的庭院式汙水處理設備。幾排種養的小蔥下面,就是一個「汙水井」,所有生活汙水通過管道匯集到井裡,經過生物膜處理後的水無毒無害,自然滲到地下。
目前,全區55個村街汙水得到根本治理,170個村街汙水得到有效管控。全區改造無害化廁所5萬餘個,治理納汙坑塘315個,沿岸村街生產生活汙染隱患得到有效清除。
由於治汙成效卓著,安次區徹底扭轉了被生態環境部門處罰的不利局面,轉而多次獲獎,並先後爭取到1億多元的生態補償金。
與此同時,安次區搶抓南水北調和白洋澱流域生態保護機遇,持續推進補水蓄水、錯峰調水,有效利用引江水和再生水向龍河、老龍河、豐收渠、永南乾渠等河渠實施生態補水,特別是利用永定河生態補水,蓄積流域水量,域內水系實現水量充足、水質清澈。
該區還將中水、龍河水、永定河水輸送到東沽港等南部鄉鎮,永南地區多數渠道結束多年無水情況,耕地灌溉成本由每畝65元下降到15元左右,全區地下水水位回升率也位於全省前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功能多元,建綜合水景觀體系
盛夏的東張務溼地,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他們在岸邊架起「長槍短炮」,爭相記錄自然和諧的動人圖景:藍天白雲下,碧綠的荷葉、粉嫩的荷花在水面上無邊無際,蘆葦隨風搖曳,成群的鳥兒在嬉戲、棲息。
據悉,這片3000畝左右的溼地經過多年保護建設已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每年約10萬隻各種鳥類在此棲息,包括野鴨、白天鵝等多種國家保護鳥類,每年慕名來觀光攝影的遊客絡繹不絕。溼地周邊,沿水系而建的採摘垂釣、餐飲民宿等文旅項目已現雛形。
城因水而美,水因城而活。安次區多年來堅持以水為魂,統籌生態、文化、旅遊、水利等元素,提升水環境、打造水景觀、做足水文章,著力構建「人水和諧、品質獨特」的水景觀體系。
安次區共有河道3條,區管渠道16條,多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挖,過去大部分已乾枯,加上沿線臨村段傾倒垃圾、挖渠取土,嚴重影響了輸水功能。全面實施河渠貫通,安次區按照「全面規劃、點面結合、綜合治理、循序漸進」原則,將完善功能、修復生態、打造水景有機結合,著力構建「良性循環、功能多元」的水生態體系。
沿河植綠、以綠興景。龍河、老龍河河道內近13萬平方米的蘆葦、香蒲、水蔥等,讓昔日的沉寂水面再泛綠波;豐收渠、永南乾渠、五乾渠等溝渠沿岸,國槐、白蠟、海棠迎風矗立……域內19條主要河渠沿岸綠化覆蓋率達90%以上,綠美河渠在安次大地蔓延。
「太震撼了!就像進入美麗的仙境一般……」每晚,安次高新技術產業園御龍河公園裡,繽紛絢麗的音樂噴泉燈光秀都會吸引大批遊客。激昂的樂曲聲中,人們將目光聚焦於河水中央緩慢轉動的巨型彩球,喝彩聲、讚美聲不絕於耳。
作為安次區以水為魂打造的精品遊園節點,御龍河公園成為廊坊市區近來最熱鬧的景點。公園周邊的幾條路,一到傍晚便被四面八方的來客堵得水洩不通。不少遊客從百裡外的郊縣趕來,只為一睹御龍河公園的芳容。
御龍河公園深度融入了具有安次歷史和傳統地域文化的「古八景」「風箏小鎮」等特有元素,成為一座自然資源與城市活力相統一、環境修復與城市特色相融合的地標性公園。
「廊坊地處平原,山水資源相對匱乏,市民太需要這樣的自然水景觀了!」住在附近社區的居民張燕說,從小在廊坊長大,市區過去沒有像樣的河湖景觀,如今光彩奪目的網紅新地標在幾年前還是淤堵嚴重的臭水溝。
御龍河(原半截河)開挖於1971年,屬永定河水系,是龍河的一條支脈,縱穿楊稅務鄉,上遊與勝天渠相連,下遊匯入龍河,全長4.13公裡。其舊有河道堤岸年久失修,部分河道已不成形,泥沙大量淤積。2018年,安次區御龍河環境修復工程項目啟動,施工內容包括河道清淤、周邊相連坑塘處理、堤壩擋牆建設、兩岸廣場硬化綠化等。
多年的荒堤變成了後花園,多年的「龍鬚溝」變成景觀河,御龍河公園周邊社區村鎮居民的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御龍河火了,也帶火了城市夜經濟。7月18日御龍河公園開園當天,一條擺滿安次區特色名吃、非遺產品的長街夜市在公園裡開放。品迎春酒,吃黃師小麻花,體驗第什裡的宮廷風箏……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乏盡情消費的遊客。
作為安次區第二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的重要活動,2020安次區商貿文旅消費季活動也在當天正式啟動,旨在豐富群眾幸福文化生活、繁榮區域經濟、拉動民間消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御龍河的變化正是安次生態變化的縮影。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安次高新技術產業園注入新的活力,對招商引資、人才引進、項目落地都將產生巨大的助推作用!」御龍河公園投資建設方、銘順集團董事長趙傑表示。(河北日報記者解麗達 通訊員劉建斌 杜娟 劉玉靜)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