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向你自己證明你自己,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你自己@瑾瑜與我
《貓的報恩》嚴格來說,並不是宮崎駿親自操刀的作品,但作為同為吉卜力出品的影片,還是帶有了宮崎駿老師一貫的崇尚善良的影子。
影片的誕生是因為有一個主題樂園找上宮崎駿所屬的「吉卜力工作室」,想製作一部關於「貓」的主題短片,於是宮崎駿就有了把《側耳傾聽》中的貓男爵放進去的構想。
在一個放學的傍晚,高中生小春在路邊救下一隻小貓,從此開始了一個名為「報恩」的故事。在我看來,影片並不僅僅是在講真正字面意義上的報恩,還有更深層次的關於人性,關於善良和感恩的故事。
這篇文章我將從三個層面解讀一下「報恩」的含義,在第二部分,結合影片談談我對「應不應該有一顆善良助人的心」的理解。
從三個層面解讀「報恩」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以自我為中心的不懷好意的貓王,假借報恩名義以滿足一己私慾
女主小春因為不顧危險救了一隻橫穿馬路的貓,於是,「報恩」的故事就開始了。小春一開始救下貓王子,是出於善良的本能,她沒想到日後還能有這麼一出「報恩」的鬧劇。
在貓的世界裡,可能覺得老鼠,貓薄荷等就是最好的禮物,於是不假思索的就給小春送去了很多包裝好的老鼠。
後來貓王又以小春不喜歡這些禮物為由,強行讓小春做自己兒媳婦,並且也不和兒子商量就把小春變成了貓。
當小春明確表示不喜歡王子時,貓王的醜惡嘴臉就露出來了:你不喜歡做貓王妃,就做壓寨夫人吧。
看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國王一開始就有著不懷好意的目的,但卻假借報恩的名義,把小春帶進貓王國,就是想把小春佔為己有。
第二層含義:貓侍女小雪為了報答當年小春的救命之恩
小春小時候在路邊偶遇了飢餓的小白貓小雪,並把自己的小魚餅乾給了小雪吃,因此救了它一命。
小雪將恩情一直記在心裡,在貓國承諾晚上來接小春後,讓她去貓咪事務所找貓男爵,商量解決辦法。在貓國裡,也盡力幫助小春逃出高塔。
這一層面的報恩意義才是真正字面意義上的報恩,而且作為一個穿插的劇情,一開始並沒有在意,沒想到卻是重要的伏筆。
第三層含義:文章的主旨所在,不計緣由,發自內心的幫助別人的報恩
小春在馬路上冒著生命危險,還斷了自己的網球拍救下了貓王子月牙,本是出於善心,並沒有想要回報。小時候把自己喜愛的魚餅乾給了飢餓的小雪,也並沒有想要回報。
男爵,烏鴉和胖胖幫助素昧平生的小春,純粹是自身責任感的驅使,也並沒有想要所謂的回報。
《貓的報恩》名為報恩,實際上還是揭示了人性善良這一核心觀點。在宮崎駿有參與的一系列電影之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電影的主角都是女孩子。譬如小春,是未諳世事的小女孩,不受塵世汙染的存在,自然的成長起來。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就是人性本善。
在他營造的世界中,純真=善良,中間雖然有惡,但惡是難以戰勝純潔和善良的。就像小春雖然在貓王的威嚴下,不得不穿上漂亮的衣服,像貓一樣長出耳朵和爪子,像天一樣高的高塔看似很難走出去。但只要堅持自己的純真,善良終究會戰勝邪惡。
一方面告訴我們人性中的自私貪婪會造成什麼惡果,一方面又告訴我們保持純潔善良終將會了結世間一切汙穢。
結合《貓的報恩》,談談我對「應不應該永遠保持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的理解
應不應該永遠保持一顆善良感恩的心?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是肯定的回答。不僅我們自己需要一顆善良和感恩的心來慰藉自己,整個社會群體也需要善良和感恩的加持來變得更加的可親可貴。
一,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要隨波逐流
著名心理學著作《路西法效應》中有一句話:「每個人都期望別人做點什麼,可是當沒人做什麼的時候,人們就覺得本來什麼也不用做。」
現在的老人在街上摔倒,我們很多人已經不敢去扶了。一是害怕社會輿論,二是害怕被訛。用「路西法效應」來解釋說,就是本來我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但因為可能付出的代價太大,所以,現在「扶摔倒的老人」反倒成了一個調侃的話題。當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去扶老人的時候,在人們的認知裡,可能樂於助人這件事本來就不應該做。
當我們善良的心主導我們的手,去做善事的時候,卻被反咬一口。可想而知,不僅主動做善事的人會寒心,知道的人也從此不敢再有善心。
就像小春一樣,本是善意,救了一隻貓。沒想到卻差點變成貓,永遠不能回到自己的世界。對於小春來說,可能有點恩將仇報的意思。但小雪的報恩,貓男爵和胖胖不計回報的幫助,還是讓小春的心重新暖了起來。
人是社會群體性動物,從眾心理是人的本能,渴望被社會大多數群體接受的力量會讓一些人甘願做隨波逐流的事情,只求被接納。然而,有時候,我們也可能會為了服從大多數人認可的規則時,而做出損害整體利益的行為。當有人特立獨行,不符合社會常規認識,顛覆了人們認知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這個人很難以融入整個社會群體。
因此,我們最重要的是能夠判斷什麼時候該服從,什麼時候該堅持自己的主見。
湖北的疫情告一段落了之後,很多人上街已經開始不戴口罩了。而不戴口罩的原因是:因為很多人都不戴了,而不是疫情已經完全結束不需要戴了。
保持善良這件事也是同理,也許會有很多人說:善良有什麼用,又得不到回報?也可能會有人說:裝什麼好人,別人需要你的幫助嗎?
