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
1991年7月31日,11歲的哈利·波特收到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由此踏上他的魔法之旅……2020年7月31日,陪伴無數青少年長大的哈利迎來了他的40歲生日。
今年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進入中國20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學院紀念版,包括格蘭芬多、斯萊特林、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勞四個學院版本。31日晚,該社將舉辦迄今為止最大型的線上直播暨哈利·波特學院杯爭奪賽。
與此同時,「哈利·波特」系列八部電影正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第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復3D版,定檔8月14日在內地重映。
二十年了,來自魔法世界的魅力為何絲毫不減?全世界的「哈迷」為什麼越來越多?電影重映的那一天,你會COS某位角色去影院嗎?
【二十年】
如果你是資深「哈迷」,你一定知道哈利·波特粉絲網站,一定做過「哈迷十級」測試題……在眾多「哈迷」心中,「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說和電影是無法分割的,電影將人們想像的世界搬上大銀幕,而聲光畫電未能窮盡的內容還是要回到文字世界去尋找。
迄今為止,「哈利·波特」小說系列銷量已逾5億冊,被翻譯成79種語言,作者J·K·羅琳也因此榮獲大英帝國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以及安徒生文學獎。系列小說共改編成8部電影,全球票房達77.2億美元,僅次於《星球大戰》(超90億美元),高居系列電影票房榜亞軍。電影的口碑也相當優秀,豆瓣評分最低的一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也有8分,最高的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高達9分。
創下出版史奇蹟
「哈利·波特」首次來到中國,是從200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原著小說開始的。當時, J·K·羅琳已經寫完了前三部,英文版均已出版。2000年10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中文版首次和中國讀者見面,立刻風靡校園,成為無數青少年最喜歡的書之一。
2001年六一兒童節,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一場神秘的首發Party,儀式定在半夜12點,99輛卡車把所有新書按保密協議運到各個書店,孩子們苦苦等到零點,就為了第一時間拿到書。這次盛大的首發式過後,幾乎全球都知道了哈利·波特。「當時中央電視臺聯繫我們做了一期節目,節目播出後,哈利·波特在中國就更有知名度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哈利·波特」系列編輯王瑞琴說。
「哈利·波特」在中國出版歷史上也創下了奇蹟。王瑞琴還記得,前三部的首印數是20萬冊,到了2003年,「哈五」首發印了80萬冊,一周後又加印了20萬冊,兩周內總共印了120萬冊。「哈利·波特」引入中國20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今年還入選了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陪伴無數人成長
「如果沒有發生疫情,我們原計劃從春節後開始一系列紀念活動,現在只好轉到線上和讀者交流,同時也在馬不停蹄地推出20周年學院紀念版圖書、《哈利·波特:電影角色書》等。」王瑞琴說。
王瑞琴認為,「哈利·波特」系列以「哈四」為過渡,前三部的情節以魔法、冒險為主,構建起全新的魔法世界,人物個性相對簡單,正邪兩立,愛憎分明;而到了後三部作品,故事情節越來越複雜,關於人性複雜性的探討尤為突出。
