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陽光地兒那裡的老人們
抗疫「風頭」漸過,那些喜歡在街頭巷尾陽光地兒裡聚會的老人繼續「海聊」。凡長壽老人大都慈眉善目、心態平和。今天他們聊的內容是:當年同志間幾乎沒有不團結的。
以前的六七十年代,有一種十分活躍的「星期日義務勞動」,據說是革命導師列寧發起的。從工廠、機關到學校,到全社會,其行動單位十分普遍,很多人在單位的統一組織下,走向社會進行公益勞動性質的自願奉獻。
那時我們這所老工業城市有幾項市裡安排的義務勞動活兒,其中較大規模的是「防洪防澇修大堤」,還有「支援農肥挖河泥」。
那時候參加社會勞動和在自己單位連夜大幹一樣,人們幹活兒既沒有「計件工資」,也沒有補助獎勵,有的只是一頓免費的午間飯。那飯都是自己單位食堂做好送到現場的。
那時候人們和同志一起幹活,大都是不會、至少也是不敢「藏奸」的,大家一般都很注重面子,一怕領導不滿意,二怕同事瞧不起,三怕影響個人進步,這就是比工資獎勵還重要的「時代性動力」。
像老工人、老黨員、青年骨幹和積極分子,大都汗流浹背地使勁幹。那時還有一個說法叫「輕傷不下火線」,一些人就是手碰破了,腿摔傷了,還是儘可能地愣挺著幹。用那時髦的話叫,一個心眼大幹社會主義。
午飯來了,一般都很「豐盛」,每人一份,大都是兩個饅頭或兩張烤餅,每個標準是二兩。菜有時是每人一個鹹鴨蛋加一包小鹹菜,也有時是一份油炸鹹魚,還另有外加的瓜片雞蛋湯或小白菜湯放蝦皮呢。
大家最感興趣的是有時候不限量的「管夠吃」。現在的人很難相信,因為那時候的糧食是定量供應,平時如果不「計劃」著吃就不夠吃。
這義務勞動有時可是不要糧票的。一旦隨便吃,即使是菜不多給,很多小夥子也能吃它那饅頭或燒餅五六個,那可是實打實的有糧食一斤左右,甚至更多。
這樣一來,那些「沾便宜」的漢子們可樂壞啦。大家不約而同感謝組織上實實在在的關懷,並標識要加倍努力地幹。
20200327-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