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沒聽過「雙槍」,但是你很可能用過他們的產品!中國每年有4億多雙筷子,每年有1千多萬片砧板,70多億根牙籤,都產自同一家企業——雙槍。
24年來,這個企業從來沒有出現業績下滑、利潤下滑。至今,雙槍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長,規模超過第二名到二十名加起來的總和。
白手起家,今天幹成了筷子、砧板行業的「隱形冠軍」,雙槍過人之處,究竟在哪?
1
不要老是盯著競爭對手
不要用舊眼光看過去
1
在雙槍董事長鄭承烈眼裡,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第二名永遠沒有獎盃。
1996年12月10日,他傾盡所有,研發出12款工藝筷,生產了120箱,運到義烏批發市場。
不曾想到,沒有一個攤位願意賣。
好不容易有個朱老闆同意賒銷,但老闆妻子和母親打死不同意,氣急敗壞地阻攔:「什麼亂七八糟的筷子,花花綠綠的還這麼貴,我們的筷子5、6分錢一雙,你這個筷子要5、6毛錢一雙,誰會要?」
鄭承烈只能等朱老闆的妻子和母親都回家後,再次哀求朱老闆試著賣一賣,並提出想在倉庫裡睡一夜。
朱老闆眉毛一挑:你不至於連住賓館的錢都沒有吧?
鄭承烈摩挲著筷子,癟嘴苦笑:
真的想不到,我一年多的心血,最後竟是這樣悲慘的結局。即便是賒銷都沒人要,甚至差點連貨都卸不下來。我今晚想跟我的筷子告別一下,同時也想一想以後該怎麼辦。
老闆看他失魂落魄的模樣,默許了。
第二天,鄭承烈正式「告別」筷子後,坐上了最早的一班大巴去溫州討債。他擔心朱老闆還是不會把筷子擺出來賣,一下車就打電話過去確認。
沒想到座機那頭,朱老闆按耐不住激動,「承烈你的筷子全部賣光了!8萬多塊錢!你馬上過來拿,趕緊給我供應新的貨源!」
「你可別尋我開心……」確認了數遍,鄭承烈才敢相信這是真的。
從那時起,作為工藝筷先鋒的雙槍,連續6年保持著平均60%的增長率,高速發展。別人一個銅板賭天下,他靠一雙工藝筷掙市場。
看上去順風順水,實則暗潮洶湧,鄭承烈總結了最要緊的一條:
「不要老盯著競爭對手,不要用舊眼光盯過去,我們最重要的是了解需求、創造市場!
你做的產品跟別人不一樣,創造一個新的分類,第一天開始你就有可能成為第一。」
2
「價格低是劣勢,不是優勢」
2
早在雙槍還沒什麼名氣時,只要鄭承烈上臺演講,「一定能成為場上獲得掌聲最多的人」。如今更甚,他對此有絕對自信。
「因為我非常尊重講臺,對講臺有敬畏心,我願意花比任何同臺發言者都多的時間、精力去準備。」
做筷子,亦是如此。
常有高層火急火燎,前來求援,「某小品牌打價格戰,對雙槍衝擊很大。」
「價格低是劣勢,不是優勢。它既然是小品牌,說明規模很小。如果低價有效,為什麼不是一個很有體量、很有規模的企業呢?」 鄭承烈反倒不慌。
別人打價格戰,雙槍卻是提質提價。
高質高價,一直是雙槍的經營思想,他走德國工業的路子。「如果說賣1塊錢我沒有錢掙,我就賣1塊1好了。如果我的客戶沒有流失,那我這個企業還擔心沒有盈利嗎?」
比如,一雙合金筷,有哪些功夫?
雙槍合金筷不發黴、不變形、耐高溫,經得住任何消毒碗櫃的考驗。
今年又引進了美國技術,加入抗菌成分,產品材料對於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高達99%。
鄭承烈打包票,「越用越亮,只要你不丟掉,一輩子用一雙筷子都夠了。」
市場在哪裡?不在低價,而在人心。
3
「企業沒有秘密還能勝出,那才叫真本事」
3
鄭承烈一生想贏,不過他堅決反對——競爭對手中心論。
「歷史往往是小人物創造的。我們要感謝幫助我們的人,更要尊重那些可能傷害我們的人。」不是說他不警覺,他深知商戰無情。
「1萬個人幫助你,你未必會成功,但只要1個人想傷害你,你就可能性命不保。」
但人在江湖,什麼叫真本事?
「只有這個企業沒有秘密,大家對你知根知底,你還能勝出,那才叫真正有本事。」
他給同行開課,並在雙槍立下行商規矩:
1.不挖同行牆角,不打探友商機密。
2.同行來參觀,歡迎。同行來聽課,歡迎。
3.專利拿來保護自己,但絕不限制友商跟進。
「每年20%左右的增長是我去創造出來的市場,而不是搶了別人的市場,多好啊。」
他管市場競爭叫相互切磋。
「對手就是企業的磨刀石,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當你失去競爭對手時,這個企業也無法獲得發展。」
4
當企業焦慮發展速度不夠快,
往往是他想早點死
4
鄭承烈一邊要求企業保持20%的增長,另一邊又拉了一條生死線:最好不要超過30%。
「我告訴你一個方法,每年增速可以提高多少……」 每次聽到旁人對他指手畫腳,鄭承烈都會拉下臉來。
「我就非常不愛聽。」他直言,「當一個企業焦慮它的發展速度不夠快,往往是他想早點死。」
停滯即倒退,速生即速死。
「太快增長,意味著我這個企業可能會畸形發展;太慢增長,意味著我在衰老。所以我要保持一個合理的度。」
搞經營,做管理,容易非黑即白。任正非曾說,人到中年,才懂得妥協,才懂得灰度,才懂得平衡。
「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恰恰是灰色的觀點,是在黑白之間尋求平衡。」
當別的一把手為現金流發愁,鄭承烈反而一身輕鬆。「不必為企業去煩惱。只要企業越來越有價值,即便無法從銀行獲得信貸,也可以向上下遊供應鏈獲得資金支持。真不行,出讓點股權,錢不就來了麼?」
每個創業者都把公司產品視如己出。鄭承烈卻說,「我們看重自己每一個產品,但不要跟這些產品有太深的感情。我們永遠要想下一個產品,會比現在的產品更好。」
新冠疫情到來,很多企業資金缺乏,但雙槍卻在這兩個月歸還了四千多萬元的貸款;很多企業減員減薪,雙槍還在招人,並在3月1日對所有職員和管理者提薪10%左右。
待遇是為了留人,雙槍人人有分紅,電商部、商超部員工分享增值銷售淨利潤的50%,其他銷售部門員工分享部門淨利潤的20%。但他堅持:
「我們善待每一個員工,不等於我們依賴每一個員工。」
但無論規模多大,今天的雙槍員工人數,都始終都希望控制在1111個人之內。
「放虎歸山」,不把人才拘在手上。鄭承烈反倒鼓勵員工成為自己的供應商、經銷商,「員工的公司,我們不持股、不幹預,他們賺來的錢全歸自己。」
「一來,有能力的員工始終跟公司有合作。二來,工作一定時間的員工能夠離開,也可以保持公司員工的年輕化。」
「好的管理,確實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事情,因為一切都在預知當中。只要我辛勤播種,我去招聘、我去培訓,他們就會成為我最親密的夥伴,因此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真理是最終的平衡。當一切平衡了,突然間,門打開了。
*本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