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動物園最近扛不住了,他們決定要殺掉園裡的動物,還列出了一份前後名單,這是為啥呢?咱們得從最近全世界的圈養動物說起。
前段時間,日本奈良的鹿、泰國華富裡的猴子都被迫上了熱搜,這些習慣了「按時吃飯」的動物由於受到疫情影響,食物供給成了問題,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集體扎堆覓食。
當然,不少地方的動物園都儘可能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但是德國的應對方案似乎有些欠妥和殘忍,因為那兒的動物園決定,對一些吃得太多的動物進行宰殺。
動物園雖然強調「不得不」這麼做,但是無論是動物保護者,還是普通大眾都很難接受。最先提出該方案的是一家私人動物園,動物園經營者表示,由於疫情,他們既沒辦法為所有動物買到食物,也出現了資金周轉不靈的困難。
截止目前動物園的損失已經達到了150000英鎊,折合人民幣1320000左右。當下,作為經營者所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宰殺一部分動物,避免它們因為飢餓而亡。(這種操作好像在哪裡聽過?美國警察為了制止男孩傷害自己,於是擊斃了他。)
第一批或將被當作食物的動物包括了海豹和企鵝,這兩種動物都需要食用新鮮的魚類,而且每日每隻的食量都至少一桶。以動物園現在的情況,海豹和企鵝只有挨餓。
同樣列入了宰殺名單的,還有一隻德國最大的北極熊,它個頭大約3米,我們知道北極熊的食量是相當大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它會變得暴躁並日漸消瘦,最終精力耗盡。
通常情況下,如果只是資金周轉問題,動物園之間會有動物的「流動」,也就是說,一些經營困難的動物園會把動物送往其他動物園飼養或者寄養,但是現在所有的動物園面臨問題大同小異。動物園已經向當地有關機構請求了1億歐元的援助,然而即便有了資金,如何購買得到食物又成了新的問題。
此前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已經上演了不少「悲劇」,比如飢餓的猴子因搶食物打起了「群架」,還有同類互食、異類奪食,餓死的松鼠、兔子更是不計其數。從這個角度看,動物園的宰殺決定的確是無奈之舉,但是我們究竟能否決定一個動物的命運呢?作出這些決定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因為一個動物的食量大就要將其率先宰殺,再將它們餵給其他的動物,顯然是十分不合理的,我們沒法決定哪種動物重要、哪種動物次要,數量多少、食量大小、高矮胖瘦都不能被當做劃分標準。動物園確實處在困境、困難重重,但是動物們的命運不該是「被死亡」,它們究竟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