「這樣的情節發展與過渡模式,對於伴隨哈利·波特成長的一代人來說,是非常契合心靈成長的軌跡。讀者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思考和面對的問題,與哈利在每一部書中的成長與思考相吻合。從這個角度來看,『哈利·波特』系列絕不是簡單的兒童文學作品,而是真正能夠伴隨讀者成長並影響其一生的系列圖書。」王瑞琴說,「魔法不僅存在於虛幻的世界裡,更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魔法世界不僅僅是在講述咒語和道具,更是在告訴讀者勇氣、愛、友誼與正義的力量。」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譯者馬愛農,對這套書的情感也是逐漸加深的,「翻譯前三本就像在上臺階,到第四本漸入佳境,出現了很多奇怪的新事物,人物和情節也更加豐富。」馬愛農說,她最喜歡的人物是羅恩,「他就像鄰家小男孩,身上有笨拙、困惑甚至一些可笑的表現。雖然他不是絕對的主角,但是他的善良、幽默和勇敢,通過很多細節打動了我。」在馬愛農看來,引人入勝的魔法、感人生動的故事、豐富的人物塑造、幽默的語言,都是「哈利·波特」系列經久不衰的原因。
【學者說】
溫儒敏:奇幻之中有著合理與真實
從2000年算起,如果說《哈利·波特》的第一代讀者是「80後」,如今它的讀者已經來到了「10後」。今年8歲的彭小皙,在一個月內就看完了「哈利·波特」系列全七冊。書是小皙的「80後」媽媽早年買的,疫情期間宅在家裡,小朋友開始進入魔法世界。「本來計劃看完一本書就看一部電影,後來電影她也不看了,說還是書好看,電影裡有些畫面她看著有點害怕。」小皙的媽媽說。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告訴記者,一提到哈利·波特,很多孩子的眼睛會發亮,有說不完的話題,就算不愛讀書的孩子一接觸到哈利·波特,馬上就著迷,變得愛讀書了。為什麼這樣的「大部頭」能贏得眾多中國讀者,他認為這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溫儒敏的外孫女也是小「哈迷」,問她為何喜歡哈利·波特,她說因為神奇。故事中那些神奇的情節,能激發讀者天馬行空的想像。魔杖、貓頭鷹信使、飛天掃帚、魔法石、隱形衣、魔鏡……雖然明知都是虛構的,但大家還是喜歡,因為在奇幻之中有著合理與真實。
「哈利·波特」系列也能看做是「成長小說」。小哈利被魔法學校錄取,經歷了青春期的快樂和煩惱,魔法不斷長進,但也遇到很多麻煩事。他不是神一般的英雄,成長過程也出現了各種問題,而人物的不完美卻能贏得讀者認可,因為讀者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溫儒敏還特別提到,在這個過分物質化的時代,「哈利·波特」系列讓人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這個世界寫到了生、死、愛、恨、貧窮、財富、命運、奮鬥、正義、陰謀、邪惡,等等,也寫到了人性的陰暗。讀者跟著哈利一塊兒長大,會從最初傾心於奇幻,到逐漸體會人生的複雜,最後和哈利一起面對成人世界。『哈利·波特』有教化的意義,甚至有些哲理,不同層次的閱讀都會各有所獲。」
「哈利·波特」系列有著許多西方文學經典的元素,從羅馬史詩、希臘神話,到狄更斯的小說,一些精彩的故事原型和描寫素材,都創造性地「轉化」成為這部小說的組合件。溫儒敏說,J·K·羅琳在創造小說時,借鑑了好萊塢電影的某些技巧,包括《魔戒》三部曲、《星球大戰》等,這也讓她的作品形成了雅俗交融的藝術特質。
【粉絲說】
喬伊:把婚禮現場布置成霍格沃茨
2003年,11歲的喬伊在朋友家第一次接觸到哈利·波特,那是一張《哈利·波特與密室》的電影光碟。看完電影後,喬伊被影片中的魔法世界震驚了:「當時我還在念小學,發現這個魔法世界不僅有各種各樣的奇妙想像,也有很多和現實對應的內容,太令人著迷了。」
看完電影後的喬伊立刻跑到新華書店購買「哈利·波特」原著小說。其後,每到最新一部作品出版,喬伊一定是當地第一個衝到新華書店買書的粉絲。「現在想來很感謝我的父母,以前『哈利·波特』還不算指定課外讀物,但父母很支持我閱讀,對我沉迷於魔法世界也沒有反對。」喬伊說,她甚至專門做過關於各種咒語的筆記,試圖「學習魔法」。
喬伊發現,類似「哈利·波特」這類作品,中國本土原創的很少,「要麼是神話、民間故事,要麼是偏低幼類型,而『哈利·波特』完全不一樣,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那就是一個幾乎完美的世界,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其中一員。」在很長一段時間,喬伊每年的生日願望就是收到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直到現在,喬伊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每當遇到害怕的事,心中想的還是格蘭芬多學院的勇敢精神。
2018年,喬伊把自己的婚禮變成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主舞臺的背景由九又四分之三車站、羽毛筆和羊皮紙組成,新人走向舞臺的通道兩旁則是四大學院的院徽,客人入席的桌子則被命名為格蘭芬多桌、拉文克勞桌、對角巷桌,等等。
