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9月8日報導稱,7日美國軍方在本土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靶場測試了一種全新的榴彈炮炮彈,這種炮彈不再用於打擊地面或水面目標,而是用於攔截巡航飛彈。在當天的測試中,這種新式榴彈炮炮彈成功擊落一架用於模擬巡航飛彈的BQM-157型無人靶機。榴彈炮攔截巡航飛彈的測試獲得了初步成功。
使用火炮攔截巡航飛彈是一種基本的反導作戰模式,而炮彈攔截飛彈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小口徑速射炮,在單位時間內能夠發射足夠多的炮彈,從而在飛彈來襲的航線上形成彈幕,依靠彈幕攔截來襲飛彈。第二就是使用帶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炮彈,炮彈內部同樣是裝的鋼珠或者破片,引信則使用無線電引信,炮彈出膛後彈頭引信一旦接收到來襲飛彈的無線電信號,就會引爆炮彈,從而撒出鋼珠和炮彈破片,利用這些碎片同樣形成彈幕,摧毀來襲飛彈。
兩種反導方式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看都有成熟可靠的作戰裝備。其中前者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口徑加特林火炮,代表有俄羅斯的AK-630、美國的"密集陣"、我國的730、1130等多種小口徑速射炮,這種小口徑火炮通常使用20~30毫米口徑,並使用加特林結構的多管火炮設計,射速在每分鐘4000~10000發之間,其發射的彈丸可以有效形成彈幕,通常會被作為軍艦或者地面防空系統的最後一道防線。
至於使用近炸引信的反導火炮普遍口徑較大,目前主要有瑞士厄利空的35毫米高射炮、義大利奧拓·梅萊拉的雙40高射炮、76毫米速射炮等,我國海軍使用的PJ-26型76毫米速射炮也採用了這種攔截方式。無線電近炸引信是二戰時期由美國海軍發明,這種炮彈在彈頭裝有一個無線電收發裝置,一旦被發射出去後,彈頭就會不斷發出無線電波,這種無線電波遭遇到目標時會被反彈,而炮彈上的電波接收裝置一旦接收到無線電信號,這就意味著炮彈和目標之間的距離已經小於炮彈的殺傷半徑,因此無線電引信就會引爆炮彈,拋撒出大量的鋼珠和破片,從而摧毀目標。這種攔截方式被稱為"間接攔截方式",主要用於大口徑火炮,目前全球成熟的間接攔截火炮,只有義大利和中國各自的76毫米火炮。這主要是76毫米火炮口徑相對較小,因此射速略高,更適合快速反應的飛彈攔截作戰。
美軍最近開始測試的則是一種155毫米大口徑榴彈炮炮彈,不過其基本原理和76毫米炮彈相同,不過由於155毫米大口徑榴彈炮射程較慢,所以其攔截效果目前還有待觀察。美軍之所以開始研究用榴彈炮執行反導作戰任務,核心還是因為預算的匱乏。儘管美軍7000多億的預算幾乎佔了全球軍費的一半,但是由於美軍的攤子鋪的也大,特別是伊拉克、敘利亞和阿富汗三場"反恐戰爭"一直不斷消耗美軍的預算,所以在"沒有餘糧"的情況下,美軍也只能內部挖潛,從榴彈炮上尋找攔截巡航飛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