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門的禪宗中,「覺照」是個很重要的詞,這個詞在《壇經》裡被六祖慧能大師反覆地提及和強調。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覺」是說覺察、覺知,能夠覺察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照」是照顧,這個詞連起來就是說,不僅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也能夠主宰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就是說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該有的、不該做的事情,連念頭都可以不生起。
上上等根基的人,他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能夠主宰自己的起心動念;次一點的,他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但他沒法主宰,明知這是不應該做的事情,比如玩遊戲、刷抖音,但還是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於是就需要外部的約束;下一點根基的,他連自己的起心動念都沒法覺知。
像我們普通人,通常都是第二種,也就是次一點根基的。要想做到「照」,就需要下一點死功夫。
我時常在想,為何當閒下來時人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當處於困境時,才悔不當初?那時候,哪怕是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庇佑,也無濟於事了,當初閒下來時,何以滿腦子都是娛樂,卻對菩薩視而不見?
後來我漸漸想明白了,人有一種心,叫「及時享樂,安於當下」,這種心是「惰心」。用曾國藩的解釋,什麼都不作為懶,總做無謂的事情為惰,人之敗,離不得一個惰字。懶惰在佛法裡稱為懈怠,《菩薩本行經》載:懈怠為眾行之累,居家而懈怠者,則衣食匱乏、產業不舉,出家而懈怠者,則不能出離生死。這種「惰心」是現代人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氣毛病。之所以會生出這種心,是因為沒有對因果生起畏懼心,因為沒有認識到「無常」。
因為沒有認識到「無常」,也就不知生與死。想想,那些地獄中的眾生,無窮無盡看不到希望的痛苦,那該是多麼悔不當初,可是到了那個時候再怎麼後悔又有何用呢?如果我們能提前知道未來會遭遇的苦難,是否今日會重頭開始改變?
我相信,只要任何人能知道未來會遭遇某種苦難,定然會在苦難生出前想盡辦法去改變它。這個苦難,每個人都會遭遇,因為無常。
因此,當我認識到無常時,當下的事情,該做的,無論多累,我都要把它去完成,不該做的,無論我心中有怎樣的癮,我都會控制自己不去做,直到這個不該有的念頭再不生起。
如果人,能做到這一步,那麼他也就做到覺照了,能隨時覺知到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能控制自己的每一個行為。當一個人能持久,直到生命終了都能一直如此,必然佛果可期。
就如孔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
做世間任何事情、任何行業都是如此,當能持續做到這一步時,又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最後,就用虛雲大師的話作為結尾吧: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