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制,皇陵中只有皇帝、皇后及嬪妃才能入葬,其他的皇室成員,即便是皇子、公主死後也不能葬入皇陵。不過這是一般情況下,極少數的特例不是常態。
親王是清代宗室爵位的最高者,親王死後按律都要葬在自己的家族墓地,比如禮親王代善家族、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族墓地。但在清代的諸多王爺中,卻有六個王爺獲得了極高的榮譽,他們死後被葬入了清東陵的西側,距離皇陵最近,這就是黃花山下六王陵。
黃花山位於清東陵的西側,南北走向,是清東陵的天然右弼。在黃花山下遊六座陪葬墓,因為墓主人都是王爺,所以稱黃花山下六王墳。而這六個王爺,其身份地位都十分顯赫。
第一個是榮親王
榮親王名字聽起來比較陌生,但提起他的生母卻是無人不曉,她就是順治帝最寵愛的董鄂氏,即孝獻皇后。順治帝與董鄂氏真心相愛,互相視為知己。董鄂氏入宮第二年便生下了一個皇子。
順治帝愛屋及烏,對這皇子百般寵愛,可這位皇子福氣不夠,三個多月後便去世了。順治帝為了安慰董鄂氏,將其追封為和碩榮親王。榮親王死後,順治帝下令在自己的陵寢旁為榮親王擇一墓地,讓嬌兒能長伴父母膝下。
榮親王園寢從順治十五年四月開始營建,經過四個月的緊張施工,才告竣工。他的墓誌也是順治帝親手寫的,可見順治帝對幼子的早殤悲痛不已。
第二個是廢太子胤礽
胤礽是大清入關後第一位被明立為太子的皇子,他兩立兩廢,最終被長期圈禁。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胤礽死于禁所,終年51歲。雍正帝對這位哥哥還算是仁至義盡,不僅追贈為理親王,還還給他安排了一個好的葬地。
胤礽死後,雍正帝便派大臣在黃花山下為他相中了吉地。按規定,親王去世喪事的開銷是有本家族負責的,朝廷大不了表示一下意思,賞治喪銀三五千兩。但雍正帝下令胤礽的喪事全部由戶部辦理,費用全包。
胤礽的園寢位於榮親王園寢的西旁,其規制仿造裕親王園寢的規制而建,胤礽的福晉石氏非常賢惠,幾次受到康熙帝的褒獎,她死後也與胤礽葬在一起。
第三個是裕親王
裕親王這個名字很多也不熟悉,他是康熙帝的二哥,名為福全。福全在康熙朝也沒有太大的功績,完全被他弟弟所掩蓋。唯一可圈可點的就是兩次對噶爾丹用兵中擔任主將。
雖然福全不算是皇室中的傑出人物,但康熙帝對他的這個哥哥很有手足之情。據說,福全七歲時,帶著六歲的玄燁和三歲的常寧去給父皇順治帝請安,順治帝見了三個皇子,非常高興,便詢問他們日後的志向,常寧太小,未能回答。福全的回答是「願做賢王」,玄燁的回答是「待長而效法皇父」。
正是由於福全頗有自知之明,所有康熙繼位後對福全很關照,兄弟間感情也十分親密。福全於康熙四十二年病逝,當時康熙帝正在外巡視,他火速趕往京城,到福全的靈前奠酒舉哀。
福全死後,康熙派人自黃花山下為他營建園寢,當時康熙帝的景陵已建成20多年,讓哥哥福全葬於黃花山下,九泉之下兄弟也好經常見面。
第四個是純親王
純親王叫隆禧,是順治帝的七皇子,也是成年皇子的最小的一個。康熙對這個小弟弟也給外關照,剛滿十五歲就獲封純親王,但這位親王命短,在康熙十八年就去世了,年僅二十歲。
純親王死後,康熙輟朝三日,並撥款為他在黃花山下營建園寢。別看隆禧英年早逝,也無大功,但他的園寢規格很高,基本與福全一樣。
第五個是直郡王胤禔
胤禔是康熙帝的長子,在歷史上名氣也很大。在成年皇子中,胤禔也算是個文武全才,是康熙帝的得力助手。他於27歲時被封為直郡王,可是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胤禔不滿於現狀,有意染指儲位,最終被康熙帝圈禁,還革除了他的爵位。
雍正即位後,胤禔仍被圈禁,知道雍正十二年去世,圈禁長達26年之久。他死後,雍正以貝勒的身份將他葬於黃花山下,在六座王陵中規制最低,也沒有墓碑。
第六位是恂郡王胤禵
胤禵是康熙的第十四皇子,是雍正帝的同胞兄弟。胤禵在康熙晚年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並曾一度被認為是太子的人選。但最終還是不敵四哥,落得看守景陵的悽慘下場。
乾隆繼位後,對這位皇叔頗為同情,於繼位當年就釋放了胤禵,並在乾隆十三年晉代封他為恂郡王,胤禵於乾隆二十年病逝,終年68歲。
胤禵死後,其園寢也在黃花山下,雖然他的爵位是郡王,但其園寢的等級也不低,和親王並無多大的差別。或許是乾隆帝憐憫這位皇叔,給予了死後哀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