喬伊的蜜月也選擇了英國,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倫敦哈利·波特攝影棚。「當時所有遊客站在門外,工作人員說,今天誰過生日,就可以第一個進門。舉手的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男孩,大家一起陪著他,伴著音樂,昂首挺胸地走進霍格沃茨大廳,一瞬間我就哭了。」喬伊說,「小時候,我總想真正能進入霍格沃茨的世界,現在長大了,對『哈利·波特』的情感更多是價值觀的認同和一生的貫徹,比如勇敢、忠誠、愛,以及永不凋落的童心。」
林品:從「哈迷」到研究「哈利·波特」
「歡迎霍格沃茨校友們來參賽!」7月31日晚,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青年講師林品,將在線上主持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慶祝「哈利·波特」引進中國20周年暨學院杯爭奪賽。
在「哈利·波特」的中國粉絲中,林品一定是繞不開的一位。戴著圓框眼鏡,穿上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魔法袍,帶上魔杖……林品就變成了現實中的「哈利」。他不僅僅是外形神似哈利的COSER,還將熱愛的「哈利·波特」變成了學術研究對象。閱讀「哈利·波特」這20年,他從一名在福建生活的中學生,變成了在北京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大學青年教師,這或許是一名「骨灰級哈迷」的「最高修養」。
2001年,正在念初一的林品認識了「哈利·波特」。「當時我12歲,書中的哈利11歲,我看著哈利從11歲長到17歲,而我也從12歲來到18歲,讀完了《哈利·波特》七本書。哈利、羅恩、赫敏陪伴我走過整個青春期。」林品說,「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每次看到哈利陷入和我相似的困境,我就會有一種觀鏡自照的感覺,他的應對給了我很多勇氣和啟迪。」
在未來事務管理局最新一期慶祝哈利·波特40歲生日的音頻節目中,林品回憶起自己追「哈利·波特」的經歷。那是高三的一個中午,他在家邊查字典邊看《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英文版,「讀到鄧布利多被斯內普殺害的一段,我整個人都崩潰了,哭得特別傷心,跟我媽說我下午不能去上學。我媽特別生氣,覺得都高三了怎麼能不去上課,至於為了一個虛構人物這麼傷心嗎?我也很生氣地說,你不懂。」
成績優異的林品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並開始從學術的角度進入「哈利·波特」。2009年,他的本科學位論文選擇以「哈利·波特」作為研究對象,《作為現代性寓言的後童話——論〈哈利·波特〉》這篇論文創下了當年北大中文系學位論文最高分:95分。2018年感恩節,林品把這篇論文傳上了豆瓣:「分享自己10年前寫的論文,感謝羅琳的作品陪伴我度過這麼多年的時光……」
「如果中國也有一所魔法學校,林品一定能當上『黑魔法防禦術課程的教授。』」「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譯者馬愛農說。今年,林品的音頻課《去!把巫師叫醒——奇幻文學「四大名著」入門》在「豆瓣時間」上線。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說:「林品是一位不倦地在二次元與三次元世界間遊行的青年學者。他講奇幻文學,既是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式的學院批評,又是他作為數碼原住民,與聽者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和生命經驗。」
在林品看來,「哈利·波特」並不是創造出第二世界的奇幻小說,「羅琳把奇幻和現實結合在一起——她將魔法學校超現實的魔法學習,進行現實化的改寫;將每個現代人都經歷過的校園生活,進行奇幻的變形。這二者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張力,而這也正是魅力的源泉。」林品說,從「哈五」開始,羅琳拓寬了這個系列的世界觀,「今年全世界不同國度的『哈迷』,不約而同地選擇用烏姆裡奇的例子針砭時弊,你會發現『哈利·波特』其實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有著強烈的寓言色彩。」
來源|羊城派
責編|劉虹
審籤|謝哲
實習生|陳愷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