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同我國隔海相望,在近代歷史上也曾有過相似的經歷。
1853年佩裡叩關,被西方鐵甲艦折服的日本精英們,開始了全面西化的道路,脫亞入歐成為當時的口號,而日本也順利躋身到列強的行列。
實力的膨脹帶來的是野心的增長,四處侵略擴張,使得二戰後期整個日本被美國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
但這個國家又憑藉著美國的放縱和韓戰以及冷戰的機遇重新煥發經濟活力,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將自己的工業產品打上高端的烙印。
雖然20世紀到21世紀之間,日本失落了整整20年,但日本製造卻在質量上站穩了腳步。
不過有這樣一個消息:日本海上自衛隊一年退役一艘潛艇,而這似乎在宣告著標榜質量的日本製造就是樣子貨?
在軍隊的武器裝備裡,有兩種武器需要非常高的質量標準!一個是飛機,另一個是潛艇。飛機因為在天上飛,出現質量問題很可能機毀人亡,而潛艇是在大洋深處遊弋,質量不過關直接就是艇毀人亡。
高質量的標準使得潛艇的造價都非常之高,因此潛艇的服役年限會被儘可能地延長,一般都在30年以上。除非出現重大的安全事故,像印度的核潛艇一樣,由於艇員疏忽忘關艙門差點導致整個潛艇沉沒,之後趴在船廠一年。
但印度的核潛艇即使是內部儀器大量進水,在維修後也還是能繼續使用,日本的工業製造神話雖然近幾年屢屢被戳破但總不至於連印度也不如吧!
而事實上,這不得不提到所謂的提前退休計劃。
二戰的日本是戰敗國,因此其軍力發展一直受到限制。在1977年,日本國會通過的防衛大綱就規定日本海上自衛隊只能保留16艘潛艇的體制,雖然2011年頒布的新的防衛大綱規定日本潛艇總數可以達到22艘。
16艘的潛艇總數放在世界範圍內都不算少,但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極度重視海軍發展且野心勃勃的國家來說不夠看。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一共研製並服役了9級52艘潛艇,但目前在役的潛艇只有17艘。這樣子算的話在最近幾十年,日本就是平均一年服役一艘潛艇,退役一艘潛艇。
而這樣做背後的日本自衛隊的考慮很明顯。
第一,避開規定,隱藏軍事實力
日本海上自衛隊退役的這些潛艇並不是拆掉報廢,而是在做了防水處理後完好地保存下來。也就是說雖然目前日本現役的17艘潛艇,但實際上具備戰力的潛艇數量超過40艘。作為冷戰中的另一極前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現役的潛艇數量也不過就36艘,雖然日本是常規動力潛艇,但數量優勢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質量差距。就這樣,在不違反日本憲法的情況下,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世界前列的水下力量。
第二,技術更新,養活人才和公司
我們國家的裝備研製步驟大概是這樣的,服役一批,研製一批,預研一批,而這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裝備研製道路。但日本因為受到種種限制,武器裝備的服役數量受到嚴重限制,也就使得從事軍火研製的公司無法獲得利潤繼續發展,再加上美國不斷撬牆角,所以日本軍工企業內人才流失非常嚴重。而為了留住這些人才日本政府只好進行別樣的補貼,通過不斷更新使得軍工企業能夠拿到足夠的訂單同時,也讓這些企業能夠有資金進行研發,掌握最新的技術。
結語
日本這個國家發展到如今,失落的二十年讓無數日本年輕人成為了宅男,宅女,失去了對未來的朝氣。
但過去那種歇斯底裡的武士其實並沒有完全消逝,在日本社會還存留了一部分精英在驅動這個國家,雖然美國人寫了一本《菊與刀》就以為對日本這個民族有了了解,但實際上,對待這個民族始終要留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