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蜜三刀
俄羅斯再次爆冷,用點球大戰,把西班牙趕回家了。在此之前,足球豪門紛紛墜地。
吹德國隊,德國隊走人了;奶梅西,梅西走人了;捧C羅,C羅走人了。很多人在感慨人生,我看到的則是可能性,不要失去對足球的想像力。
現在,我要做一個最大膽的想像,我相信總有一天,國足會閃耀在世界盃的賽場上。
吐槽有歷史
白巖松說,「俄羅斯世界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基本上其他的都去了。」可是,這並不妨礙國足成為和花生毛豆小龍蝦一樣的看球佐料。
不然,你以為說冰島隊球員都是業餘的,那是衝誰?你以為強調30多萬人口,那是想表達什麼?哪國聯賽最近幾年燒錢無數,哪國又人口眾多?想必各位心裡都有數。所以,像《冰島「業餘隊」?不存在的!》這樣的文章不僅給大家掃了盲,闢了謠,某種程度上還給國足解了圍。
但無奈日本韓國沙特伊朗都贏球了,韓國說不定還能讓德國患上「恐韓症」。你瞧,這個水平才配,某些隊喊了30多年,你咋不說你「恐巴恐德」?!
其實,吐槽國足這件事也不是這一兩年才興起的,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而且是在當時還能被稱為年夜大餐的春晚舞臺上。
1991年,牛群、馮鞏在羊年春晚上借北京亞運會調侃中國足球:「什麼最香?」「亞運村飯菜最香。」「什麼最臭?」「中國男子足球隊臨門一腳,那腳最臭。」「什麼話最傷人?」「有些球迷的話最傷人:中國足球隊腳太臭,不如回家賣土豆。」
國足做了啥,讓人家大過年這麼埋汰?1990年,國足在北京亞運會足球賽上,被泰國隊1∶0擊敗,創造了當時的一大恥辱,而且比賽當天恰逢國慶。再往前一年則有著名的「黑色三分鐘」,導致夢斷義大利世界盃。
從此,春晚調侃國足似乎就成了一股風氣,大過年不說兩句中國足球,好像就沒法辭舊迎新了。而這兩年,隨著網際網路發展,有關國足的段子更是層出不窮,或者說網絡的發達把原來沒有發聲平臺的國足段子手們激活了。甚至有的網絡綜藝專門做期節目,集中調侃國足。
《吐槽大會》有一期就把國足隊長馮瀟霆請來,當面輪番「羞辱」。主持人從介紹馮瀟霆時就開始調侃:「國足隊長今天是一個人來的,為什麼沒有帶他的隊伍呢,因為國足實在是帶不動。」
出席節目的林丹也好好吐槽了一下兄弟行業:「羽毛球成績稍微下降一點,拿不到冠軍就要接受殘酷的批評,國足不一樣,國足輸了沒關係,大家會表揚他們有拼搏精神。拜託,誰沒有拼搏精神?哦,國足的對手沒有,還沒拼就贏了。」
看待要輕鬆
其實,刀哥覺得馮瀟霆能來,直面各方的吐槽,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說明國足知道自己目前做得不夠好,願意接受大家的怨氣甚至調侃。
反過來說,因為國足成績不佳而吐槽,只要不是惡意的鍵盤俠、蹭熱點,而是真心怒其不爭,刀哥覺得也不好過分苛責。球迷有期望,而且是相對合理的期望,但國足卻一次次不給滿足。而且球迷罵球隊是世界普遍現象,這次德國回家,少不了挨罵,日本雖然晉級,但消極比賽也同樣遭到球迷的噓聲。沒有哪國球迷的嘴只用來喝啤酒嗑毛豆。
但我相信,大多數吐槽國足的人跟刀哥是一樣的,提起國足多少有些不屑,也沒現場看過國足的比賽,對球員也不能做到如數家珍。這兩天呢,還熬夜給別的國家隊加油助威。一旦支持的球隊贏了或者輸了,還會有非常大的情緒反應,好像自己就是那國人一樣。
不過,如果這些外國球隊和中國踢比賽,他們多半還是會支持國足,希望國足贏,至少打出自己應有的水平,不給國家丟臉。他們也許不是臉貼紅旗的到場助威者,也許也不會因為國足贏或輸而淚流滿面,但他們只要看見胸前繡著五星紅旗的隊伍就會支持,聽見國歌奏響就會肅然起敬。這是一種樸素情感,也是一種本能。
哪怕最後國足大比分輸球,他們也不會站在外國球隊的立場歡呼雀躍,而是和其他死忠球迷一起捶足頓胸,甚至開罵:「就特麼這破水平,還衝出亞洲?」
這些聲音對國足將士來說,或許略顯刺耳(但我覺得應該已經磨出繭子了),或許還有人會批評這些吐槽毫無建設性,只是逞口舌之快。
沒錯!刀哥也認為,這些話確實大多沒什麼養分,個別詞句甚至還顯得很業餘,明顯就不是懂球的人說出來的話。
