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錚主演《無人區》。
姚晨主演《控制》。
《金蟬脫殼》中斯瓦辛格和史泰龍聯袂。
《史達林格勒》海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電影出現了明確的聖誕檔。這個舶來品經由香港流傳到內地,被馮小剛等人發揚光大成為如今著名的「賀歲檔」,成為每年各家公司最重要作品的集中展示期。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開始,中國每年引進的分帳大片已經達到了34部。但不管去年還是今年,每年到11月底引進分帳片的名額就已經用光,票房最豐厚的12月,基本都屬於國產電影。
好萊塢發展出了聖誕檔,但進入中國的好萊塢電影卻在躲避聖誕檔?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以今年為例,除了未定檔期的《極速風流》和《雪國列車》,其他分帳大片都在此前上映。甚至出現了11月就有7部大片上映的現象。而在12月,則是絕對的國產電影的天下,而從去年和今年的態勢來看,越來越「慘烈」的賀歲檔國產片廝殺,應該就是好萊塢「退避」的主要原因。(南方日報記者 鄭照魁)
進口片:
好萊塢電影「扎堆」11月 7部大片混戰大多炮灰
事實上,從10月底開始,諸多大片扎堆上映的現象就已經開始了。翻開近期的影片排期,你會發現太多的異國痕跡。俄羅斯和美國合拍的《史達林格勒》、施瓦辛格復出之作《背水一戰》、施瓦辛格和史泰龍的《金蟬脫殼》、以吸血鬼為主人公的動畫電影《精靈旅社》……可以說,到11月下旬,幾乎每隔幾天就有一部分帳大片上映。在接下來的排期裡,還有目前北美票房連續3周冠軍的《地心引力》和奧斯卡影后詹尼佛·勞倫斯主演的《飢餓遊戲2》。11月份,好萊塢大片上映的密度甚至堪比北美本土。
由於11月並非傳統旺季,僅有一個近年來被人造出來的「光棍節檔」,所以這些大片們依然要和一些國產的中小成本電影來競爭。而且從目前來看,他們也的確不怎麼佔優勢。除了《金蟬脫殼》在上映的前幾天排片比率在30%以上之外,其他幾部最近上映的「國際製作」不論在排片還是在票房方面都不盡如人意。比如,《精靈旅社》上映首日的排片比例只有13.6%,而同日的《史達林格勒》也只有19.47%的比例。
排片率與票房數量基本上成正比。不過,縱觀近年全年,引進的分帳大片雖然達到了34部,但觀眾們對大片,尤其是美國的認可度基本可以說是在逐步降低。今年引進的34部分帳片中,美國電影有30部,佔比超過88%,加上美國與俄羅斯合拍的《史達林格勒》、美國與韓國合拍的《雪國列車》,基本上有好萊塢血統的佔了90%以上,唯一兩部非美國血統的電影,是法國喜劇《追蹤長尾豹馬修》和《私奔B計劃》。
在這些美國電影之中,票房最高的《環太平洋》票房為6.942億元;《被解放的姜戈》票房最低僅有1775萬元。而國產片,今年年初的《西遊降魔篇》已經達到了12億元,《致青春》也超過了《環太平洋》。加上12月可以預期的票房大爆炸,今年國產片票房與進口片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國產片:
中國電影「霸佔」12月 八部精品無縫對接
進口大片扎堆上映,12月的國產電影也面臨著同樣的擁擠狀況。雖然歷年來中國的12月賀歲檔都被認為是「史上最慘烈」,但沒有一年像今年這樣實力平均、類型豐富。
11月22日,吳彥祖和姚晨主演的《控制》拉開賀歲檔大幕。此後,從11月29日的《掃毒》到12月29日的《等風來》,八部水準接近的國產精品電影將這30天的蛋糕瓜分殆盡,就算有進口大片想要分一杯羹,他們也會發現,不論選擇何時上映,都會有至少兩部國產大片「正在熱映」。
從目前已經確定的檔期來看,12月基本上已經實現了「無縫覆蓋」。《掃毒》將重點覆蓋12月1至3日,在那之後,寧浩執導的《無人區》將在3日接棒。12月6日,則是鄧超、劉亦菲等人主演的《四大名捕2》。這4部電影將共同主宰12月上半月,而姚晨和劉德華主演的《風暴》也會在12月12日加入戰團,這5部電影基本可以在19日之前掀起第一輪票房風暴。
而到了最重要的聖誕節周期,則有12月19日的「賀歲片之父」馮小剛的《私人訂製》。作為目前中國票房總額最高的導演,馮小剛在這個目前最賺錢的檔期出現簡直就等於是「搶錢」。而在12月24日,成龍和劉燁主演的《警察故事2013》也會出現。再加上12月29日《失戀33天》導演滕華濤的新片《等風來》,如果不是實力特別突出的電影,再想擠進這個檔期基本屬於「找死」。
前瞻分析:
觀眾已有判斷力 國產電影應自信
不過,對於不少觀眾來說,其實這樣的「分類混戰」,並不是他們希望選擇的。而這種「扎堆上映」的現象,連國際媒體都已經關注到。美國《芝加哥太陽報》就指出,雖然很多美國電影11月扎堆在中國上映,對於中國觀眾看似一種幸運,但電影公司卻是頭疼的。最終能突圍的電影只會有一兩部,全軍覆沒也是有可能的。
而對於中國的電影產業研究者來說,造成「11月進口片扎堆,12月國產片肆虐」的現象雖然有著複雜的傳統背景,但也符合目前的市場狀況。但在未來,如果中國電影產業需要有更好的發展,與好萊塢電影的「混戰」則不可避免。有電影產業研究者就表示,同一檔期出現的電影種類越多,就越意味著這個檔期的成熟。但現在的狀況,進口片、國產片各自混戰,並不利於這個行業的整體提高:「就像你星期六先看了一場德甲,又看了一場英超,就算都打了個3比0,你怎麼比較兩支取勝球隊的水平?只有放在一個平臺上對戰才有結果。」電影《大鬧天宮》的宣傳負責人對記者說。在他看來,去年《泰囧》的全國最高票房足以證明它的實力,而今年《西遊·降魔篇》票房大勝同檔期的《霍比特人》,更是一個極好的說明。
本地金逸院線的謝總表示,其實中國觀眾,尤其是一線城市的觀眾早已消除了對好萊塢大片的迷信。「現在大家了解信息的渠道都很多,看了那麼多電影,對於好萊塢電影的水準也都有了一定的判斷。所以根本不是靠一個國外的名頭就能忽悠人進電影院觀看的。電影的品質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國產片都很難看,院線完全可以將11月底上映的那些電影延期,現在這樣,本身就已經證明了國產電影日益精良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