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樂遊天津 樂遊天津
很多旅遊城市都有一條仿古街,遊人如織,熙熙攘攘,可是天津這條街不一樣,真正的天津味兒,可以喝茶湯,吹糖畫,捏泥人,看娃娃抱大魚的年畫,文房四寶,剪紙, 魏記風箏,豐富的民俗體驗讓遊客感受天津人傳統的老味兒,哏兒都的津味兒。天津民俗盡在一條古文化街,這裡也是天津最早的集市。
歷史背景
古文化街所屬的位置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以天后宮為中心,南北走向,共計687米。天后宮始建於公元1326年,和福建的媽祖一樣,只是在北方天津被稱為「娘娘」,每到天后生辰會有盛大的廟會。
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后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廟宇,也是少有的坐東朝西的一座廟宇。
此後這條街不斷地發展起來,成為宮前集市。聚集起泥人張,楊柳青年畫,古玩字畫,文房四寶店,剪紙、風箏,刺繡以及各類津門小吃,熱鬧非常。在高樓林立的都市裡有一塊地方還保留著明清的味道,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鬱的明清氣息。
天后宮
是這裡最重要的建築,最早起源於1326年。相傳福建林氏之女林默娘,為保一方海域平安的故事。於是媽祖文化在中國古代興起,成為沿海地區人民的信仰,在歷朝歷代也得到皇帝的封號。在北方我們習慣稱媽祖為娘娘。每到娘娘生辰或者春節,這裡會很多人來拜謁。
通慶裡
通慶裡是1913年建造的中西合璧的建築群落,用於住宅。原通慶裡曾作為銀號使用,後來成為居民住房,在整修之前,曾住有72家居民。在巷口過巷樓的入口處上方鑲著一副「蝴蝶」狀的鏤空木雕,「蝴蝶」,即有「福」飛來,吉慶之意。再加上把圖案花紋雕刻通透,取通達順暢之意。合在一起就是「通達吉慶」,取其首尾二字。故名「通慶裡」。
在2003年的天津海河綜合開發以及古文化街改造過程中,天津房產總公司在通慶裡建築群的局部牆壁上增加了六幅浮雕,內容分別為:東側入口為「《黃大門》浮雕」、和「潞河督運圖浮雕」;西側入口為:「文明娶親浮雕」、「天津衛俏皮話寫真浮雕」、「踩高蹺浮雕」和「鬧龍舟浮雕」。頗為生動有趣,再現了早期天津的婚嫁娶親等民俗歷史。
玉皇閣
天津市區內僅存的明代建築,一座道教道院。始建於明代宣德年間(1427),在清代有修繕。現僅存主體建築玉皇閣等,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上下兩層,頂覆綠色琉璃瓦,上層簷下出迴廊一周,可憑欄遠眺,原供奉玉皇大帝銅鑄像,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為古人重陽登高之處;清人有詩云:「直在雲霄上,蓬瀛望可通;萬帆風匯舞,一鏡水涵空。
天演廣場
這裡有一尊銅像,是中國近代著名維新運動的倡導者 翻譯家嚴復,他以進化論為武器,喚醒人們「自強保種」,挽救民族危亡,他被毛澤東主席評為「代表了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嚴復在津還創辦了《國聞報》。曾經嚴復居住在古文化街大獅子胡同,當年的故居已不存在,在嚴復故居原址建為天演廣場,設立嚴復銅像和天演論石刻。
泥人張
天津泥人張是天津重要民俗文化之一,他的創始人張明山從小學藝,在茶樓聽戲的功夫便在袖子裡捏泥人,戲聽完泥人也捏好了,惟妙惟肖讓人嘆服。如今泥人張貼近生活,塑造的形象都是老百姓以及老百姓喜聞樂見口口相傳的人物,可謂生於市井,親近百姓,同時又能跟上時代發展。
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中國明代崇禎年間,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聯升齋
古文化街裡有個聯升齋刺繡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清朝末年就以刺繡轎子、新娘服飾等精品而聞名一時。晚清末年,擔任女子繡工科總教習的蘇繡能手沈壽來到天津開設學習班。在她的培養之下,津城出現了一大批蘇繡能手,1893年,一家衣帽店開業了,而這家店便是日後的「聯升齋」。聯升齋刺繡脫胎於蘇繡。
特色體驗
喝一碗地道的茶湯,吃一份兒時的熟梨糕,看看吹糖畫,聽聽相聲,再走進民俗博物館感受下天津的傳統。
不足一公裡的路程,卻走出了老天津衛的歷史味道。
這條街,可吃可看,可買可逛,豐富的很,倍有天津味兒。
津門文化旅遊資訊,盡在樂遊天津!
敬請同步關注「樂遊天津抖音號」
「愛遊天津」音頻號(喜馬拉雅&蜻蜓)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原標題:《來古文化街都逛嘛呢?趕快收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