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日本明治天皇設立「東京招魂社」,目的是為了紀念戊辰戰爭打敗德川幕府軍,恢復了天皇權力的犧牲將士,同時激勵更多的人死心塌地的效忠自己。此時的招魂社類似於世界各國的烈士陵園,出發點是為了祭祀為國捐軀的英雄,倒也無可厚非。
而東京招魂社,正是靖國神社的前身。1979年東京招魂社移交至日本 軍 方後,正式更名為靖國神社,但伴隨著軍國主義的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沾滿鮮血的「劊子手」也成為了供奉的對象。
給周邊國家帶來沉痛災難的惡魔,卻被日本視為為榮耀而戰、為天皇而戰的英雄,假若其中祭奠的是被侵略保家衛國的英雄,周邊國家恐怕不會有半分不滿,但他們卻是曾經發起非正義戰爭,挑起戰火的惡魔。
伴隨著美蘇之間的對立,日本成為對抗的馬前卒,受到美國扶植並籤訂《日美安全條約》,日本開始肆無忌憚的為二戰戰犯開脫,妄圖洗清歷史罪行,暗自將大量丙級戰犯與乙級戰犯送入靖國神社,加之美國的默許,此後愈發猖獗,1978年,靖國神社管理部門甚至將二戰中14名甲級戰犯送入神社。
1985年,曾根康弘更是不顧受侵略國聲討反對,首次以首相身份帶著一眾內閣成員,在8.15日這一天公開參拜靖國神社。
此後,之前八次弔唁的昭和天皇,以及之後的平成天皇、令和天皇、明仁天皇從未祭奠靖國神社;在侍候昭和天皇的侍從口述、以及相關記載中,均表明昭和天皇將14名甲級戰犯移入神社的行為不滿;而天皇不去祭奠靖國神社的另一面,與君主立憲的體制有關,尤其是在參拜靖國神社逐漸變為「得到選票」的今天。
而靖國神社其實是一個神道教建築,這也是於烈士陵園最大的不同,除了紀念目的外,作用是為了將因「天皇」戰死的英靈召集起來。而後根據天皇許諾,將其封神祭奠,並送往天界成神。
除去靖國神社外,日本還專門為設立神社,常年祭奠著三位中國人;第一位便是徐福。據說秦朝時期,秦始皇命方士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去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徐福卻一去不復返,東渡日本帶著三千童男童女繁衍至今,成為最初的日本人。
而上個世紀50年代,香港學者衛挺生編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便是日本神武天皇,引起日本巨大反響。在日本,從本州島東北部的青森縣至九州島的南部,留有徐福傳說或遺蹟之地多達 20餘處。近年來中日學術界也興起徐福研究熱,山東龍口、嶗山和江蘇贛榆、杭州,日本新宮、佐賀、東京、大阪、京都等地,徐福研究會的活動可稱活躍非常。
儘管徐福東渡只是傳說猜想而已,但還是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認同。其中伊紀半島熊野有徐福神社,千餘年間香火不絕,至今每年 2月、8月大祭兩次;在鹿兒島樹有「 方士徐福上陸地」 的標柱,還留有秦人港的地名;在富士山北麓,多傳說徐福在此採仙藥,並繁衍子孫,初稱秦氏,後稱羽田氏等等。京都府與謝郡印根町有新井崎神社祭祀徐福;佐賀縣的諸富町、佐賀市內均建祭祀徐福的金立神社,追憶其傳播農耕、養蠶醫藥之德。
第二位是林淨因,元朝時期日本僧人龍山德見,在浙江普陀等地學佛長達40多年。1350年,龍山德見東渡日本,俗家弟子林淨因和他一起到達了日本奈良。龍山做了京都建仁寺的主持,林淨因便在不遠的奈良開了一家叫鹽瀨的饅頭店維持生計。而當時的日本並沒有掌握髮酵工藝,面點多由米餅代替,而林淨因用中國的饅頭技術,做了一種豆沙餡的饅頭,又在饅頭上描上林字,製成了獨特的「林氏饅頭」,林氏饅頭由於風味極佳,甚至成為天皇專供,後來甚至演變為婚禮習俗。
第三位便是蔣,不僅十分大度放棄對日戰爭賠款,並且反對戰勝國分區控制日本,兩次拒絕羅斯福讓中國管轄琉球的提議,並無條件返還戰俘、僑民。
神社碑文上記載曰:「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對分區佔領日本,放棄戰爭賠款,反對罷黜天皇,200多萬軍民即行遣歸日本。由此,才有如今廠之興旺。想來對於戰敗國,這種寬容是各國前所未見的。大恩無以為報,特立斯社於此,以表誠摯感謝,永世不忘。
戰火初歇,千萬同胞冤屈未洗,便已經為日本人民謀取福祉,果然深謀遠慮、寬容大度。要知道,以德報怨出來都不是中國傳統美德,是對孔子學說的斷章取義亂用。論語云: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