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cket List 》中文名為《意願清單》,列為top250觀影list裡,豆瓣評分8.6分,深感給低了,我給9.6分。
片頭的獨白,深邃又冷靜。整個片子的基調樸素,無任何懸念,卻漸入佳境,讓我一會兒笑,一會兒卻哭。
摩根佛裡曼獨白說:「有人在1000個人中間做過一個調查,問你是不是願意提前知道你準確的死亡時間,答案裡面96%的人選擇不願意。」
他以為自己就是那剩下的4%,其實他不是,一晃眼45年過去了,等待他的是醫院冰冷的通知單。
這個老汽車修理技師,將三個子女培養成才,但代價是犧牲了年輕時要做歷史教授的夢想。
億萬富翁科爾被檢查出癌症,本欲入住單人病房的他在輿論壓力下只得與另一位病人——老卡特同處一室。
生命的期限不超過1年,兩個瀕臨死亡的老人調皮又豁然開朗的在病床上擬下的遺願清單:
「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香港泡吧;巴黎吃早餐;開一次野馬跑車;大笑到流出眼淚;跳傘;刺一個紋身;親吻最美麗的女孩;親眼目睹奇蹟…」
兩個老頭用盡所有力氣去全世界旅遊,用剩餘不多的時間,燃燒他們的整個生命。
結尾處,助手把他們的骨灰埋在裡喜馬拉雅山,並且划去了「親眼目睹奇蹟」那一項,不留遺憾的,圓滿道別。
小時候,我就思考過「死亡」這個話題,也發過很深的思考。只不過在傳統家庭,一旦出現一個「死」字,卻要說「呸呸呸一併帶過,禁忌且神秘,可我總是關不住的好奇。
王小波說,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帶走的人的體驗。
這些美麗的詮釋都在述說這件全世界最公平的事情,每個人的終點都是死亡,人活著就是為了在某一天死去。
死亡真的那麼可怕嗎,抑或是對於未知的恐懼總是在放大害怕?人類好聰明的,醫學,哲學,文學,藝術去麻醉和緩和焦慮。
人總是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拖延自己本來最應該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卻後悔自己長期以來做的都是不重要。
所以時間的有限,凡人的局限,不能給生命留遺憾。
當我開始改變,我真正的回歸到了一件件具體而又微小的事情:
1.閱讀
「看書財務自由」,三歲開始鋪天蓋地的《娃娃畫報》,一旦看書看進去了,安安靜靜無人打擾,簡直入無人之境。
閱讀彷佛成了我最安全的治癒和學習方式,包括寫作堅持至今,一方面,讀書的快樂和全身心的投入感覺無與倫比;
其次和自己獨處的快樂,有種暗暗的竊喜,誠然這些並不能立竿見影帶來任何金錢好處,但這「無為」的愛好讓我飽滿豐富;
好的文字就是作者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精髓和提煉,閱讀是與經典打交道和吸收最快的方式,是最值得投資的一項事情;另外,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能力,再用知識和親身閱歷去體會人生更深厚的沉澱。
2.不死的欲望
最近因為工作上的事情,不認可的事情不想為他去加班,特麼的確很上頭,我也是有脾氣的哇,有2個夜晚是失眠了,感覺每次都是實打實的暴擊。我想這契機藉機提醒我可以反思了。
打工往上到一定層級,就需要各種短板的彌補,如領導力/協調能量/語言輸出能力/感染力/戰略/體力/方法等等等,最後=人精;而創業,是否是花大力氣放大個體差異優勢,將長板變長,互補優勢,如今開公司和以往創業有太多進步,框架性思維強了,初始便是公司化運作,而不是家庭小作坊。
成就感的獲取不在於年齡,每個人階段不同,起步不在於年齡,但是這一步一定要起。審視完後,是要補,要學,求上進。處女座真的會把自己往死裡虐的,一旦決定的事情,打碎牙也會堅持到底。
很多時候,人就是要逼自己一下,不然根本不知道成長空間有多大,我想每個人都有過至暗時刻吧,那些時刻猶如萬丈迷津,他人愛莫能助,唯有自度。
熬過去,經驗值上升,繼續闖關下一場;熬不過去,很容易攢下的即得果實,被掠奪乾淨。
3 向死而生,向生而死。
一生的時間並不長,100年也不過是3萬6千5百天。我們堅韌不夠,耐心不夠,忠誠不夠,勤勞不夠,善良不夠,慈悲不夠,眼光不夠,格局不夠,智慧不夠,謹慎不夠,勇氣不夠,謙卑不夠,一身的漏洞。
時光之水在滲漏,但是只要每天能接住一顆水,日積月累,可成巨浪,這巨浪奔流,瓦解恐懼,吞噬悲痛,用時間治癒一切,也唯有握住當下的時間,才能見到未來。
才不怕死,那就從終點倒著活,珍惜時間,向死而生
凡人知道生也有涯,從此願意冒險此生~
祝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