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1917》值得與否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007:大破天幕殺機》奧斯卡金像獎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總投資約1億美元,「一刀未剪」,專為巨幕而生的3D電影;豆瓣評分8.5分;第92屆奧斯卡榮獲7項提名,3項獲獎;從上映至今,全球票房累計3.7億美元,約合26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1917》還被譽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深受漂亮國和其他國家高級政要喜愛。
但是為什麼這部「堪稱完美」的電影,卻得不到中國觀眾的青睞?
01國內觀眾不買帳?
先看一下《1917》在國內的票房情況。8月7日上映首日拿下了約1173萬的票房,第二天1300多萬,第三天1170多萬,三天票房合計僅3600多萬。而與之相比的《星際穿越》,同期三天累計票房已經達到了將近3000萬。
其次看一下《1917》的劇情。《1917》以一戰作為歷史背景,其靈感來自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爺爺,因為當時他的爺爺在1917年的時候,就是一名前線傳令兵。而這部片,正是圍繞著兩名傳令兵的故事展開。
喬治·麥凱飾演的斯科菲爾德和迪恩·查爾斯飾演的布萊克,接到了領導的命令,要求在第二天黎明找到德文郡的麥肯齊上校,把取消進攻的命令傳遞給他。否則1600人的軍隊,將會陷入德國人埋下的陷阱。
為了直觀了解劇情,槓精選取了《1917》幾個鏡頭髮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看過的老爺不喜勿噴,你們說的都對。
鏡頭一:出戰壕
作為大哥,斯科菲爾德在爬出戰壕時對布萊克說了一句話:長者在前,靚仔在後!看到這裡的時候槓精小感慨了一下,導演通過這種小細節,讓觀眾感受到了戰場上的兄弟情誼。
當二人爬出戰壕後,鏡頭一掃配上BGM,一種如影片所介紹的「沉浸式」視覺感撲面而來,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一戰戰場。加上各種血腥的鏡頭和長鏡運用,讓人直呼過癮。為大屏幕而生的電影,果然名不虛傳。
鏡頭二:布萊克被德軍殺害
友軍擊落德軍一架戰鬥機,戰鬥機墜毀到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跟前,隨後戰鬥機裡的飛行員被哥倆救下。這時布萊克覺得飛行員口渴了,就讓斯科菲爾德去打水。然而就在斯科菲爾德轉身取水的過程中,布萊克卻慘遭德軍下殺手。
槓精當時看到這個鏡頭的第一反應是,德軍以德報怨。不過後來細想了一下,這個鏡頭的設計感太嚴重,所有的劇情安排都過於巧合。先是斯科菲爾德灌滿了一壺牛奶,隨後德軍戰機墜毀,緊接著布萊克遇害,男主終於一人踏上「拯救」世界的道路。
緊接著斯科菲爾德為了躲避德軍探子追擊,無意中來到了一名法國少女躲藏的地窖。這時候法國少女居然抱出了一個不是自己孩子的嬰兒,而這個嬰兒剛好需要喝牛奶。說真的,當時槓精差點笑出聲來,真的太巧了!
鏡頭三:斯科菲爾德神廟逃亡
男主斯科菲爾德偶遇喝高了的一名德軍,隨後鏡頭一拉,出現了另外一名德軍,斯科菲爾德居然上前捂住了這名德軍的嘴巴。這難道是要感化敵人?更奇怪的是,在單殺這名德軍後,面對喝高了的另外一名德軍,男主卻選擇了逃跑。並且為了配合男主跳水,導演還給了一個長鏡頭。
說到這裡可能有老爺要說,斯科菲爾德是新兵,遇到這種事肯定慌得不行。換個角度來看確實如此,但是這些都被巧妙的設計和高超的拍攝技巧給掩蓋住了,觀眾只是享受了一波視覺和聽覺體驗。
雖然《1917》上映的這三天,單日票房都保持在了1000萬左右,但是總得來說,這部片的票房有點令人擔憂。當然也不是國內觀眾不買帳,只是正如先前所說,這部片深受漂亮國和其他國家高級政要喜愛;它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並不像電影所描述的那樣。
02《1917》不值得?
說到這裡,可能有老爺會覺得槓精在強行黑這部片;不是的,槓精只是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描述了自己的觀後感。如果用設計這個詞大家不滿意,那槓精換另外一種說法:《1917》太詩意了。
而用著名導演謝飛的話來說就是:影片的缺點是心思過多放在外在形式表現的創新上了,兩個人物及故事情節線顯得單薄,甚至無趣。技巧大於內容的作品,永遠達不到滿分。
謝飛所說的技巧,實際上指的就是《1917》的長鏡運用,也就是片方宣傳所說的「一刀未剪」。不過至於有沒有剪,槓精這裡就不佔篇幅去描述了。
單從影片製作去考慮,那這部片確實又是不可多得的視覺大片。雖然故事情節略顯單調,並且有很嚴重的設計感,但總體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畢竟這種題材的電影,真的少見。
不知道老爺們怎麼看《1917》這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