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四個中國一線城市的擴張速度的穩定,近年來中國各個二線城市的佼佼者開始湧入歷史舞臺。這其中,例如成都、杭州、武漢等城市被列入新一線城市的行列,他們的發展以及城市空間的規劃都還有一定的問題亟待解決,伴隨著城市空間結構的重組和規劃,新一線城市的佼佼者或許可以邁入一線城市的行列。
2020年5月,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根據該排行榜,中國「新一線」城市前五名依次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和西安。目前,幾個重點新一線城市空間結構的規劃已初具規模,如何吸取一線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並加以優化,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我國城市空間的新型主流結構
目前,我國城市空間結構的類型有很多,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根據中國建築網的介紹,目前主要以下幾種模式為主:1、帶衛星城的城市結構:以上海、南京為例,該種類型的城市結構主要是將各種工業項目以及城市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從主城區進行剝離,並在主城區的外圍進行集中打造,從而形成以主城區為主,各新型小型城市中心為輔的衛星式城市發展模式。該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能有效疏散城市以一個中心點為主的集中輻射式擴張模式,同時減輕中心主城區的交通、資源壓力,甚至緩解了教育、醫療資源,使得城市形成多個中心模式下的衛星式發展,並通過軌道交通實現了各個中心間的有效互通,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雙中心城市結構: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北京已逐步明確向「一核一主一副」的雙中心城市空間結構轉化,即建立以首都功能核心區為主、輔以規劃原通州新城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並將北京中心城區包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等在內的城區定義為主城區。這一規劃也是為了緩解首都一直以來一個中心為主而帶來的交通及各類經濟資源的壓力,有效的疏導首都密集的人口,構建以北京中軸線為主的多組團空間結構。3、連片帶狀的城市結構:以深圳為例,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在濱海地帶受帶狀海岸線的影響,平原地形條件有限,從而形成了向兩側延伸而另外兩側狹窄的城市空間發展趨勢。此種發展趨勢弊端明顯,主要弊端在於位於城市延伸兩側的區域溝通往來的成本高昂,且隨著城市的發展距離越來越遠,給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的發展帶來一定壓力的同時也帶來城市規劃成本的提升。
二、新一線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趨勢
基於以上三種一線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基於平原地貌的新一線城市例如成都可借鑑上海模式,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重點將各新型產業向中心區域外輻射,從而引導發展中心向外轉移。成都目前已初步形成有中部、北部、西部、南部以及東部新城為主的五個城市發展中心,各個中心之間獨立又相互依存,有效的疏解了人口壓力和交通壓力,形成了城市發展的新型增長點。
根據《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位於長三角內的杭州目前也已經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空間發展趨勢,這一發展趨勢也再一次證明了大城市向多中心空間結構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實現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最有利的結構之一。
三、新一線城市面臨的巨大發展機遇
根據2017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常住人口數據顯示,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開始呈現負增長。面對一線城市的高昂的房價以及生活成本,一線城市人口流出的情況已經日趨顯著。因此,新一線城市以及各二線城市競相出臺優惠政策以及引人政策,吸引各類人才的快速聚集,希望把握住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新一線城市的崛起已是必然,人口結構的年輕化趨勢也會加劇,如何把握好中國城市格局的新變化,在新一輪城市洗牌中把握住歷史機遇,將城市空間結構的重組與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的調整有機結合,是新一線城市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新一線城市面臨的最大發展機遇。
(魏伊喬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 責編:張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