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子星質量比太陽大,但半徑卻比地球小

2020-12-24 萬象經驗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中子星有多大?就恆星天體而言,這些極端、超緻密的坍塌恆星相當小。儘管它們的質量相當於一個全尺寸的恆星,但它們的大小經常被拿來與一個大中型城市的寬度相比。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中子星的直徑在19-27公裡之間。考慮到中子恆星的距離和特性,這實際上是相當精確的。但天文學家一直致力於將其縮小到更精確的測量範圍。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做到了這一點。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的成員們使用來自幾個不同的望遠鏡和天文臺的數據,將中子星的大小估計範圍縮小了兩倍。

「我們發現,典型的中子星,其質量約為太陽的1.4倍,其半徑約為11公裡。」研究小組組長巴德裡·克裡希南說,「我們的結果將半徑限制在10.4-11.9公裡之間。」也就是說,它的直徑在20.8-23.8公裡之間。

該團隊的研究對象相當著名:雙星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是由LIGO和Virgo在2017年探測到的。這個物體已經被多個望遠鏡研究過很多次了,包括費米衛星、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望遠鏡和天文臺。所有這些觀測結果為馬克斯·普朗克小組提供了大量數據。

研究人員說:「雙星合併是信息的金礦!中子星包含可觀測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質。通過測量這些物體的屬性,我們了解了在亞原子水平上支配物質的基本物理原理。」

中子星是在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並坍縮時形成的。恆星的最中心區域崩塌,將每一個質子和電子擠壓成一個中子。如果坍縮恆星的核心質量在1到3倍太陽質量之間,這些新產生的中子可以阻止坍縮,留下一顆中子星。質量更高的恆星將繼續坍縮成恆星質量的黑洞。

但坍縮成中子星會產生已知密度最大的可觀測天體——一個質量相當於太陽的天體被壓碎成一座城市的大小。一個方糖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的重量大約是1萬億公斤,大約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

研究小組使用了一個基於對亞原子粒子在中子星內部高密度下如何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的模型。既然其他恆星的大小可以變化很大,中子星的大小難道就不能變化嗎?首先,澄清一下,在這項研究中引用的半徑是一顆質量是太陽質量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

研究人員解釋道:「這是一個通常在文獻中使用的基準質量,因為幾乎所有在雙星中觀測到的中子星的質量都接近這個值。我們能夠使用GW170817來估算1.4倍太陽質量中子星的半徑,是因為我們預計幾乎所有的中子星都是由同樣的物質構成的。對於其他普通恆星來說,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取決於許多變量,比如恆星核心融合的元素。」

他接著說:「另一方面,中子星是如此緊密和緻密,以至於其中沒有真正分離的原子,整個恆星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單原子核,幾乎全部由緊密堆積在一起的中子組成。因此,你不能認為中子星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事實上,「元素」在這些密度下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定義元素的是它在組成原子中的質子數。」

由於所有的中子都是由同樣的物質構成的(由夸克構成,由膠子結合在一起),天文學家們期望在質量和半徑之間有一個適用於所有中子星的普遍映射。所以,當我們引用1.4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的可能大小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限制描述亞原子世界的可能物理定律。

他們的結果和過程也可以應用於其他天體的研究,比如脈衝星、磁星,甚至是引力波的發射方式。這些結果令人興奮,不僅因為我們已經能夠極大地改善中子星的半徑測量,還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扇窗口,讓我們了解中子星在合併雙星時的最終命運。

