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至20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在全國各地的院屬科研院所同時拉開帷幕。這是一次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動,也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作為立足全院、面向全國提供科技創新支撐的圖書情報機構積極參與了科學日活動,緊扣「科普」與「閱讀」使命,開展了10餘場以「科學之春」為主題的科學講座、科普書展、科技展覽、互動體驗等的公眾科學日活動,旨在引導廣大青少年、家長和社會公眾思考科學、閱讀經典。
「科學之春」主題活動分為「春之希望」、「春之暢想」、「正當春時」和「春之回望」四個部分。
「春之希望」寓意青少年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春天的蓬勃朝氣,是未來的希望。「春之希望」針對青少年及其家長,開展科普閱讀、科學講座活動,助力青少年在春天閱讀書籍、收穫知識、播種希望。5月19日上午,中國南水北調報編輯部主任張存有導讀了《李小睿和水仙子·南水奇遊記》,為100餘位青少年及家長講解了南水北調工程的概況和許多非常有趣的小知識、小細節,高潮迭起的演講和互動環節激發了青少年的強烈興趣和高漲情緒。颶風社資深童書編輯喻寒菊與近100位青少年及家長共讀日本人氣兒童文學作品《黑貓魯道夫》,《黑貓魯道夫》以貓的視角講述了精彩的流浪貓傳奇,詮釋成長的意義和友誼的珍貴。5月20日上午,全國優秀少兒報刊《小讀者》主編劉納新面向家長講解了如何幫助孩子閱讀大部頭經典童書,從而幫助孩子更耐心、高效地閱讀經典、汲取智慧。
「春之暢想」源於春天給予人們萬物復甦、令人遐想的魅力和擁抱自然、探索世界的勇氣。「春之暢想」針對青少年及其他廣大社會公眾開展「連萬物、接地氣」的科學閱讀與科學探索活動。5月19日下午,《科學世界》雜誌副主編史軍導讀「一粒種子的旅程」植物系列圖書《向日葵》、《牽牛花》和《蒲公英》,帶領青少年觀察植物生長的軌跡,探索世間萬物的奧秘。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張羲以場景描繪的形式和青少年一起「書眼看世界」,帶上好奇心和想像力去探索自然的環境、城市的建築和存在於客觀世界上的各種東西。
「正當春時」取「值美好春光景 逢公眾科學日」之意,為廣大青少年及社會公眾提供更多與科學親密接觸、零距離交流的機會。5月19日上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潘永信與200餘位青少年及家長一起進行了一次神奇的「地磁場之旅」,探索地磁場與生物之間的奧秘。潘永信耐心、細緻地解疑答惑,引導並激發著青少年對科學探索的好奇。文獻中心的科普書展展示了颶風社、愛心樹童書出版社、《小讀者》雜誌社、水利出版社等的青少文學、科普、文化類圖書,吸引了一波又一波青少年。
「春之回望」的設計源於對「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的體驗,源於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不曾停下腳步」的感悟。回望過去,讓科學成就在今春重現光芒,讓科學人生在今春重煥光彩。5月19日,覆蓋古今中外的「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採展」、「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展」和「中外重大科技創新進展2017」同時開展。院士風採展是通過院士語錄、成就概覽和個人照片等向公眾展示33位院士的精彩人生,希望青少年及廣大社會公眾能夠由此走近院士,獲得智慧和啟迪。「古代數學展」由文獻中心從古籍館藏中挑選展品並製作互動教具,展品包括《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數學著作,互動教具如古典連環、七巧板、魯班鎖等。展覽以互動、體驗為亮點,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家長的熱情參與。「中外重大科技創新進展2017」是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一年一度的「保留曲目」,通過援引《自然》、《科學》等對中外重大科技創新進展的年終盤點,回顧過去一年世界主要科技進展,引導公眾感知世界科學技術的突破。
為期兩天的公眾科學日活動,文獻中心共接待讀者累計600餘人,其中有不少家長不辭辛苦驅車2小時領著孩子參加活動,更有從昆明搭乘火車來京參加活動的熱情觀眾。文獻中心作為國家級科學圖書館,公眾科學日活動是其履行創新支撐、科學普及、社會教育職能的體現。此次「科學之春」主題公眾科學日由文獻中心主辦,得到了中科院北京分院、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李小睿和水仙子.南水奇遊記》導讀
科學人講壇——地磁場之旅
科普書展現場
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展現場
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採展
中外重大科技創新進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