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的標準行星。在19世紀後,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陽系的"行星"變成了9顆。此後,它們就成了人們口中的「九大行星」。
其實冥王星最初被選為行星也是有很大的爭議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這顆星球不符合行星的特點,比如,一般來說行星的周圍會圍繞著很多顆小行星的,這些小行星統稱為天然衛星,而冥王星的身邊卻有4顆衛星,這是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冥王星符合太陽系行星的理由,但另一部分的科學家則認為冥王星已經快要脫離太陽的掌控,同時冥王星的形狀也並不完全是球狀類型的,只不過衛星和探測器拍到的冥王星看似比較橢圓而已,不過這一理論,在科學家逐漸發現地球也並非是完全的圓球狀而慢慢的被拋棄了!最後成為了「九大行星」。
但是在2006年,科學家卻把冥王星踢出了九大行星之列,從此,太陽系由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那為何存在了76年之久的冥王星就這樣被除名了呢?科學家依據天體的劃分標準對宇宙天體的分類進行了一個劃分。這個劃分不僅僅是依靠質量來決定的,還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就拿對行星的劃分標準來說,一個天體想要被定義為行星,它需要滿足這幾個條件。
首先,作為一顆行星,它需要圍繞太陽旋轉;能夠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變成近似球形;並且它還要能夠清除自身運行軌道上除了衛星外的其他天體。冥王星能夠滿足前兩個標準,但不符合第三個標準。
其次,冥王星非常小:許多人認為冥王星體積非常小,像普通的小行星一樣,事實上這顆矮行星直徑2360公裡。是月球直徑的三分之二,木星直徑的四分之三。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冥衛一直徑大約1207公裡;冥王星曾是海王星的"衛星":1965年,研究人員發現一個軌道共振--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軌道存在一個最佳引力點,這個軌道共振能夠避免兩顆星球過於彼此接近;冥王星是一顆冰冷星球:冥王星表面覆蓋著大量冰層,其中包括冰凍氮和甲烷,但是冥王星密度整體上是冰水的兩倍,這顆矮行星質量是由三分之二巖石和三分之一冰水構成,因此,冥王星精確地講是一顆帶有冰殼的巖石星球.
最後,冥王星軌道獨一無二:冥王星的軌道呈橢圓狀,與太陽的最近距離是44.3億公裡,最遠距離是73.1億公裡。這顆矮行星軌道相對於黃道(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平面)的傾角為17°,此外,冥王星軌道參數與其它8顆太陽系行星完全不同。
而以上幾點均不符合天文學界對行星的定義,因此被踢出行星行列!成為一顆「孤獨」的行星。雖然它不再是行星,但是冥王星上面還有好多奧秘等著我們去揭開。
本文由快科普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