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火火
01
為父母相親,但生活是自己的。
知乎上有個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舒服?
有個簡短的高贊回答,深入人心 。
「做完最不想做的事情,開始做最想做的事情。」
人最舒服的時候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未婚男女青年,不得不面對父母越來越多對終身大事的催促,以及相不想相的親。
最早接觸相親這一詞,是源於老家的大堂姐。
她高中畢業後一直在浙江打工,待她辭職回來後二叔二嬸就為她安排了相親。
雙方聊得還可以,很快,堂姐就開始了與堂姐夫的約會,雙方家長也開始著手結婚事宜。
畢竟是進入婚姻,她還是有些不安與擔心 。
在她準備嫁妝的時候,我們幾個堂妹也過來幫忙。
她問我們,覺得未來的姐夫怎樣?
當時還讀書的我並不懂什麼是婚姻什麼是情感,覺得喜歡就好。
其實她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只是還想要別人的一個鼓勵,來證明自己選的對不對。
整理被子的時候,二嬸聽到我們的談話就說:人長得帥,脾氣也好,家境還不錯,最重要嫁的近,隨時可以回來,多好的一個對象。
薑還是老的辣,一眼就看到問題所在。
對感情無知的我們給不出她想要的肯定,但二嬸明明白白的給她定了心。
結婚後,夫妻倆果然志同道合,都喜歡在深山冒險,尋找無人的乾淨小溪,收集奇形怪狀的石頭,上山爬樹下水摸魚都不在話下。
在她婚後的十年,相夫教子,孝順公婆,家庭和睦。
十年前,很多人是為父母相親,有人過得好,有人過得差。
很多時候並不是環境的問題,主要還是看人。
你有能力,就打破墨守成規的相親模式,沒有能力,就收起鋒芒權衡利弊踏實過日子。
人的選擇終究是為自己,父母只不過鋪了一條結婚的路,想走就去相親,不想走就自己去找,怪不得任何人,畢竟生活是自己的。
02
為自己相親,結果是好是壞在於己。
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擇偶,那麼勢必會有一層濾鏡,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
中國臺灣女主持人寇乃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補償,有些東西永遠無法補償。
年輕時候看人就像高度近視般,看中了就覺得越來越好,可一旦帶上適合度數的眼鏡,所有虛化中的美好都如泡沫一樣,輕易就破了。
能證明的,唯有時間 。
小英姐的婚姻,就是自己找自己談的。
二十年前,她是受老闆器重的會計,因為賞識也給她介紹了很好的同齡對象。
但是,當時的她卻選擇了一個相貌平平經濟一般的男人。
她老闆問她為什麼選一個普普通通的男人,她說因為踏實。
後來,她離開了那個公司,並做起了全職太太。
貧賤夫妻百事哀,開始的時候有多美好,現在就有多少的一地雞毛。
小英姐比較強勢,她與丈夫經常因為各種瑣事爭吵,只是大多數時候是她丈夫讓她。
因為放棄工作,家裡裡裡外外都成了她的工作,勞心勞力卻不得好。
不管是與丈夫還是孩子,她日常的狀態就是處在發怒的邊緣。
她需要聽話的孩子,聽話的丈夫,可人不是應答機,你說什麼別人就會怎麼做。
幾十年來,家裡面都雞飛狗跳的。
她想不到當初選擇的踏實,原來與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馳。
和很多的家庭主婦一樣,每天自怨自艾,抱怨自己找錯了對象,抱怨孩子不聽話,但她自己從來沒有改變。
她丟掉了專業,再無建樹;丟掉了自己,活在了別人的陰影裡。
找個人結婚很容易,但是過好兩個人的生活卻是人生一大難事。
雖然結婚不用考試,甚至說門檻也不是很高,但現實畢竟是現實,和腦子裡想出來的不一樣。
你刻畫的對象越具體,對方就會離你越遠。
相親相的是人,不是叫我們要求別人,更不是叫我們丟掉原本的自己,結果的好壞都在自己手上,就看你願不願意放棄偏見牢牢的抓住。
03
正確看待相親的事情,別把自己看得太高,也別把別人看得太低。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你用什麼眼光看待別人,別人自然回應什麼樣的態度。
找一個人過日子,首先自己就要有過日子的樣子。
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是王子和公主,要明白現實和理想終歸有差距。
你離理想有多遠,就說明你站的位置有多低。
人生要豁達一點,結不結婚,最後都有相似的否定命題,沒有完美適配。
為父母相親也好,為自己相親也罷,最終的目的都是找到一段好的姻緣。
只要結果是好的,什麼過程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