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佬」雷德利·斯科特轉戰小熒幕,執導HBO科幻新劇《異星災變》,繼續著他鍾愛的科幻、怪物題材。
《異星災變》現已播出,HBO非常痛快,一次更新了3集,科幻粉絲們不容錯過。
首先,筆者吐槽一下,本劇的中文譯名和英語《Raised by Wolves》牛頭不對馬嘴,完全不搭嘎,僅憑劇名,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好萊塢的災難電影,比如《狂蟒之災》《深海異獸》這類B級片。
吐槽歸吐槽,翻譯總有翻譯的道理,好比《impossible mission》翻譯為《碟中諜》,《異星災變》這翻譯的靈感,可能源於譯者對故事本身的理解吧(羅馬建國的狼孩傳說),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不用過於在意。
好吧,現在言歸正傳,聊聊《異星災變》這個劇。
本劇最大的賣點及看點就是「老雷」和他的兒子盧克·斯科特,父子二人強強聯手,打造流媒體科幻巨作,事情本身極具話題性。
我仿佛能看到HBO的宣傳部拉著橫幅,舉著喇叭,高聲吆喝:
科幻教父,影視新貴,子承父業,再創輝煌!
事實上,雷德利·斯科特只為本劇拍了一集(筆者在第二集片尾盯了製作名單半天,也沒看到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字樣,只有執行製片人的名頭),隨後退居幕後,以製片人的角色參與本劇的製作,典型的宣傳比人強,可謂「雷」聲大雨點小。
所以,嚴格來講,在本劇中,雷德利·斯科特的導演工作只是起個頭,增加宣傳點,同時為本劇打個模板,至於後續發展,與他本人關係沒想像中那麼大。
確實,本劇極富雷德利·斯科特的個人風格:灰暗的畫面、精緻的攝影、醜陋的怪物、血腥的場面,通過科幻這層濾鏡,講述著神聖的創世神話故事。
用科幻的外衣包裝古典的宗教,以冷峻理性的視角,探尋神秘的本源(此風格在《普羅米修斯》中達到頂峰),宗教掩藏在科幻的影子裡,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電影大抵如此。
但是,《異星災變》與他以往的科幻電影又不大相同。本劇中,宗教成為故事的敘述主體,科幻反而成為陪襯,且因為電視劇的緣故,故事推進緩慢、對話冗長,劇情的行進很磨人。
《異星災變》一上來就點明,未來,人類爆發了宗教戰爭,最終,信仰者戰勝了無神論者,後者為了反抗,殊死一搏,將人類胚胎髮射到外星球,寄希望於外星殖民,積蓄力量,反攻信仰派。
對無神論者而言,他們改造了信仰者的科技,利用他們的機器人,在外星開拓殖民地,創造一個有別於「伊甸園」的新天堂。若干年後,在這片應許之地,終將迎來無神論者的希望,一個類似彌賽亞的人類之子,帶領無神論者絕地反擊。
對信仰者而言,他們登上方舟,在太空遊蕩,通過睡眠艙,人類在沉睡中構築精神伊甸園,這裡沒有苦難、沒有戰爭,只有永恆的和平,信仰者利用科技,向孩子們灌輸「太陽神」的偉大理念,在虔誠的祈禱中,他們迎來了歷史的終結——漫長的穩定,侵蝕了他們的價值觀,普遍面臨精神危機。
這裡,信仰派對於小行星的看法是曖昧的,這種曖昧源自對精神天堂的牽掛,卻又不得不走出天堂的無奈。光有精神不夠,還得吃飽飯,繼續繁衍。
經過漫長的太空漂流,信仰派也需要「落地」。主角的作用加速了信仰派的落地速度——方舟因此陷落。
在本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無神論者在反抗中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在外太空建立了新天堂;信仰者在勝利中走向了虛無,於精神中利用「太陽之子」編織謊言,維護腐朽的神職階級。但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以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塑造世界。
最終,他們在小行星相遇。
這對矛盾無法調和,而調和這對矛盾的力量,必然不存在於這對矛盾中的單一一方,而只能存在於雙方的交界地帶或外部,即,力量(彌賽亞,劇中應該為太陽神之子)源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兼具無神論者和信仰者的混血,一個是完全不同於人類文明的外部力量。
根據現有劇情,大膽推測,太陽之子必然是個混血,此混血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血統上的混血,一個是文化上混血,在本劇中,兩位混血可謂昭然若揭了,為了不劇透,暫且不表。
再說說故事邏輯。
本劇的故事細節經不起推敲,人物設定過於簡單粗暴,尤其是「死靈機器人」,照現有的故事材料,這個設定太過強大,而製造這個殺人機器的信仰派實在太弱雞,毫無招架之力,某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創造過這種東西(不知道對抗機器人的方法),這其中到底經歷了什麼?信仰派們到底墮落到了什麼程度?故事並沒有交代清楚,期待後續劇情逐步解鎖。
最後做個總結:
《異星災變》是一部宗教電視劇,又偏社會倫理多一點,科幻反而是隸屬元素。
其故事內核古典、陳舊,故事框架卻又前衛、炫酷,這種反差正如劇中坐著太空船,穿著十字軍樣式制服的信仰派,讓人有種莫名的喜感,對於不信牛鬼神蛇的國人來講,很可能完全get不到此等央格魯撒克遜文化的點(老雷是英國人),整了半天,簡直就是封建迷信嘛!
其實,歐美的自由政體、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這些成就,源頭都在世俗與神權的對抗中,對抗產生了法制,法制保障了自由......他們從來沒有發展出類似古代中國的中央集權,這些都是歷史原因,不展開講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
很多人看到當代世界的宗教衝突,從而反對宗教,認為它們是暴力和心胸狹隘的來源。這在重疊宗教和多樣宗教的世界,可能是千真萬確的,但他們忽視了宗教的歷史作用。它曾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允許超越親友的合作,成為社會關係的來源。此外,世俗的意識形態,如馬列主義和民族主義,已在很多當代社會取代宗教信仰,呈現出不相上下的破壞能量,也能激發強烈的信念。——《政治秩序的起源》
而在視覺呈現上,本劇精緻優良,在一些大場景上,與科幻大片毫無二致,觀看本劇是一場視覺盛宴。
嗯......本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