相關焦點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白矮星和地球比較科學家計算認為,當一顆質量約為太陽8到20倍的恆星最後就可能會變成中子星。恆星是怎樣變成中子星的呢?
  • 中子星引力極端,氫彈都炸不出一個泡,怎麼遇到黑洞就蔫了?
    實際上,中子星磁場達到地球磁場的數十萬億倍,中心溫度達到萬億度,能量輻射是太陽的100萬倍。正是由於強大的磁場和輻射源源不斷地發出,中子星才被人類所發現。但黑洞是中子星的上級天體,這個上級不是白當的。首先黑洞比中子星要大。現在科學界的普遍共識是,恆星死亡後的緻密核達到1.44倍太陽質量,就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這個臨界點叫錢德拉塞卡極限;當中子星質量達到約3個太陽質量時,就會繼續坍縮成一個黑洞。
  • 尼古拉特斯拉夢想的終極能量終於找到,過去40年地球被照射3次
    在過去40年內,至少有3次磁星爆發的伽瑪射線照射過地球,持續時間不到十分之一秒。第一次磁星伽瑪射線爆發在1973年被探測到,此類天體與中子星類似,直徑比曼哈頓島還小,但是輻射出的強射線可照耀半個星系,目前這種能量釋放已經基本摸清。
  • 太陽變成一顆彈珠大小落在地面上時,地球會發生什麼?
    小小的彈珠大家都玩過,那麼當它包含了整個太陽質量時地球還能承受嗎?會像《衛斯理》中找到的中子星物質落入地心還是會反過來將整個地球吞噬,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將太陽壓縮成彈珠大小會變成什麼天體?球坐標和史瓦西半徑其實史瓦西半徑的原理很簡單,即當天體的半徑坍縮到環繞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為光速時,就是史瓦西半徑,根據太陽直徑計算,太陽的史瓦西半徑大約為:R=2GM/C^2=2952.37175米也就是說,當太陽的質量保持不變
  • 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這些模擬模型比太陽的質量大39倍、20倍和18倍,揭示了超新星對爆炸的大質量恆星和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的新見解。 核心塌縮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爆炸性死亡,超新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之一,也是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
  • 太陽和月亮在地球上看起來差不多大,那太陽到底有多大?
    大家好這裡是陽焰如何更覓魚,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陽焰如何更覓魚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接下來我們就步入正題: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宇宙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星球,銀河系,等等。都是相輔相成的吧,大概也就除了黑洞吧!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嗎?那月球呢?它有比地球更大嗎?是地球更大還是月球更大呢?
  • 地球、太陽和月球都是圓的,是什麼力量把宇宙中的星球搓圓了?
    古人通常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雖然很早就有人提出地球是圓的,可是由於沒證據,基本上沒人相信。直到16世紀,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人們才相信大地是圓的,更準確來說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個球體。在宇宙中像地球這樣的球狀天體有很多,月亮是圓的,太陽也是圓的,太陽系列的其他七大行星也是圓的。像這種圓圓的球狀天體被統稱為星球。湯圓需要人用手搓才能搓成圓球狀,那麼是什麼力量把宇宙中的這些天體搓圓了呢?在宇宙中,一般只有質量較大的密實天體才是球狀的。月球是球狀的,它是地球的衛星,質量比地球小。可宇宙中並不是所有衛星都像月球這麼圓。
  • 地球上最強磁鐵能夠把血夜中的鐵給吸出來嗎?
    磁場強度的單位是高斯(Gs),1000高斯又等於1特斯拉(T),地球的磁場強度在0.25至0.24高斯之間。 所以,當你在做核磁共振檢查的時候,其實可以說是處於地球上最強大的磁場當中,但是即便是如此強的磁場,你的血液中的鐵原子仍然沒有被吸引。為什麼如此強的磁場也不會對人體中的鐵產生影響呢?
  • 盾牌座UY:宇宙中已知最大的恆星,其半徑是太陽半徑的1700倍
    根據我們已知的知識了解到,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單單它一個質量就佔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但是太陽系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面前,猶如滄海一粟,在他之外,還有無數個比太陽還得好幾十倍的恆星?它位於9500光年之外的一個緻密恆星廠的迴避去中這是一個被銀河系圓盤所遮蔽的空間區域,但是這個恆星又大又亮,即使它周圍繞著所有的恆星和太空塵埃,但在晴朗的夜晚,你仍然可以使用雙筒望遠鏡探測到它盾牌座UY,確實離我們非常遙遠,它是一顆變星,意味著只要它改變了光速,我們將很難精確地確定它的大小,這是因為恆星的大小是由它的絕對可見度來表示的,但是天文學家經過研究後估計盾牌座
  • 當太陽最終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被太陽吞噬?
    特別是目前距太陽平均約1.5億公裡的地球,其軌道距離將與太陽的質量損失成比例增加。但太陽的體積也會增大,如果它對一顆繞軌道運行的行星造成太大的阻力,那顆行星就會自轉進入太陽。我們應該考慮的一個大問題是,在這兩個相互競爭的過程中,哪一個將為每一個星球贏得勝利?最直接的計算方法是計算質量損失率、軌道外旋率和太陽半徑作為時間的函數,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
  • 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神奇之處: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我們知道,一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被稱為密度,可以說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根據這個概念,黑洞擁有恐怖的質量,其密度應該非常大才對,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兩倍,為什麼月球不能繞著太陽旋轉呢?
    比如,我們都熟知,太陽系中的行星都繞太陽運轉,是因為太陽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對於我們居住的地球,卻有一個衛星月亮,繞著地球轉動,為何不能繞著太陽轉動呢?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星體之間的引力一般和其質量相關,這樣算下來,太陽對月球的引力並不小,甚至大於地球對月球的引力,但為什麼月球還是如此情有獨鍾呢。
  • 地球和太陽有多遠,太陽爆炸多久能影響到地球?
    在太陽系裡,太陽是中心,八大行星排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是離太陽第三近的,地球是個橢圓形的球形天體,離太陽大約1.5億公裡,它的面積大概5億平方公裡,地球的平均半徑大約6300多公裡,周長大約40000多公裡。
  • 天狼星來到太陽系,會發生什麼,地球生物還有活命機會嗎?
    天狼星A是一顆藍矮星,質量是太陽的2.06倍,半徑為太陽的1.7倍,亮度約太陽的23~25倍;天狼星B是一顆白矮星,質量和太陽差不多,但半徑只有太陽的0.0084,和地球差不多大小,亮度只有太陽的0.056倍。
  • 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和更大的天體結構怎麼轉?
    所謂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都是由於月亮、地球、太陽之間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運動狀態。事實上,引力是相互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都告訴我們,引力大小是由於物體質量和它們之間的距離決定的,質量越大的物體,引力越大,相互之間距離越遠引力呈距離平方衰減。
  • 像山一樣大的原子—中子星解釋
    這些大質量恆星的核心部分會逐漸像洋蔥般分層,因為在越靠近星核中心的位置,越重的原子核將聚變形成。碳原子聚變成氖原子,遂聚變成氧,乃至矽。最終,將聚變成鐵原子,而鐵原子不能進一步聚變反應。當核聚變反應停止,輻射壓力迅速下降,而這恆星便不再處於平衡狀態了。如果它的核心質量超過約1.4個太陽質量,災難性的坍縮將會發生。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為啥月球沒被太陽拖走?
    如果有人問起,為啥月球沒被太陽拖走,可能有不少人都會說:「這還不簡單,月球離地球這麼近,地球對月球的引力肯定比太陽大呀。」但假如你去計算一下,就會發現事情不是這樣。可以看到,L1,L2是太陽與地球的引力的一種平衡點,位於這兩個點上的小天體的公轉剛好可以與地球同步,也就是說,在這兩個點上,地球的引力剛好可以讓小天體不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