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董 銘】雖然美國目前仍深陷疫情之中,現在就提「後疫情時代」似乎為時尚早,但近日已有《綜藝》等業內媒體開始預測2021年之後的電影產業可能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趨勢。「2020年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徹底改變了電影的製作、發行和觀賞方式,電影產業擺脫疫情影響、迎接票房復甦前,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綜藝》從電影題材、院線生存、暑期檔、超級英雄流行文化等多方面來分析2021年電影市場的發展,其中特別提到中國「是否仍是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和好萊塢大票倉」?
超英片仍是主要發展方向
2020年好萊塢電影遭遇寒冬,許多大片只能推遲到今年上映。從目前已經公布的檔期和影片來看,《綜藝》認為「商業大片、IP系列影片和超級英雄片繼續是好萊塢主流,短期內不會改變」。迪士尼和華納仍然會把超級英雄片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今年超級英雄片仍有可能帶來盈利。
更何況,各片廠為了榨取超英IP潛力,不僅翻出漫威和DC漫畫中的冷門超級英雄,還通過《永恆族》等影片挖空心思開發各種「多元宇宙」和外傳。在觀眾徹底厭倦之前,這類影視劇依然能帶來可觀票房。此外,《007:無暇赴死》《速度與激情9》《碟中諜7》《黑客帝國4》《沙丘》等系列電影和經典IP的翻拍擁有多年積累下來的口碑,今年如果能在全球收割足夠票房,未來也有機會繼續投資製作。
但是由於疫情反覆,去年下半年和今年製作的新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像《奇異博士2》本周就傳出片場停工的消息,未來是否會縮減劇組規模,調整演員實拍和特效的比例,這是電影從業者需要面對的風險。至於今後會不會大量製作以「新冠疫情」為時代背景和題材的影片,業內仍存在爭議。《綜藝》認為,越是「世道不好」,觀眾會越喜歡看些「舒心」的電影,「銀幕上出現那麼多戴面具的超級英雄,人們看了可能會有心理陰影」。《華盛頓郵報》則認為,一些中低成本獨立電影會由於製作方承擔不起因疫情上漲的製作費用而擱淺,「但對恐怖片製作者來說,疫情帶來的恐慌卻是難得的題材和氛圍」。
好萊塢之外,歐洲和亞洲也一直在培育和開發自家IP商業系列電影,法國最經典的漫改系列《高盧英雄傳說》今年就在籌拍最新一部續集《中央帝國》,雖然因疫情一度中斷,但近期恢復了選角工作。有韓國媒體則認為,觀眾未來可能會更關注那些在角度內容上與商業片完全不同的獨立電影,後者在後疫情時代可能會迎來爆發。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還會受歡迎嗎?
2020年世界電影市場格局發生巨大變動,中國以204億元人民幣(約合30億美元)的年度票房,超越北美的22.8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票房市場,並誕生全球票房冠軍《八佰》。據《好萊塢報導者》分析,中國電影市場去年12月的盈利水平就已經恢復到同期的92%,但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卻從2019年的29%暴跌至10%,上映量也從往年的40多部下降到18部。
好萊塢對此也分為兩派,樂觀者認為這只是疫情造成的暫時現象,很多好萊塢影片去年全球撤檔,自然沒能給中國市場提供足夠產品。僅存的幾部《信條》《花木蘭》在營銷、宣發上捉襟見肘,而今年這些大片重返銀幕後依然保持競爭力,好萊塢在技術和故事層面仍有優勢。
悲觀者則認為,這次疫情在文化層面徹底改變了中美市場的取向,中國消費者對美式流行文化的熱情降低,中國人和西方的價值觀不同,而中國迅速從疫情中恢復又增強本國人民的自豪和激情。在這種趨勢下,好萊塢電影未必會一如既往地在中國受歡迎,即便是美國最頂尖的電影公司,2021年在中國的票房收入也會不如過去。
「院網同步」
除了仍待觀察的中國市場,全世界電影產業還關注深陷危機的院線從業者。去年疫情造成大量影院關門歇業,中國也有半年票房零收入,北美地區的AMC、Cineworld等連鎖院線更是徘徊在破產邊緣。許多歐洲影院艱難重開後,又遭遇第二波疫情的衝擊,這種情況在2021年何時能夠好轉,恐怕要指望疫苗的後續效果。
在北美,暑期檔通常佔全年票房四成以上,去年票房狂跌98%,接近消失。今年十幾部好萊塢大片的檔期同樣與暑期檔重合,如果到春天疫情仍然沒有好轉,那這些影片有可能撤檔或轉為線上放映,只靠海外票房難以回本。
華納已經宣布今年17部影片「院網同步」,迪士尼也計劃把《匹諾曹》等部分新片直接免費上線Disney+。至於網飛、亞馬遜等純流媒體平臺,則在疫情期間趁機吸引大量用戶,培養他們「在家看電影」的習慣,即使手中暫時沒有IP資源,也能靠新鮮、免費的原創內容留住觀眾。畢竟今年連奧斯卡都承認這些在電視、手機和平板上播放的就是「真正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