我們需要有一顆善良和感恩的心,不是為了想要別人的回報,也不是為了大眾的認可。而是,一顆時常保持善良和感恩的心能夠帶給自己永久的幸福感。
小春救貓後經歷的一切可能並不那麼愉快,但她在這過程中遇到的貓男爵和胖胖,還有烏鴉都是那麼可愛。
儘管沒人感激過你的善良,但你依然要做一個善良的人。選擇做什麼樣的人,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二,你的善良,要有稜角
儘管我們一再教育孩子:生而為人,應當善良。但更重要的是,善良,也需要有稜角。
大衣哥朱之文,成名之後,給村裡修路,村民找他借錢他也從不提還錢,讓村民隨意拍攝他的視頻以此來賺錢。他做的這一切沒有要求回報,但村民回饋給他的從來都是嘲諷,謾罵,用腳踹他家的門,隨意拿他家的東西。
最近,大衣哥還準備在直播平臺幫鄉親們賣土特產,可以想像,以村民的素質,他做的一切並不會得到感恩和回報。
《士兵突擊》中有一句話:「善良在面對邪惡的時候,總是善良先受傷,善良的人忘記了他全身的武器,而惡人卻不會忘記他們僅有的一把改錐。」
善良的小春,在遇到貓國強勢的送老鼠,貓薄荷禮物時,沒有強硬的拒絕。在進入貓國後,也因為善良的想要打個招呼再走,而被困貓國。
你的善良需要一些鋒芒,不需要多麼鋒利,也不需要多麼剛強,能剛好可以保護好自己便是最好。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一書中寫道:「當我們決定順從別人時,實質上存在一種心理暗示:我們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正是這種心理暗示,使我們有時願意把無原則的寬容當做胸懷,所以不懂拒絕。
三,學會感恩,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作為積極心理學中積極人格特質之一的「感恩」,與人們的幸福感有著密切的聯繫。學會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
電影的最後,小春開始早起,為家人做早飯,並對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學會感恩生活從用心和認真的體會我們「已擁有的」開始。 「未得到的」也許有一天終會變成「已擁有的」,而若不懂得感恩和珍惜,「已擁有的」終有一天會變成「已失去的」。
對自己擁有以外的東西,可能會很羨慕,比如帥氣的男朋友,精緻的外表,好的身材。就像小春會羨慕貓國的生活一樣,但那對於現階段的我們來說,太虛無縹緲了。也許有一天就會像泡沫一樣,無聲的破滅了。
重慶77歲的李大爺乘坐公交時,同車學生李琳主動給他讓了座。本是一件不求回報的小事,但李大爺懂得感恩。事後輾轉找到李琳所在的學校,為她送去了10000元的助學款。
對於李琳來說,可能就是坐車的時候少坐了幾站路,和平時並沒有什麼不同。事了轉身去,從此成路人。但正因為有著善良的心,所以成了一段佳話。
古鐵雷斯曾說:「凡真心助人者,最後沒有不幫到自己的。」
感恩之所以會增加幸福感,是因為我們是在用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出色固然讓人歡喜,但平凡也顯可貴。即使現在的自己並不是自己想像的樣子,但時間的長河,會在你的慢慢自律中,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結語:
可能這個社會會有冷漠的事讓我們的心越來越堅硬,可能會有很多恩將仇報的事讓我們越來越寒心。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擁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會讓我們越來越幸福。正如宮崎駿王國展現給我們的那樣:純真善良,永遠是我們行走在這個世界上最溫暖的品質。
學會有稜角的善良和感恩,我們要承認生活的不公平,磨難和痛苦,同時我們也需要主動去欣賞和發現生活中好的事物。
我是@瑾瑜與我,左手帶娃,右手寫作,專注情感與育兒。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交流。
假如你在路上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你會不計回報的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