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汙染惡化、人類過度獵捕,自然界稀有和珍貴的動物正面臨生存危機,2020年初又遇到了新冠疫情,中國的「國寶」們最近還好嗎?它們又有什麼新的動態?
幾個「國寶」的好消息
說到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第一位當然屬大熊貓了。它們是中國的「國寶」,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現存的主要棲息地位於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等地的山區。
在這次抗疫期間,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第一時間就關閉了基地,並建議開展合作的國內37家動物園暫停大熊貓館開放,嚴格落實管控並加強科學管理。
為了保證「國寶」的安全,工作人員定時對飼養工具、清潔工具消毒,建立了飼養員、獸醫、科研人員聯防聯動防控監測體系。在傳染病高發期,人們還給大熊貓科學配備營養餐食,針對老、中、青不同年齡階段大熊貓的習性和健康管理,制定相應管護措施,切實保障大熊貓種群安全。
榮獲「中國最惹人喜愛的大熊貓」獎的貢貢 資料 圖
疫情期間,大熊貓也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多地都有它們生活的動態新聞。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中的「毛桃」(2016年7月26日出生,雄性)突然出現以精神萎靡、倦臥、食欲不振、排黏液便等為特徵的「排粘」反應。2月10日,熊貓基地獸醫團隊聯合核工業四一六醫院外科專家順利完成了「毛桃」的十二指腸梗阻的手術治療,取出了梗阻於體內的食用竹食團,根據「中新網」8日最新消息,「毛桃」術後非常聽話,恢復良好。
「毛桃」術後非常聽話,恢復良好。 中新網 圖
4月6日,一隻大熊貓來到阿壩州小金縣日爾鄉木椏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在村裡溜達、曬太陽,停留了約2個小時後返回森林。據央視網的追蹤調查,目前尚無法判斷這隻大熊貓的性別,也不清楚來到村裡的原因。據了解,這是第三次在小金縣境內發現野生大熊貓活動。
同一天,香港海洋公園也傳出消息,同為14歲的雌性大熊貓「盈盈」和雄性大熊貓「樂樂」在3月下旬出現發情行為,於4月6日早上9點成功完成自然交配。
「盈盈」和「樂樂」完成自然交配 網絡視頻截圖
這是兩隻大熊貓自2010年開始嘗試自然交配以來首次成功,今年有望帶來大熊貓「添丁」的喜訊。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長江鱘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開始了永久禁漁工作,宜賓江安縣長江鱘協助巡護隊在3月中和4月初的巡護工作中,救助了兩尾被困於非法漁網中的長江鱘。
獲救長江鱘被放歸長江 紅星新聞 圖
巡護隊隊長周濤於4月5日將它們放歸長江,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兩尾魚在捕撈起來之後,發現有一些輕微傷勢,經過救助後,現在符合放流體徵。
長江鱘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媒體報導,在2000年以後,全江段均未發現自然繁殖的幼魚,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在長江上遊收集的野生個體僅存17尾,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數量極少,自然種群基本絕跡,物種極易滅絕,如今積極放歸的這些長江鱘,希望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生長並具備野外繁殖能力。
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青頭潛鴨,近日似乎在北京房山大石河「安家」了。青頭潛鴨曾是中國常見候鳥之一,它們通常每年3月中上旬從南方越冬地遷往北方繁殖,但隨著棲息地被破壞,種群數量下降,全球僅存不到1000隻,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等級。
一對青頭潛鴨在水中遊弋。千龍圖像 郭耕 圖
青頭潛鴨已經連續兩年來到大石頭河的紅領巾公園,它們時而在水面梳洗羽毛,時而潛入河底捕食小魚小蝦,今年共來了6隻,據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分析,它們似乎不急著北飛,或許決定在此繁育後代,而且本地鳥類也很歡迎它們的到來,大家和諧美好地共生。
幾個關愛珍稀動物的新方式
隨著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的理念和意識逐步深入人心,有越來越多的善心人士致力於自然科普事業,也推動了新形式的傳播和宣傳。
4月2日至4月7日,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在牛咔視頻展開一場以「因為珍稀,所以珍惜」為主題的珍稀動物保護周直播活動,邀請行業專家與讀者交流、探討動物保護領域相關的問題與動態,分享了微距攝影中的昆蟲世界、海洋中的奇異生命和瀕危物種保護故事等等內容。
4月8日,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將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江豚貝貝野化放歸」項目啟動。
「雲賞江豚」直播活動,貝貝時不時露出水面抖音直播截圖
2016年5月出生的江豚「貝貝」 ,是我國通過網箱飼養繁育的第一頭長江江豚。她是一位青春靚麗的「美少女」,也一個十足的「胖妞兒」。在她將要迎來豚生的重要時期,保護區決定在2020年繁殖季節到來之際,通過「軟釋放」的野化訓練,將貝貝釋放到天鵝洲故道中,讓貝貝和保護區其他小夥伴自由「交流」。8日下午2點,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在抖音號「長江的微笑」開設「雲賞江豚」直播活動,讓大家近距離觀看生活在這裡的江豚,了解長江江豚野外適應和生存技能。網友互動熱烈,認真收看的同時踴躍提問,紛紛為貝貝可愛、矯健的身姿點讚加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