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特殊的時刻,較瘦劉引用朋友的一段話,深以為然
「搶口罩,搶菜,甚至搶雙黃連……
這些,我覺得,是群體性恐慌。群體性恐慌,並不分理性和非理性,
面對巨大的未知,以及對「死亡」強大的內在恐懼,很難不會發自內心的恐慌。這個時候,去理性說服,沒啥效果。
所有,放鬆些,讀點書,去了解下我們平常未知的領域。」
昨晚與小女及EMILY 一起觀看了經典動畫片《千與千尋》。感觸良多:
《千與千尋》講述了一個歲的日木女孩千尋的故事。
她與父母開車去新家的路上發現了神秘的隧道入口,來到了一座荒廢的日式小鎮。
小鎮裡全是食肆,卻一個人也沒有。千尋的父母擅自吃了店裡的食物後變成了豬。
傍晚時分,神靈開始出現,小鎮的入口變成了大河,與原來的世界隔開。千尋束手無策時,神秘少年小白髮現了他,並教他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千尋在小白的幫助下得到了在澡堂打雜的工作,老闆湯婆婆將她的名字改為千,如果忘掉自己原來的名字便會永遠留在這個世界。小千逐漸學會了和各種神靈打交道,並用河神丸子救了無面人和被錢婆婆打傷的小白。為了讓小白甦醒,千尋坐上單程的電車去尋找湯婆婆的姐姐錢婆婆。故事的最後,她救出了父母,幫助小白恢復了記憶,自己也回到了原來的世界。
除了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和光怪陸離的鬼怪世界,影片最主要的內容也是最值得深思的部分便是藉由幾位主要人物的自我的迷失、找尋與回歸表達對異化的反抗。
畫面的華麗與主題的深刻形成對比,正應了張愛玲說過的那句話,她耽於編織綺麗、華美,是為了「襯出人生素樸的底子」。
四位人物中,千尋的部分是最主要的,但小白、寶寶與無面人的部分儘管篇幅有限,仍然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深刻的表達。
千尋作為影片主角,關於她的迷失與回歸的篇幅最長,也最為複雜。在影片開頭,千尋一臉不情願地躺在小車後座上小聲抱怨新家在鄉下地方以及新學校不如原來的好。來到神秘隧道時,千尋一開始害怕得不敢進去,後來不得不進去的時候又一直躲在母親身後。這樣的細節在影片開頭有許多,意在把千尋刻畫成一個有點自私、有點冷漠、膽小的女孩。宮崎駿評價影片開頭的千尋「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沒精打採的神態,更是惹人生厭」。
但是通過在鬼神的世界生存,經歷了許多不尋常的事情,千尋自己也不得不做了許多努力,到影片結尾時,她己經變得勇敢和真誠,並且學會了振作和奮鬥,懂得獨立生存和幫助他人,與開頭時的千尋完全判若兩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無面人這個角色,雖然篇幅不多,但他的變化也可以說貫穿了整部影片。這個角色被認為有強烈的象徵意義,更有人認為他第一階段的變化過程是人性被社會陰暗面汙染的寫照。
影片的畫面、色彩及音響都十分細膩和富有層次,片中這些變幻萬千的場景不僅僅只是為了實現視聽上的飛躍,而且有著更深刻的用意。
影片一方面通過這些場景表現了日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使得本土觀念更易回歸另一方面,場景本身也具有寓意,千尋在這些場景中的成長,不僅是對人身體的洗禮,更重要的是對人類靈魂的洗禮。影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雖然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其它人的幫助,但終究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去做了一些事情,從而尋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孩子們的眼裡,世界不斷帶來令人驚訝的事情。孩子們與成年人不同,無法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盡憐如此,千尋卻辦到了。我想以此鼓勵我的小朋友們,要像千尋那樣勇敢地投入生活。
名字的隱俞名字在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中是一個最關鍵的環節。在千尋來到澡堂工作的時候,她的名字「荻野千尋」被湯婆婆奪去,改成了一個單字「千」,如果千尋忘記了自己原本的名字,就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世界。
小白也是因為想不起自己的名字,才一直無法逃離,受著湯婆婆的控制。小白幫助千尋保存她的名字,最後他也在千尋的幫助下想起了自己的名字,終於才獲得了自由。這部影片的中文名通常被譯為《千與千尋》,但它完整的名字實際上是《千與千尋的神隱》,「神隱」在日語中的意思是被神怪隱藏起來,受其招待,或遭誘拐、強擄,而從人類社會消失、行蹤不明。根據日本民俗學大師柳田國男的採集解說,「神隱」現象多半發生在兒童身上。在影片中,名字連接著這個神靈的世界和原來的現實世界,它作為原有世界存在的證據,其實也成為了「自我」的一種隱喻。
成長的儀式所謂成長,是指一個人通過成功完成某一件事情而長大成人。
在完成這一事件的過程中,他要經歷重重困難險阻,克服掉自身的弱點,發掘出自身的潛能,戰勝各種妖魔鬼怪,最終獲得成功。而完成這件事情本身具有儀式性,它是主人公長大成人的標誌,可以說是為了主人公的長大成人而專門舉行的一場盛大儀式。
在《魔女宅急便》裡我們看到小魔女琦琦的成長,在《紅豬》裡我們看到一個把自己變成豬的中年男人的成長,在《哈爾的移動城堡裡》中我們看到的則是一個年輕魔法師的成長。成長是宮崎駿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他所贊同的成長方式,並非是經過大風大浪或高人指點後的大徹大悟,雖然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曲折離奇的歷險,但那只是讓影片內容豐富起來的一種形式,而他對真正的成長有另一種更深刻的表達方式。
在製作《千與千尋的神隱》的時候,宮崎駿說他第一次有很驕傲的感覺,那是因為他沒有把它做成無面人大鬧、破壞了湯屋,然後企圖吃掉千尋,而是安排成千尋坐上電車,第一次出遠門。比起無面人大鬧或者和湯婆婆電光交戰,對孩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坐上電車展開充滿期待的旅程。將近結尾時,千尋為了替小白尋求錢婆婆的原諒,而坐上沒有回程的水上電車的這一段,是千尋找回自我的關鍵轉折之處,也是全片最平和也最富有意味的一段。電車經過小島和車站,車上的人越來越少,到最後只剩下千尋一行人。千尋在夜晚看著車窗外的眼神,已經沒有絲毫的閃躲和猶豫。從這一刻開始的千尋,已經具備了平靜、謙虛、善良等所有美德。這段旅程,像是一種洗禮,讓千尋在審視內心的過程中迅速地成長了起來。
宮崎駿的這種安排,將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展現給觀眾看,千尋由一個物質世界跌入一個對於她來說全然陌生和充滿著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回歸」將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
這正是他要那些觀看動畫片的孩子們學習的。《千與千尋的神隱》敘述了千尋的一個生活小片段,講述她在面對困難時,如何逐漸釋放自己的潛能,克服困境。這故事也令人聯想到現實社會中,一個初出茅廬的女孩進入一間大機構做事的情形。
面對陌生的環境,冷漠的人事,這女孩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發掘內在的潛能,克服種種挑戰,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現實世界裡的人事,是如此複雜。是非黑白,往往很難界定。正如故事裡的湯婆婆,看似是個壞人,但背後卻也有她辛酸的一面。
影片通過幾位人物特別是千尋的成長描繪了人類在世俗社會中迷失而又最終尋回自我的過程。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鬥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裡如何生存。
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它不是簡單的教化,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對決,所有的故事、衝突的都源於人的內心,是對自我的艱苦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