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當你敲擊電腦鍵盤打字的時候,你是否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在鍵盤上,英文26個字母要這樣排列,以至於讓所有初學者在記憶時都要費半天工夫呢?
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鍵盤布局方式,因為其從左上角數起的頭幾個字母是「Q、W、E、R、T、Y」而被通稱為「QWERTY鍵盤」。1878年7月24日,第一臺採用這種鍵盤布局方式的商用打字機由美國的雷明頓公司出產並投放市場。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種鍵盤布局方式之所以能在當時各種鍵盤布局方式中存活下來,原因並不是它有多好用,而恰恰是因為它難用。
1714年,義大利人發明了第一款打字機,此後的一百多年中,不斷有人嘗試優化打字機,讓它變得更加實用。但早期打字機遇到的一個通病是:作為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如果使用者打字速度過快,兩個高頻字母之間又挨得太近,就會經常出現它們的連動杆攪在一起的卡鍵問題。此時,打字員不得不停下來修理卡鍵,其所耗費的時間遠比打字速度快所省下的時間要多得多,所以,在早期的鍵盤設計中,讓打字員的速度更快不是追求,讓他們慢下來反而是目標。
這一目標最終被「鍵盤之父」、美國人克裡斯託夫·拉森·肖爾斯辦到了。
他的思路是,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以最大限度拖長重複敲擊同一區域按鍵的時間間隔以避免卡鍵。按照這一想法,他在1868年設計出了第一款「QWERTY鍵盤」,又經過幾年的改進,最終才將其推出。
但「QWERTY鍵盤」的穩定性雖然有了,布局效率卻真的不高,比如大多數人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進行英文寫作時,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人最不靈活的指頭,卻要頻頻使用它們,而人類相對靈活的食指和中指,在打字中卻只負擔了30%左右的工作。
所以,不少打字員在使用過這種鍵盤後抱怨用它打字極累,但有什麼辦法呢?這種鍵盤布局是當時市面上穩定性最高的布局方式,打字雖然累人,也比動輒要停下來修機器好吧?於是大家就忍了。
而人的適應性是很高的,1888年,美國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打字錦標賽」,一個名叫馬加林的法庭速記員展示了他發明的基於「QWERTY鍵盤」的盲打技術,因為這套盲打技術指法分工明確,打得又快又準,他毫無懸念地奪得了比賽冠軍。賽後,馬加林開始開班教人學盲打,而這套技術我們今天也很熟悉——每個人剛接觸電腦時一定要學的鍵盤指法就源於此。
隨著技術的改進,一些發明家開始試圖設計更合理的鍵盤布局,比如1936年,美國華盛頓有一位名叫德沃拉克的發明家就設計了一套「德沃拉克鍵盤」,據說這套鍵盤布局能將熟練打字員的打字速度提高約三分之一,而學習時間卻只有「QWERTY鍵盤」的一半。德沃拉克認為自己搞出了跨時代的發明,這項發明很快將替代老舊的鍵盤設計。
但不幸的是,他的發明很快銷聲匿跡,我們今天甚至都難以找到他所設計的鍵盤布局究竟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在「QWERTY鍵盤」已經廣泛普及之後,再推動一款新的鍵盤布局是要付出相當大的成本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打字員為了追求更高效率,在學習了「德沃拉克鍵盤」後,他就必須要求其所在的公司為其配備這種特殊的鍵盤,但會有這樣好心的公司嗎?他肯定拿不準。同理,公司在革新技術時也會心裡打鼓:如果我們單獨訂購了大量「德沃拉克鍵盤」,能不能招到足夠多的能熟練使用這種鍵盤的打字員?這種打字員會不會漫天要價?而生產廠商在投產這種打字機時更拿不準——這種新打字機,會不會有市場?
鍵盤布局改革的成本和風險實在太大了,而收益卻有限,沒人願意負擔這種成本和風險。於是,「QWERTY鍵盤」作為一種有缺陷的設計就這樣一直被沿用了下來,直到今天。
用戶的習慣是商業競爭中必須搶佔的制高點,當一種產品在市場上已經鋪開、讓大多數人都習慣之後,競爭者即便有更好的點子、更優秀的設計,也很難再對其完成替代了,這種故事在今天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依然在不時發生。比如QQ、微信火了之後,很多公司曾試圖推出自己獨到的社交軟體與其競爭;今日頭條刷屏之後,類似的新聞APP也試圖完成改朝換代;抖音、快手掀起短視頻革命之後,短視頻APP又成為一種風潮……這都是在重複德沃拉克當年的思路,設想也許很美好,但想成功卻難上加難。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