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記》:「珊瑚洲縣南五百裡,昔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
中國的疆域面積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朝代的更迭以及時間的推移,疆域面積也會隨之擴大或是縮減。就比如說在我國元朝時期,我國的疆域面積是非常遼闊的,甚至遠遠大於現在的版圖。只不過歷朝歷代,對於疆域的邊境以及周邊沿海,卻不是那麼重視。我們常常看到所謂發配邊疆的酷刑,就是讓那些犯人去邊境勞役。
古代的海洋觀
中國古代統治者之所以對我國的領海不太重視,是由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所造成的。古代統治者大多都懷有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的心態,什麼東西從境內都能找得到,對海洋自然不太重視。除此之外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對海洋的需求不是很強盛。
正因如此,等到了近代時期,很多我國領海出現了爭議,差點被其他國家所掠奪。在我國古籍《鄭和航海圖》當中有一處地名記載,它的名字叫做石星石塘。通過調查這一時期的航海圖以及相關古籍可以得知,這個所謂的石星石塘正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東沙群島,殊不知在晚清時期,這裡差點被他國佔領。
在清朝時期,日本歸還中國180萬平方公裡土地,成海軍收回的第一塊失地,這塊失地就是我們所說的東沙群島,關於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很多人卻不知。翻閱史料可以得知,我國對東沙群島的了解,最早可以追溯至晉朝時期,只不過這一時期的古人並沒有將其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因此這裡仍然還很荒涼。
明朝時期的東沙群島
直到明朝時期,我國這才開始注重海洋,並開展了鄭和下西洋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鄭和在出海的時候,就已經把包含在我國領土之內的島嶼一一記錄在案,其中就包括了東沙群島。等到清朝時期,我國福建地區的水師提督在出海巡視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要巡查東沙群島。
東沙群島直到明朝時期才開始被人們所開發,因此這裡的物產還保留得非常豐富,有非常多的磷酸礦物,以及各式各樣的水生動植物。居住在我國南部地區的漁民,在出海的時候往往都會將東沙群島當作是自己休息的據點,並在上面搭建房屋等建築。只不過,東沙群島上面的淡水資源非常稀缺,因此漁民們大多都是在這裡稍作休息,而不是長期居住。
看得出來,在我國明清時期,東沙群島就已經被我國漁民所利用。等到1866年,西方殖民者為了躲避海上風暴,一路在海洋上漂流,這才發現了東沙群島。他們登陸這一海島以後,發現這裡已經被我國漁民所利用,再加上東沙群島距離他們的國家過於遙遠,因此沒有太過重視,稍作休息之後便離開了這裡。
收復失地
然而日本人卻看中了這個地方,他們的國土面積狹窄,整日想著怎麼樣去擴大自己的領土。這塊東沙群島,平日裡沒人在上面居住,他們正方便從中做一些手腳。1907年,一群日本人乘船來到了東沙群島,把島嶼上的建築全部拆毀,將其偽裝成一處無人島的樣子,並將其劃分為自己國家的領土,將其命名為「西澤島」。
除此之外,日本人還大力在此進行開發,鋪設電纜、開採資源、捕捉海鳥,儼然一副自己國領土的樣子。我國廣州水師巡海的時候,發現東沙群島上面已經有數量眾多的日本人,這才意識到我國的領土已經被他人偷偷佔據。
這一時期的清朝雖然國力衰微,可面對這樣的行為,自然是無法加以容忍的。地方官員們查閱古籍和古代地圖,找出了諸多證據來證明,東沙群島自古以來便是我國的固有領土。我國南海地區的漁民們也紛紛站出來作證,表示祖祖輩輩都在該島嶼休息逗留,怎麼突然就成了日本人的領土呢?
面對諸多鐵證,日本人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只好無奈承認,東沙群島是我國的領土。經過多次談判交涉以後,東沙群島被我國順利收回,成為海軍收回的第一塊失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參考資料:《鄭和航海圖》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