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一般指水邊突出的巖石,也指江河中的石灘。湖南岳陽城陵磯、安徽馬鞍山采石磯和南京燕子磯因景色秀麗、人文景觀豐富而被譽為「長江三大名磯」。今天首先說說南京燕子磯。燕子磯是直瀆山探入長江的一塊巨大巖石,因其三面凌於水上,猶如燕子展翅而得名燕子磯。
燕子磯所在的長江下遊兩岸少山,像直瀆山這樣高度不到40米的小山也就成為了沿岸的制高點和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可以一定程度地俯瞰長江,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也大多喜歡登臨燕子磯吟風弄月、憑弔懷古,故而留下許多碑刻摩崖和逸聞傳說。
燕子磯上有一座六角重簷攢尖頂小亭,明晃晃的黃色琉璃瓦格外顯眼,這就是御碑亭。亭內所立石碑碑陽鐫刻的「燕子磯」楷體大字為乾隆帝御筆,御碑亭之名由此而得。史載,康熙帝、乾隆帝下江南時,多次登臨燕子磯,不僅為燕子磯題字,還留下好幾首御製詩。
這塊石壁上的七律《遊燕子磯》:「一峰飛插長江裡,其勢翩翩如燕子。我來四度亦四登,翠壁丹崖信如綺。地險山川雖有言,失手誠同衣帶水。凜乎馭朽磐石安,底須天塹徒恃此。」即是乾隆帝第四次登臨燕子磯時所寫。說心裡話,乾隆爺的御製詩真的很一般,杳無詩情,味同嚼蠟。
在燕子磯臨江懸崖處,立有一通石碑,上書「想一想死不得」,落款是陶行知。彼時,燕子磯峭壁臨水的特殊地勢,讓其成為一些心灰意冷、走投無路者的絕命之地,不少人在這裡縱身一跳,了卻殘生,給親人們留下無盡的傷痛。1927年,當時正在南京創辦「曉莊師範」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解到這一情況,遂發起在燕子磯立起警示勸誡碑,讓之後不少來此尋短見的人在最後一刻選擇了繼續面對生活。該碑原為木質,後來改為石刻。
燕子磯山體多屬礫巖,天長日久,風化嚴重,在山體上留下諸多孔洞,所謂的「酒樽石」就是一塊形似古代酒器爵的石頭。由於大詩人李白歷史上確實來過燕子磯,並曾留下過「吞江醉石」的題壁,故而後人將大詩人與這塊「酒樽石」扯上了關係,演繹出非常動人的傳說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多次登臨燕子磯,並曾留下戲謔之作《燕子磯》詩:「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鉤掛,稱我江山有幾多。
龔賢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他的這首《晚出燕子磯東下》:「江天忽無際,一舸在中流。遠岫已將沒,夕陽猶未收。自憐為客久,轉覺到家愁。別酒初醒處,蒼煙下白鷗。頗有畫意,是典型的詩中有畫。
厲鶚為清代著名詩人,浙西詞派中堅人物,詞作成就頗高。他的這首《歸舟江行望燕子磯》:「石勢渾如掠水飛,漁罾絕壁掛清暉。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以江上望燕子磯的角度描寫燕子磯,視角獨特。
在燕子磯的歷史上,並不總是清風明月。在1937年12月發生的日寇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有五萬多同胞被日寇殘忍地殺害在燕子磯岸灘上。從某種意義上說,燕子磯是南京大屠殺的見證者,它曾目睹了華夏歷史上最為悲慘的那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