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唱不完的「八月十五」
文/河豚君 每逢中秋,總會想到戲裡面那些唱不完的「八月十五」,最熟悉的《武家坡》裡「八月十五月光明」,《白蟒臺》《南天門》裡都有的「八月十五把壽拜」,《捉放曹》裡的「八月十五桂花香」,《打龍袍》中「八月十五火焚冷宮庭」等等。
-
八月十五話中秋,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麼,習俗又有哪些
中秋將至,提前祝各位中秋快樂。為何要提前?因為我要搶在話題第一線,用速度來彌補那約等於零的熱度。自娛自樂是我的優良品格。將中秋定為節日始於隋唐,而中秋活動則早在上古時期已有,只不過那時稱之為「秋夕禮月」。百姓敬月亮為神,認為能有這秋天的收穫需感謝上蒼。於是選定秋分那日的晚上,備上水果糕點,祭拜月神。一表感恩,二為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沒錯,古時民間的秋夕是指秋分,並非八月十五。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其實源自於道教。
-
八月十五中秋節!品讀經典詩詞,祝福雙節祥和
最近時間,有不少的朋友都在問,「馬上要過中秋國慶節了,你準備到那裡去耍呀?」"八月十五中秋節"——《唐書·太宗記》。的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中秋節。時逢今年的中秋和國慶雙節重合,假期有八天,時間還算較長,值得人們去提前謀劃思考的一個問題。
-
各地國慶中秋怎麼過,寧波為何選八月十六,杭州有一景羨煞外地人
中秋和國慶重合為同一天,象徵了團圓和喜慶。這一天闔家團圓、祈福、賞月、吃月餅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文化風俗多樣,歡慶中秋和國慶,形式上自然也有差異,來看看這幾個地方是怎麼過中秋的。 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一個固定節日,宋朝至明清時更是盛行不衰。民以食為天,月餅自然少不了。
-
桂曉燕:八月月餅嵌餡子
再過幾天,就是「八月月餅嵌餡子」的中秋佳節了。中秋節源自古代先民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期的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古人認為,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圓最亮的,他們以天上的月圓象徵人間的團圓,以皎潔的月色寄託各種美好的感情。因此中秋的節俗,多與月亮相關,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慶團圓、飲桂花酒、舉行以月為題的謎會等民俗,大多流傳至今。
-
八月十五中秋夜,人間丹桂飄香,月中桂樹更令人神往
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之外,還有賞桂也就是觀賞桂花的習俗。這一習俗還要從中國人最初對月亮的認識說起。中秋之夜,當那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古人們仰望深幽蒼穹的一輪玉盤,便引起人們各種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聯想。
-
八月十五中秋女兒節,與七月七日的七巧女兒節,誰更有名氣,為啥
我每年在中秋節前後,都會有好幾次聚會,比如今天是八月十一,我家孩子過生日;明天八月十二,我家孩子媽媽的生日;大後天八月十四,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之一,我舅舅的生日;八月十五中秋節當天,是家家團圓的日子;到了八月十七,就是我丈母娘的生日,我感謝她在很多年以前,能答應把她的寶貝姑娘嫁到我們家來。
-
國慶逢中秋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是秋季中間月份,所以稱中秋。按天文此期是月亮最圓的時候,人們期盼家人團圓祈求事業圓滿所以又稱團圓節。關於月亮的美麗傳說有很多;嫦娥奔月、吳剛折桂……關於月亮的美麗詩句也有很多……所以中秋節的主要活動就是賞月、探親、聚會、吃月餅……今年2020庚子中秋恰逢國慶節,國慶節就是新中國誕生的紀念日,也是值得歡慶的
-
中秋佳節的來歷 說給孩子聽聽
中秋佳節的來歷 說給孩子聽聽時間:2020-10-01 15: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佳節的來歷 說給孩子聽聽 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在民間,中秋節有著比較特殊的寓意,其地位僅次於中國新年春節。 中國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就是中秋節。
-
教你中秋紙燈籠的做法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有很多習俗,其中製作中秋紙燈籠就是其中的一項。這則經驗中,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秋紙燈籠的做法。
-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傳統習俗是「秋暮夕月」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
【創新東寶】第802期 月圓中秋健康相伴||通化東寶祝全國家人中秋快樂!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
中秋賞月——不可不讀的中秋詩詞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
「八月十五雁門開,小燕去,大雁來」是什麼意思?和中秋有何關係
時節行進到這裡,秋二月將要過半,中秋佳節已到,旅鄉的人兒都已經歸回;天高雲淡的晴空湛藍,微微清風吹佛——微涼,枝葉叫響著秋深;這時仰望,有一陣大雁飛過,再低空些的是遷徙的候鳥,停在電線中,高低錯落的一章音符。
-
賞月飲酒慶團圓,古人如何過中秋?
北宋劉宗古所繪《瑤臺步月圖》中的中秋拜月場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普遍觀點認為,中秋節源於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據考證,最開始祭月定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把月亮當作神明拜祭秦漢、魏晉之時,此時人們過中秋的習俗已經形成,敬老、拜月、賞月等。此時的中秋節雖然已經普及,但是由於未成為官方認定的節日,當時仍有部分地區不流行這個節日。
-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2020-10-02 13:21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逢國慶,佳節雙慶。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
中秋節古代習俗與現在的習俗的變化
據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可見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
古代關於中秋的10首詩詞
先祝大家中秋、國慶佳節愉快,歷代詞人們留下了眾多關於中秋的詩詞,本篇挑了10首以供賞閱。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
古詩詞裡的中秋與明月
魏晉以後,祭祀月神的時間就基本被固定在了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也就是所謂的「中秋」。但據文獻記載,一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並且中秋節俗當時已經影響到周邊諸國。如成書於初唐的《隋書·東夷列傳·新羅傳》記載:「新羅……每正月旦相賀,王設宴會,班賚群官。其日拜日月神。至八月十五日,設樂,令官人射,賞以馬、布。」
-
從拜月佔卜到摸秋送子,看中國古代的中秋
中秋節的形成在古代,中秋一詞的含義有二:一是中秋八月,二是指作為節日的八月十五日。最早出現的「中秋」一詞是指前者,《周禮·春官·籥 (yuè,樂器)師》說:「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秋分晚上祭月,也就是所謂「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