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韓國SM娛樂有限公司於2012年4月8日正式推出的12人男子流行演唱團體EXO頻頻登上熱搜,原因是其成員金鐘大(Chen)結婚消息公開,粉絲內心久久無法平靜——自己的偶像竟然隱瞞戀情這麼久,並且直接公布結婚消息——這著實令粉絲無法一下子接受。
但這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也不禁讓人思考起這事情的本質。那就是,「韓流」。
根據百度百科得知:「韓流」一詞源於圍棋,後用以指代韓國文化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廣義的韓流包括韓國服飾、飲食等等;狹義的韓流則通常指韓國電視劇、電影、音樂等娛樂事物的地區性影響。「韓流」一詞最早由中國媒體提出,後被韓國媒體及學術界廣泛使用,用以指代本國文化產業的輸出。韓流現象在亞洲許多國家普遍存在,在亞洲以外的地區亦逐漸發展。
研究「韓流」現象和中國文化多年的韓國外國語大學林大根教授,也曾表示,「中國文化是韓國文化的『水庫』」。他曾在一次講座上說,「韓流」不僅增強了韓國文化軟實力,提高了韓國國際形象,也為韓國帶來了巨大的文化產值和經濟收益。
以家喻戶曉的《大長今》為例,播出10年來,《大長今》陸續登上90多個國家的電視螢屏,成為韓劇走向世界的標誌性作品,為「韓流」風靡全球做出了突出貢獻。由《大長今》製作方韓國MBC電視臺舉辦的「2013文化內容產業論壇」透露,《大長今》播出10年,僅在出口和廣告上就獲得380億韓元(約合2億元人民幣)的收益,衍生效益高達1200億韓元。由此可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著實重要!這當然也是現中國努力的方向之一。
那麼「韓流」為何會在中國有如此盛況,究其原因有以下內容(僅點明部分原因):
1、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有著很多歷史上的相同之處,兩國都在東亞文化圈內,有著儒家的文化傳統,這也是的韓國文化相比歐美西方文化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接受。
2、韓國政府的文化發展政策的高度支持。韓國政府一向重視發展本國的民族文化,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與本土文化的輸出,韓流文化的興起之後,在韓國的許多名牌大學開設了韓流文化研究的研究生專業,用於發展輸出韓國文化。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比如《大長今》能在全球贏得高收視率,因為它體現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認同,各地觀眾能產生「共鳴」,因為「韓流」並不是單一的韓國文化,而是多方文化的融合品,對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具有「文化普適性」。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韓流」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吧!韓國百變天后李貞賢是把韓流引入中國第一人,並引起轟動。至今為止,還難忘她的小指麥和扇子舞。
韓流始祖李貞賢
隨著韓國歌手在中國舞臺的出現,「HOT」、「高耀太」等韓國流行組合歌手的名字在中國傳播開來,引起了一些青少年對韓國影視明星和歌手的興趣和關注,形成了一股韓國流行歌曲、電視劇以及明星的「熱潮」。「韓流」滾滾,其內容也在不斷擴大,日趨多樣。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韓國電視劇、電影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隨著《藍色生死戀》、《冬日戀歌》、《大長今》等劇集在亞洲範圍內熱播並成功掀起韓流熱潮,許多韓國一線演員成為「韓流明星」。
裴勇俊、宋承憲、宋慧喬、全智賢等均為最早一批人們耳熟能詳的韓國演員,隨著《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花樣男子》、《秘密花園》等的熱播,又有李準基、李敏鎬、金賢重、張根碩、李鍾碩等深受年輕觀眾追捧。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韓國電視劇、電影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隨著《藍色生死戀》、《冬日戀歌》、《大長今》等劇集在亞洲範圍內熱播並成功掀起韓流熱潮,許多韓國一線演員成為「韓流明星」。裴勇俊、宋承憲、宋慧喬、全智賢等均為最早一批人們耳熟能詳的韓國演員,隨著《我的女孩》、《原來是美男》、《花樣男子》、《秘密花園》等的熱播,又有玄彬、李準基、李敏鎬、張根碩、李鍾碩等深受年輕觀眾追捧。
《江南style》、《sorry sorry》、《nobody》、《Gee》、《可愛頌》、《NONONO》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神曲」,從而可知韓國歌曲的影響力。
韓流在內地盛行,到達了一定的頂端之後,由於物極必反,也慢慢出現了衰退現象。內地演員、導演張國立曾經猛烈批評韓流使中國大陸演藝界受到打擊,並建議政府以強硬手段擊退韓流。另外,由於端午節事件、高句麗歷史爭端、韓國古裝劇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描寫、2002年世界盃等各種原因,民間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韓流極度厭惡和蔑視,內地很多論壇內反韓流情緒高漲。
中國影視劇、綜藝節目當下被大眾詬病毫無原創力、都是「拿來主義」。但是,林大根教授曾坦言,韓國文化也是模仿出來的,中國文化現在正處在學習、模仿歐美韓國影視劇綜藝節目的階段,過了這個階段,中國大眾文化勢必會像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樣,有一個突破式的發展。我們可以期待中國文化迎來屬於它的盛世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