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在美國死亡無處不在,又仿佛完全不存在。」在全球疫情「震中」的美國,新冠死亡病例數已逼近32萬。面對不斷高漲的死亡數字,「美國許多民眾卻在討論假期計劃、甚至仍在爭論戴口罩有無必要、疫情是否是個騙局......」
《華盛頓郵報》:為何美國人對高漲的死亡人數感到麻木
《華盛頓郵報》在22日的報導中坦言,儘管新冠疫情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傷亡事件之一,但「我們對死亡、對疫情背後的危機和悲劇、對抗疫行動已經變得越來越麻木。」
報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美國民眾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一方面是人們容易對大規模傷亡缺乏感知;另一方面,孤零零的死亡數字是單調而蒼白的,無法引發人們內心的體驗和感知。
「如果缺乏來自視覺和生理上的死亡表現,我們頭腦中的警鐘就不會敲響。」文章援引專家的話寫道,「因為我們看不到死亡,感受不到死亡和我們的聯繫。」
「死亡人數越多,有時我們就越不在乎」
為更好地理解人們對大規模痛苦和死亡的反應,一位名叫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向不同組的參試者分別展示了死亡人數不同的照片,並觀察他們的反應。斯洛維奇發現,人們的痛苦並不會隨著人數的增加而增加,通常反而還會減少。
「事實上,死亡人數越多,有時我們就越不在乎。」斯洛維奇說,「隨著死亡人數的增加,人們對死亡的感觸降低了,人們會因為無可奈何而感到絕望,」
在斯洛維奇看來,乾巴巴的統計數據「擦乾了人們的眼淚」,但「這是危險的,因為我們需要眼淚來激勵自己。」
研究種族滅絕和大規模災難的心理學家表示,當死亡人數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時,累計的傷亡者仿佛一座大山,人們的大腦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單個的遇難者上。
美國民眾放置國旗悼念死難者 來源:澎湃影像平臺
「人們缺乏對死亡的感知」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自然災害中心主任洛裡·皮克(Lori Peek)認為,與「911」這樣的單個獨立事件不同,本次新冠疫情大流行更是一種「看不見的、緩慢蔓延的慢性危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大腦漸漸降低了對危險的敏感度。
皮克將這一現象比作「熱浪」。熱浪在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比所有其他自然災害總和還多,「但人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它是漸進的」,人們無法看到遭受傷亡的畫面。
「有時候我會想,要是別人也能看到我們每天面對的場景就好了。」美國臨終關懷護士瓊·肖姆(Joan Schaum)說。
在過去的一年裡,肖姆一直在賓夕法尼亞州照顧垂死的病人。她靜靜地坐在病人身邊,看著他們的呼吸逐漸慢了下來,變得越來越淺,越來越沒有規律......直到最後停止呼吸。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難以置信的力量,如果其他人也能經歷這種瞬間,也許事情會變得不一樣。」肖姆認為,儘管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巨大,但很少有人能像他們一樣目睹正在發生的痛苦和死亡,「這會改變一個人,會一直影響你。」
「只有採取行動,美國人才能彼此拯救」
近幾個月,有這樣一個推特帳戶,每隔幾個小時就會公布一些視頻和照片。而這些圖像資料的主人,正是曾淹沒在龐大數據中的新冠死者。
「當死亡人數開始失控時,我感覺死亡對我而言變得越來越抽象。」曾在麻薩諸塞州勞工部擔任新聞秘書的亞歷克斯·戈爾茨坦(Alex Goldstein)今年3月創立了這個推特帳戶。
戈爾茨坦創立的推特帳戶,分享新冠死者生前的畫面
他發表的推文,再現了新冠死者生前的畫面:有的人吹滅了生日蠟燭、有的人釣到了魚擺出了驕傲的表情、有的人和孩子們一起歡笑......
戈爾茨坦表示,這些推文是為了公開悼念死者,用人道的方式而不僅僅用數字來詮釋死亡。
而在皮克看來,這個冬天,美國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激發人們的同理心至關重要。沒有同理心,就不可能說服人們採取行動,遏制死亡病例的激增。
「我們的國家遭受了太多的破壞,你必須將自己帶入其他人的角色中。」皮克說,在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只有真正採取行動,美國人才能彼此拯救。
至今,美國仍然是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的國家。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2月22日,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到17994936例,累計死亡317469例。
只是美國疫情凜冬已至,而春天遙遙無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