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的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亡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運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回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際上,除了愛國學生是運動的直接參與者,還有很多社會名人也親歷了這場運動。
12月9日運動當天上午10點左右,時為北京大學教授的胡適正在教室上課,當時教室雖然是滿的,但胡適已經聽到了外校有請願的消息。到了中午12點下課,因為燕大、清華學生要進城請願,西直門已經關了。
中午1點教授們聚餐時,大家也都在談學生的事,等胡適從長安飯店出來,在王府井大街正好碰上一隊遊行的學生。胡適的汽車過了東安門大街,終於見到三四十個打北京大學旗幟的本校學生。
胡適
等胡適回到學校,通過同事知道了遊行隊伍高喊「歡迎北大同學參加」的口號,到各個學院門口邀請大家加入。胡適所在的學院已有幾十人參加了遊行示威。
晚上北京各校校長開會,蔣夢麟、梅貽琦等校長均到會。在校長會上,通報了當時北平市長秦德純的報告,說上午日本高橋武官到市政府抗議,說學生運動是「有背景的」,「主謀」是蔣夢麟與胡適。
而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歷史學家顧頡剛,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
顧頡剛
12月10日上午,顧頡剛像往常一樣到學校上課,發現清華校門口遍布軍警,汽車也不讓放行。顧頡剛注意到,北大校門口的軍警比清華還多,於是義憤填膺地在日記裡寫道:「為他族鷹犬如此,可嘆可憐!」
顧頡剛認為,一二·九運動中,請願學生被捕受傷的慘烈程度,是僅次於1926年段祺瑞政府的「三·一八慘案」的。
如果說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授們,對一二·九運動的參與度更直接的話,那麼遠在大洋彼岸的外交家們,則側面響應了學生們的愛國之舉。
顏惠慶
12月9日當天,時任國民政府駐蘇大使的顏惠慶,正在談判桌上,為華北問題折衝樽俎,不時向國內發回談判進展的電報。在倫敦的海軍會議上,顏惠慶在明知「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情況下,仍在艱苦談判著。
12月10日,顏惠慶從國內發來的電報中,獲悉了學生如火如荼的運動情況。此時,顏惠慶已在奧地利公使館,就華北問題,和各國外交官進行著長時間的交換意見。
而在國內的政治家,也在密切關注學生運動,時任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的邵元衝,對學生抱有深切的關心與同情。
邵元衝
邵元衝在日記裡提到了天津的大學生遊行,認為他們反對國土分裂,軍警的行為是粗暴的幹涉,在日記裡提到了被逮捕和受傷致死的學生。邵元衝發出了「山雨欲來,朔風怒號」的感嘆,已經預感到日本全面侵華的「多事之秋」。
一二·九運動運動的影響很快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12月9日後,上海、杭州各校也紛紛響應北京學生,除了學界、政界,就連當時的宗教界也反應強烈,年近百歲的愛國人士、神父馬相伯發表宣言,主張衛國禦侮……
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無數親身或間接參與那場運動的人們,都心潮澎湃地投入到抗戰洪流中去。十四年抗戰雖然艱苦卓絕,但是中華民族卻空前的團結,直到迎來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