但罵也是關注的一種反映,就好像老師罵學生、家長罵孩子。如果哪天對國足只有褒揚,沒有吐槽,只翹拇指,不豎中指,那這樣的輿論場一定是假的,變態的。因為強大如西班牙德國巴西都做不到,現在的中國怎麼可能做到。
如果國足失去了全民的關注,只剩下個別死忠,估計也不是他們想要的。若真如此,比賽轉播減少、贊助商撤資、廣告不再青睞,一塊塊多米諾順勢倒下,絕非他們所能承受。更重要的是,沒有廣大人民做後盾,他們或將喪失奮鬥拼搏的意義,陷入迷失。當然,這是一種幾乎不會出現的極端假象。
更可能的情況依然是,看世界盃、喝啤酒、罵國足。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把足球上的落後和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擴大化。我們足球不行,但桌球跳水羽毛球都是王者之師,奧運獎牌數已多次位列第一集團,民族自信心因此獲得了極大提振。
我們還得時不時給自己這樣一種心理暗示:中國這樣偉大的國家,雖然不能說每個領域都是世界最強,但在主要領域要麼實現碾壓,要麼也得對得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
在世界盃這種舉世關注的頂級賽場,國足怎麼也得拿出點成績來。就算趕不上傳統豪強,好歹也得跟日本韓國處於同一檔次。如果被東亞鄰居長期蹂躪,這是絕不能接受的。我可是世界第二,美國最近因為忌憚都開始頻頻出手,難道連個球都踢不好嗎?
不能夠!
國足須爭氣
當然,最能讓球迷長臉、讓段子手閉嘴的方法,還是國足自己爭氣。
怎麼辦?問Gou局?
刀哥覺得,重視是首要的。可能不少人也都發現了,足球或許是唯一的最高榮耀不是奧運金牌的運動,而是世界盃。想!仔細想!算上籃球排球,再饒上桌球羽毛,奧運冠軍的名頭永遠是最響的,而不是什麼世界冠軍(NBA這樣的職業體育不算)。
所以,對於這樣一項具備獨特魅力的運動,像點樣的國家沒有忽視的,包括美國。
常聽到一種說法,足球就是遊戲,就是玩一玩。老電影《京都球俠》裡有大清官員是這麼形容足球的:22個大傻小子,搶一個破皮膽子。還別說,表面看可不就是這樣麼。估計現在這麼想的也大有人在。沒事,完全理解,刀哥還不懂為啥101個女孩,唱唱跳跳變成11個,怎麼就好看了。
但理解歸理解,足球對於一國的重要意義,還是要看到。英格蘭和阿根廷每次對壘都能讓人回想起「馬島戰爭」,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這兩個中美洲國家甚至因為爭奪世界盃參賽資格而兵戎相見,伊拉克亞洲杯奪冠的勵志故事至今仍被反覆講述。
再往微觀上說,足球賽場,汗水和鮮血已司空見慣,甚至斷胳膊斷腿搭上性命。這哪裡是隨便玩一玩就能出成績的項目。在世界盃的賽場上,當雙方各派11人代表國家竭力拼搏,哪怕是出線無望,也要進一球、拿一分、贏一場,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可謂得到了直觀立體的展現。
但在球場展開的32面旗幟中,常年不見五星紅旗,四年一次的足壇盛會,我們去現場看球而沒有自己國家的球隊參賽,就好像大過年的只給人拜年而自己不過年。德國球迷的淚水,你都沒機會流。
十幾年前,官方對於中國足球的狀況有過分析,認為成績上不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說球的人多,踢球的人少。願意以各種方式拿足球說事、解悶、開心的人多,願意真踢兩腳的人少。
那麼如何增加足球人口,就不是刀哥擅長的了。隨便支兩招的話,恐怕第一是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像美國打籃球好的孩子能上好大學一樣,讓愛足球的中國少年能夠靠自己的雙腳踢進不錯的高等學府。另外就是全社會需要有一股熱愛體育的氛圍,不要再讓語文數學老師,佔用體育老師的教學時間了。他們在規定課時完不成教學任務,不感到羞愧嗎?
前幾天,短跑名將謝震業、蘇炳添接連刷新全國紀錄,在國際賽場摘金奪銀,能在體育新聞中力壓世界盃登上頭條,其對國民精神的激勵意義可見一斑。
所以,刀哥真心希望我們的足球,有一天也能肆意霸屏,甚至有朝一日進世界盃決賽圈就像桌球奪冠一樣,妥妥滴!