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眼中,趙雲的武力值那是妥妥的超一流,地位也跟關羽張飛一樣。但實際上,趙雲在蜀漢的地位相當低,低到當初劉備稱帝後,群臣上表的180人中都排不上趙雲。那麼,趙雲的地位為什麼這麼低呢?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公元219年,漢中爭奪戰,劉備打敗了曹操之後,成功晉級,當上了漢中王。之後,劉備開始封賞群臣,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四方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而最早跟隨劉備的趙雲卻仍然繼續擔任翊軍將軍。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被任命為中將軍,與關、張、馬、黃這四方將軍合稱為五虎將,但這並不符合史實。
趙雲的地位應該與許褚非常相似,都是負責保護主公的人物,雖然這種人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但也由於自身的局限性,領軍出徵的機會也少的可憐,那就更談不上立功升官了。當時的翊軍將軍只是一個「雜號將軍」,前、後、左、右才是重號將軍,這四方將軍可以入朝參政並開府理事,也稱為「中朝將軍」。
因為漢末黃巾起義及亂世的緣故,漢魏軍功卓著者甚多,而官職就顯得有些不夠用了。因此就在「將軍」的前面加上某個名號作為他的官職,不過這種名號並無固定,名號之間還沒有上下級的關係,所以這種將軍一般都是「雜號將軍」。除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四徵、四鎮、四安、四平之外的,都統稱為「雜號將軍」,而趙雲也在雜號系列。
趙雲之所以一直都是雜號將軍,最大的原因就是趙雲不是名門望族,還沒有自己的勢力,就他一人單兵作戰。而在我國古代,「門閥制度」的觀念非常嚴重。劉備在創業初期時,因為無人可用,並沒有過分講究門第。但隨著諸葛亮的到來,這套門閥制度又重新啟用了。在三國時代,蜀漢對門閥制度的要求和堅持是最明確的,所以趙雲也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眾臣上賀表,領銜的人是「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為什麼是馬超呢?因為「馬孟起世代公侯」,法正位列第二,諸葛亮排在第八位,而在這賀表裡,沒有趙雲的名字。
趙雲地位的不上升有政治鬥爭的原因。劉備平定益州後,想要封地給諸將,滿朝文武皆默然,只有趙雲勸諫應該還地於百姓,劉備聽從了趙雲的建議,蜀漢群臣的封賞因為趙雲的一句話就沒了。一句話,趙雲就把蜀漢的滿朝文武給得罪了。令外,不論是亂世還是和平年代,羽翼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那些門閥家族,不管多亂的世道他們也不怕,誰成為皇帝對他們來說影響都不是很大。在蜀漢政權裡,關張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侯,投奔劉備時又帶來了自己的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也有不少親信。只有趙雲單槍匹馬,連說話別人都聽不到,在朝中自然就毫無地位可言。
最重要的是,趙雲投靠劉備的時候,是劉備最艱難的時期,直到入主益州之前,劉備一直都處於寄人籬下的狀態,因此趙雲大多數時間都充當著警衛員的角色。而等到劉備勢力大的時候,大家又都習慣了趙雲保護劉備這一觀念,再加上蜀漢的將領越來越多,趙雲統兵的機會更少了。直到蜀漢後期,國內無將可用,諸葛亮才啟用趙雲。而那時候的趙雲,已經滿頭白髮了。
作為一個將領,統兵作戰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而經驗是需要實踐才能積累的。趙雲在一開始就定位到了侍衛長的角色,如果最初就定位統帥的位置,那麼他或許就不是雜號將軍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